谢亚芳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咸宁 437100)
略论中西文化之差异*
谢亚芳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系,湖北 咸宁 437100)
从五个方面概述了中西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差异,希望能有助于学习英语人士跨越文化差异上的障碍,达到文化理解。
文化差异;问候语;风俗礼仪
众所周知,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顺畅地交际,这种顺畅交际要求双方跨越文化差异上的障碍,达到文化理解。
笔者从涉及到日常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方式、人际关系、风俗礼仪等方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做了个简要的对比,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文化行为。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称谓与问候上,中国人和英语国家的人们有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称呼熟人时有老少、长幼之分。对于和自己年龄相差不大的一般的熟人常直呼其姓名,或在此人姓后加上其头衔、职位或学位等;比自己小的常用“小李、王妹妹、刘老弟”等称谓;而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常呼为“老李、老张”或用“李老、张老”等以示尊重和敬意。受汉式思维的影响,许多中国学生在口语交流中采用了一些不合英语习惯的称谓。如用英语称呼自己人时不自觉地采用一些类似“old Wang”,“Teacher Yu”,“director Liu”或“aunt Li”等的错误英语称谓。再如称呼一名叫Linda Smith的女士套用典型的中国式“称谓词加姓”的模式,呼作Miss Linda或直呼其名为Smith。其实,在讲英语的国家里,称呼人也用到“称谓词加姓”或者直呼其名,只不过外国人是名在前,姓在后,而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牢记了这个差异,就会摆脱母语的干扰,正确地呼出Miss Smith或Linda。按照英语文化习惯,英语国家人们称呼亲属时直接用名字,这与中国也有很大差异。[1]对于长辈,如果不直接称呼名字,也可用表示亲属关系的词降一辈来称呼。例如:Great aunt可称Aunt Jones。事实上,英、美等国的人不服老,也不爱听到老字,所以不愿意听到别人用grand-或great-之类的称谓来强调自己步入了老年,而且用Great-Uncle Liu之类来称呼一个人,听上去很不自然、顺耳。例如,在2009年12月举行的温泉国际文化旅游节上,许多外宾来到潜山桂竹苑参观。我院英语专业的一位学生负责接待美国老年客人Timothy。参观完后,所有外宾送往温泉宾馆休息,途中这位学生出于关心Timothy,顺口说了一句:“As an old man,I think you’re too tired,please have a good rest.”哪知Timothy听了之后,冷冷地回复了一句:“I’m not tired,please don’t worry about me.”当时我们的学生明显感到了Timothy不快的表情,但不知何故。了解情况后,我告诉这位学生西方人是不服老的,他们很忌讳“老”字,即使老了,他们也认为自己很强壮。所以不要随便问西方人,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的年龄。相反,中国人对听到“您真是老当益壮”、“老来俏”之类的话感到很高兴。这个事例反映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学生对英语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不甚了解,以至于闹出不愉快。
中国人在称谓上是很有讲究的,对不同的人应有不同的称谓已经成为了基本礼貌的表现。而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西方人讲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在称呼语上似乎去掉了许多繁文缛节,往往直呼其名(如Kate,Rose,Julia等),而不用某某女士、小姐、先生或太太了 (如Mr Smith,Ms Brown等),在这一点上美国人、英国人是典型代表。无论大小老少,亲属朋友,地位高低,一见面就直呼其名,没有半点不尊重和随便之嫌。所以在英、美等国常可以听到孩子称父母或爷爷奶奶、大学生叫教授为Jim,Gerald,Philip等。这种简单的称谓在西方人眼里意味着平等、随和、友好和博爱,与中国称谓文化大相径庭。
