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严并存: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与反思

2011-10-23 01:53□王
职教论坛 2011年13期
关键词:生师毕业院校

□王 贤

宽严并存: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与反思

□王 贤

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迅速扩张导致了学校办学经费短缺、生师比逐步扩大、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等困境。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大量扩招必然导致入学“门槛”的降低和生源质量的下降,要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就要采取“宽严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有差别性”毕业。

高校扩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政策选择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泛指高等职业院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来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及其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和方法。高职院校采用什么样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密切关联,同时,其也受我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传统的通过统一考试进行招生录取的“接收”阶段、通过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阶段和按照一定的标准准予学生毕业并对外“输出”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学生的“接收”和“输出”是关系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从理论上讲,在学生的“接收”和“输出”环节执行严格的考核制度是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理性选择。然而,在学生的入学和毕业关口到底是采取“宽松”还是“严格”的政策是受多方面客观因素制约的,它不是简单的人为因素可控制的,因此,在制订相关政策时,我们需要进行谨慎地思辨。

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下的高职院校招生现状

国家教育部网站公布的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显示,2010年我国地属高校招生计划数为6097200人,部属高校招生计划数为472150人。地属高校与2009年相比扩招273330人,部属高校与2009年相比扩招6020人,再一次刷新了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历史记录。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高等职业教育也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增长。2000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总招生规模不足24万人,2003年,招生规模达到了88.38万人,2006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117.1万人之多,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超过200万人。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就翻了几番。但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学生来源的高级中等教育总体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其质量提高的速度是无法跟上高校扩招规模的速度的。因此,要完成招生任务,高校只能是逐步降低入学门槛,入学者的学业平均水平与以前相比差距甚大,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而这一变化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影响最大。因为,大部分参加高考的学生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都会首选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为了完成招生任务,除了降低入学分数外,不少高职院校还采用“特招”、“特批”等办法招入一些学业水平较差的学生。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学生不仅总体质量不高,而且参差不齐,要想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毕业生,这是非常规教学所能达到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数量扩张和质量保障协调问题就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二、扩招后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的窘境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扩张大大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过快增长也带来了诸多方面的问题,规模的扩张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保障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招生规模迅速扩张导致办学经费短缺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拨款总额呈上升趋势,但与高校扩招相比,财政拨款的增幅明显少于扩招的比例。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学生为1637.71万人,2006年突破了2250多万人,其中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由189.79万人增加到438.41万人,短短3年时间,其在校生规模就增加了1.6倍之多①。而在2003-2006年间,国家和地方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总量虽有所增加,但其增长幅度却远远滞后于扩招后学校所需要经费的增长额度,生均教育费用呈逐年下降趋势。2002年,我国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收入为14467.23万元,其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为7021.06元;到2004年,普通高校预算内教育经费总收入增加到了21035.03万元,但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却下降到了6220.60元,降幅达到了12.9%。[1][2]周满生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后也指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除1999年、2000年略有增长外,其他年份也一直呈下降趋势。招生规模的过快增长、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以及其他融资渠道的缺乏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普遍缺乏。[3]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教育资源,即直接货币投入和人力与物力投入的不足已成为高等教育数量发展、质量提高的关键障碍,这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师资增长相对缓慢导致生师比逐步扩大

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资源是师资力量,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水平。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师资队伍的发展与学生规模的增长不相适应,教师总量不足,导致生师比不断呈扩大的趋势。

表1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情况比较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到,与1992年相比,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生师比明显偏高,并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与在校生规模增长相比,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的发展相对滞后,生师比增长的速度不但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之前,普通高等教育的师资相对比较充裕,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在校生人数的迅速扩大,教师的增长比例远远低于高校在校生规模的增幅。高职高专生师比在2006年前的几年里基本保持在14∶1的幅度,而到2006年后迅速超出了18∶1的比例。而这只是全国的平均水平,在一些师资比较紧缺的高校,生师比有的竟然达到30∶1的程度。高校生师比过高,往往导致同课程的班级规模过大,上百人的课堂随处可见,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如此高的生师比明显不利于教师集中精力工作,由于工作量大幅增加,教师疲于应付,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考虑教学质量、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技能的深化学习。与此同时,为了补充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大量招收新老师,而新补充的教师大多缺乏教学经验,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训练。很多高职院校中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及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要求。师资力量的不足使得学校应对日常的基本教学都已相当困难,教学改革和创新更是无从谈起。

(三)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后,学生的来源途径也逐渐拓宽,生源质量差距也愈发明显。同一个专业班级的新生中,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差几十分,甚至相差上百分的情况也是常有的。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是学校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招生任务而进行降分录取或通过“特招”途径进入高职院校就学的学生。学生质量的参差不齐给学校的日常教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过于悬殊的生源质量使得学校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难以适应大多数学生的要求;另一方面,学生间的巨大差距使得学校难以以同样的高标准将毕业生向社会输出。学校如果制定过低的毕业“门槛”或教学目标,对于学业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就会起到重要的“袒护”作用;而这对于学业水平较好的学生来说,这是以牺牲他们可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空间为代价的。虽然部分入学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通过自学来挖掘自身的内在潜力,但是,过低的教学目标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奋斗的动力和方向。同时,学生的自学更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外在学习目标的指引,这些方面往往是多数教师难以兼顾到的。可以说,总体上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往往是以降低教育教学质量为代价来为维持多层次学生的总体平衡的,而这种平衡在本质上是教育质量的一种总体上的无奈倒退。