问候语是日常社会交往中最必备和最基本的交际语言。不同的群体拥有不同的问候语,而且一般都以简约化和模式化的形式呈现,包含着一定的文化底蕴。汉语和英语问候语有着截然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反映着不同的文化镜像。如果中国学生不了解英语国家问候语隐含的文化含义,往往就会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自觉地套用汉语招呼语的形式和内容,令人啼笑皆非,甚至恼怒不快,导致交际失误。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见面习惯于寒暄“吃了吧?”、“出去呀?”、“打哪来?”、“累不累啊!”等。如果在中国用以上问话跟一个初来乍到的英国朋友打招呼是不符合英美文化习惯的。因为在英语国家,“Have you had your dinner?”(“吃了吧?”)意思是邀请对方同进晚餐;“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出去呀?”、“打哪来?”)都不是招呼语,问此话意味着干涉别人的私事;“Do you feel tired?”(“累不累啊!”)暗指别人不年轻,没朝气或身体不健壮。英语文化中对应的问候应该是“How are you?”、“Good morning/Hello/Hi/How do you do?/How are things going/How is everything?”、“How was the flight?/Have you had a pleasant flight?/You have had a long flight.”等。这些问候语在中职英语教材上册的第一,第二单元从对话到练习都有大量涉及,还有一些情景对话以天气、交通状况、体育兴趣和爱好、健康情况为问候起点。如英国人喜欢以谈论天气互相问候,“Lovely day,isn’t it?”是好的早晨的问候语。据说英国人以评论天气为问候方式的传统是由于英国的天气变化多端,人人都会关心天气,因为早上阳光明媚,半晌可能倾盆大雨。中国人喜欢拿“吃了吗?”为问候语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饮食文化绚烂多彩,人人关注“吃”的问题。中、西方不管以什么方式去问候,也不管问什么内容,在学习这些招呼用语时,应向学生明确指出其文化内涵,尽量不要从字面意思去考虑,因为有时字面意思和真正文化内涵相去甚远。
其次在称赞或恭维上,它们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交际活动,但其形式和用意在中、西文化的反映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3]从美国英语的称赞形式上看,Nessa和Wolfson的研究发现80%的称赞词汇是形容词(如great、terrific、wonderful、nice、pretty、good等 ),16%是比较固定的动词(如like、love等)。而汉语里的称赞主要用褒义词的形式来体现,褒义词主要包括46%的形容词,45%的副词,7%的动词。只要对方做得不差,表现还可以,中国人很多时候喜欢说一些称赞或恭维的话去鼓励或取悦对方,但英、美等国的人们一般都很直率,该称赞的称赞,不该称赞的绝对不会恭维。而且,他们对于所称赞或恭维的东西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如当一个美国人说:“I really like your garden.”此话表明可能是你花园的建造和花草很适合这个美国人个人的品味,但有关的园林专家也许认为你的花园并不咋样。
英汉两种文化对称赞或恭维的反应更是相差甚远。英美人士对于称赞或恭维的反应几乎全是坦诚的“Thanks”之类的表达,而中国人的答复一般是“哪里哪里”或“你/您过奖了”之类,这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于“自贬”或“自谦”,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习俗里,“谦虚谨慎”是一种很重要的风尚。中国式英语中经常出现对英、美等国人士的称赞所作的谦虚答复,令人大为尴尬和不快。下面是笔者在温泉国际旅游节期间听到的香港英国籍客商称赞我院中文系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的一位负责宾馆接待的实习生的谈话:
—— You looks really pretty in your Chinese coat.
—— No,just so so.
—— Well?Don’t you think so?
—— Yes,I don’t.