三、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政策选择与反思

我国高等教育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典型的“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是:在“入口”阶段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以一次高考分数来判定一个人是否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同时与“入口”相比,“出口”则较为容易,绝大多数的学生一旦跨入学校的门槛都将能如期毕业。虽然“严进宽出”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尚具可行性,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发展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大量扩招的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严进”政策几乎是“寸步难行”。当下,不少高职院校都在为完成招生任务而发愁,“宽进”成为了部分高职院校的招生现状。那么在“出口”方面,即对毕业生的培养和审核,我们是否应该继续施行宽松政策呢?这需要我们进行审慎的反思和应对。

(一)“严出”与“宽出”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分析

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严出”对保障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大有裨益的。“宽进严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以欧美等国家的高等学校为代表。与“严进宽出”相比较,其主要特点是:在“入口”阶段实施宽松的入学政策,有些高校甚至允许部分学生免试入学。而与此相反的是其对毕业生实施严格的审核制度,严把“出口”关。高标准、高质量的毕业生资格审定制度使得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保持有较高的淘汰率。美国是高等教育“宽进严出”较为典型的国家,其入学比例虽然比较高,但能够修业完毕取得学位者仅为50%-60%。[4]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所实现的大众化发展尚属初级阶段,其发展水平及其国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知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考进大学,然后获取毕业证书是自然而然的前后相继的事情,如果短时间内实施严格的“出口”制度,大大地降低高校学生的毕业率,会容易招致学生的不满并进一步影响学校的招生、就业工作,造成短期的混乱。另一方面,扩招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教育经费等方面的不足也使得其往往在高质量毕业生的培养上力不从心。反过来,如果继续实施宽松的“出口”政策,这必然严重威胁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和提高,从长远来看,这将有碍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目前仍处于高等教育最底层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教育质量是其生命力和市场竞争力所在。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管招生,不顾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潜能的开发。

(二)“宽严并存”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宽进严出”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发展后人才培养的一个长远的发展趋势,但是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实施“宽进严出”的政策不能一步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先执行“宽严并存”的政策,然后逐渐地过渡到“宽进严出”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执行“宽严并存”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全体学生的学业能力水平,从而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宽严并存”政策的实施更是为了更大程度上的教育公平。高等职业教育扩招后,生源质量总体有所下降,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学生的入学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高要求高标准设置毕业“门槛”,众多学生将无法如期毕业,而这也是与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实施“宽松”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保障多数学生在经过自我的努力后都能达到合格毕业的基本要求,而同时采取的“严格”政策则是为了激发具有较好学业水平的学生为达到更高的目标而去努力,并进而实现学生的“有差别性”毕业。“严格”毕业政策的制定是有选择性的,其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或判定标准的各种技能进行严格的等级测试来实现。这主要包括实施严格的学科专业实践技能等级考核制度、一定区域范围内各高等职业院校学科专业主干科目的统考或联考制度、全国范围内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制度。这一系列等级测试的结果将作为学生毕业成绩的主要衡量标准,并作为用人单位优先聘用人才的主要参考标准。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可以在整体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做出一个统一规定,并有效地激发学生为提高学业水平而去努力,从而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提高学生的“级差”意识,完善学生能力的“甄别”制度

学生的毕业必然是有差别的,这里所指的“级差”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其学业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上的一个较大的等级差别,其主要是通过各种具有普遍效力的职业教育公共等级考试体现出来。“级差”是学生间相互竞争的结果,其目的也是为了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参与其他相关竞争。因此“级差”毕业的实现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发奋读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实施这一政策,就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首先,从思想上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求学意识,使他们明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毕业,而是获得“真才实学”,具备真正的社会求职竞争力。在高职教育不断扩招的形势下,接受高等教育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但是学生们应该弄清楚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并不等于必然获得“高等职业技术”,而只是获得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和平台。学生要拥有一技之长,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和在实际工作中有所表现还需要加倍努力。

其次,实行一定区域范围内同一专业主干科目的统一考试制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输送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好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际工作技能以及较强的工作岗位适应能力。因此,为了保障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总体的质量和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就要对相同的专业设置统一的课程标准,并对专业的主干课程实施一定范围内的联合考试,严格把好毕业生的“出口”关。

再次,建立和完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制度。[5]国外多数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并以此来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比如,英国于1995年合并原有的教育部与就业部,成立国家教育与就业部,统一管理全国的职业教育,实行统一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一种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实用性的教育资源,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应该体现为鼓励学生为更高的、明确的目标而不断努力。而实现这一目的和效果的最佳方式就是建立和完善具有普遍社会认可度的与各种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注 释:

①根据韩进(主编)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3-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计算。

[1]杨周复主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2[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杨周复主编.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周满生.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须进一步加大[EB/OL].http://www.jrj.com,2008-12-26.

[4]滕大春.外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384.

[5]韩培花,宋秀英,尹丽新.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05(3).

王贤(1981-),汉族,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经济学。

G718.5

A

1001-7518(2011)13-0025-04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生师毕业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生师互动对本科数学教学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我们今天毕业了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毕业季
有效参与,构建“生师”角色转变的翻转教学高效课堂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乡村学校生师比下降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