香港客商对实习生的一再否认表示吃惊,听到实习生的答复后沉默了至少5秒钟。这是一个我特意留心捕捉到的极好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题材。在课堂上我趁机给学生讲解了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在赞扬、致谢和答复上的区别。这个实习生不仅对“Don’t you think so?”的回复出现了语言知识上的错误,而且让香港客商感到不自信,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出了问题,他们之间的交流以文化障碍而告终。
其实,对别人的赞赏只需一句简单的答复“Thank you”即可。Thank you在英、美等国成了人们致谢的口头禅,夫妻,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间的致谢也不例外。按照中国人的传统,非常熟识的人之间说“谢谢”让人产生距离感,父母对子女说“谢谢”有失权威,互相认识的人之间说“谢谢”觉得有愧。于是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这样答谢英美人士:“Don’t thank me/No thanks.It's my duty.(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让他们感到中国人的帮助不见得热心,只是出于职责或迫不得已。上册教材Unit4中提供了一些得体的符合英美习惯的答谢语:You are welcome、Don’t mention it、My pleasure、Not at all、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 等。笔者就此引导学生查找了答谢语在中、英文化上的差异,增强了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
再次在电话用语和社交禁忌语方面,笔者先将中、西电话用语的差异列表对比如下:
我们有些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很牢,与外教对话时也能使用一些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但有时一不小心说出了冒犯外教的话,造成外教难堪和反感。原因是学生侵犯了外教的隐私,在英语文化中犯了大忌。从教师层面上讲,缺少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有关西方隐私话题的文化意识敏感性的教育。
中文 正确英文电话用语 错误英文电话用语王军在家吗? May I speak to/with Wang Jun? Is Wang Jun in?你是谁? Who is this/speaking,please? Who are you?我是王军。 (This is)Wang Jun speaking. I’t put down.m Wang Jun.请稍后,别挂断。 Hold the line/Hold on/Hang on,please. Don’
笔者在教学时给学生总结了中国人与英美人士初次见面时的谈话禁忌:[2]禁问“婚钱重教龄”,即不问英美人士婚姻状况(marriage)、工资收入(income)、身体胖瘦(weight)、宗教信仰(religion)和年龄大小(age)。根据中国的习俗文化,见到生人,如果谈话投机,都可问起对方多大了、是否有对象、在哪儿发财,收入多少、家中有些什么人等,更不用说问熟人了。而在英美人士眼中,个人隐私应该受到保护,问别人隐私即造成对别人的威胁。2009年离开我院去兰州大学执教的一个英国年轻外教Philip对有些学生总喜欢问他谈了女朋友没有很生气,认为我们学生不懂礼貌,隐私观念极差。以此为例,告诉学生Philip生气的原因和中国人喜欢问熟人婚姻状况,热心做媒的风俗习惯是将语言和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的表现。
最后在一些日常交际礼仪方面还涉及到了征求对方意见,接受礼物,介绍相识和预约等方面的交际文化知识。征求对方意见时有时英语喜欢从反方向切入,而汉语却从正面切入。例如“Don’t you think so?”和“Fine day,isn’t it?”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而“Do you think so?”和“It’s a fine day.”虽无语法错误,但却是中国式英语表达;英语文化中收到礼物一般当面打开,不仅当面致谢,还要称赞一翻。在中国当面打开礼物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甚至有贪财之嫌;在正式社交场合介绍相识时中国人一般遵循严格的长幼和尊卑制度,而外国人不受拘束,比较随意;探亲访友时,西方人一般事先预约,否则表现得不礼貌,而中国人一般是“不速之客”,让对方没有思想准备。东西方交际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但并无好坏、优劣之分。[4]了解文化差异是为了保持交际顺畅。其实,随着全球经济、文化的大融合进程加快,各国间的文化差异在缩小。现在在中国,特别是在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正在悄然变化,并非一成不变。如中国年轻人的隐私观念在逐渐加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喜欢向别人轻易透露自己的年龄、家庭状况、收入状况和婚姻状况等情况;餐桌客套礼仪慢慢淡化。主宾之间不像以前推三让四,客人想吃就吃,干脆利落,以免饿坏肚子。语言是鲜活的,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使学生了解这一点有利于缩短母语文化与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目的语。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5.46.
[2]杜学增.中英(英语国家)文化习俗比较[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左焕琪.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J].外语与外语教学,1988,(3).
[4]李瑞华.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H03
A
1006-5342(2011)01-0069-02
20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