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蒙珺
我省社会管理创新态势观察
■ 文/本刊记者 蒙珺
在贵州人看来,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要以发展为基础,以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是激发活力的驱动力,社会活力是加快发展的内生力。
站在二十一世纪第二个10年的起点上回望,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与之相伴,社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变化,人员流动性增强,个人与社会组织的依存关系大大减弱;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既有的社会管理体系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特别是社会管理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也因如此,“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更多地出现在高层视野中。从年初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班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到全国“两会”上“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党和政府清醒而睿智地认识到“这是一项必须完成的重大战略任务”。
3月30日至4月1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在省委中心组专题学习时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要建立有贵州特色的民生工作考核指标体系,把就业、社保、收入等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约束性指标,形成改善民生的倒逼机制。
贵州将把以人为本贯穿到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
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在加快发展加速转型过程中,贵州面临着新的挑战。
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再就业、边缘群体诉求……在推进资源型省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贵州怎样维护稳定、继续前行?
社会事务纷繁复杂、社会问题各式各样、社会需求千差万别,政府是包打天下、包揽管理,还是转变职能、创新格局?
社会组织快速发展、无序发展,社会资源条块分割、重复建设,怎样理顺结构?
诸多挑战,汇成一道管理题:社会管理抓什么、怎么抓?问题推着贵州走,创新社会管理探索就此起步。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月19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切中肯綮。
社会管理,既是治理更是服务,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炉。社会管理要搞好,必须以人为本贴近群众,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保、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栗战书表示,作为全国解决民生问题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贵州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所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是民生问题。必须坚持把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和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作为社会服务和管理创新的重点,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重要民生任务放在全省工作的优先位置进行谋划,以民生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管理,离不开人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以人为本”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
一位70岁的老人,在小区物业人员的陪同下,短短三天时间内跑遍新村14幢住房近50个楼道,将新村内的不文明现象记录在案,交给物业整改。这位老人就是家住贵钢小区的张春侠。在创新社会管理的今天,越来越强调互动、广泛参与,依靠民间力量特别是志愿者和民间组织进行管理。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自治的能力。
“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社会管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
在民间,我们不缺乏这样的因子,特别是一些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取向,是公民意识的外在表现。我们早已跨过了仅仅是帮忙做好事,扶贫济困的界限,主动向社会管理领域等多个方面延伸,而接下来,就是放大志愿者以及民间组织效应,并助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在贵州,各种各样的志愿者及民间组织使实现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策略转变。由于志愿者及民间组织亲和力强,在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便于和民众沟通,形成“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与此同时,政府也由此找到与人民群众的共振点,最大程度地让群众得实惠。
据统计,目前贵州省登记的社会组织已达6300余个,并且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在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缓解就业压力、整合社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2007年以来,全省各地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共创造了91个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的就有6个。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两大战略的实施,催化了人们对和谐稳定平安的期盼。
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工作,特别是自去年8月份以来,贵州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将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
一是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18项内容纳入了我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二是作出了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的重大部署,将“社会管理创新和平安创建工程”作为“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三是将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列入了省委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并进行立项分解,狠抓落实;四是在全省部署开展“三个建设年”、“四帮四促”活动,把作风建设、环境建设、项目建设切实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工作的重要内容等。
在发展、团结、奋斗三面旗帜下,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合贵州实际,以创新精神、系统思维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从“四帮四促”活动到“十大民生工程”,从“三个建设年”到消除绝对贫困,从“宜商,宜游,宜居”到“亲商、爱商、安商、敬商”……这一切,既是新形势下开展群众工作的生动实践,又是“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举措。
建设和谐社会,创新社会管理是关键之一。贵州畅通各种渠道、夯实社区服务平台,在管理难度最大处求突破,把服务延伸进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在管理难度最大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切实做到“体民情、知民意、帮民需、解民忧、惠民生”。
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贵阳市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协办好2011年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即“三创一办”工作。全市上下唱响了“我参与、我受益、我快乐”的主旋律,创建工作稳步推进,全面改善了市容市貌,提升了市民生活质量,塑造了城市文明形象。
从2004年起,遵义市在全市推广发端于余庆县的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按照不挖山、不砍树、不填塘和依山顺势、聚散相宜的原则,至今已经新建和改造近4万栋“黔北民居”,同时加强了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乡乡通油路,94%的行政村通公路,1300多个村用上了自来水和清洁卫生饮用水,基本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新建沼气池36万口,通讯网络覆盖了90%以上的村。“四在农家”也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国品牌。
2010年,贵州全面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形成大排查、大调处工作格局,排查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全省公安派出所均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落实“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措施。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建立了公安、司法行政、监狱、劳教、综治部门无缝衔接、联动管控的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
在贵州人看来,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要以发展为基础,以民生为重点。加快发展是激发活力的驱动力,社会活力是加快发展的内生力。只有发展了,才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才有基础;同时,只有在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社会中,发展才可持续。
名词解释〉〉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对除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以外的公共事务所进行 的管理和服务活动。社会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社会利益的协调、社会矛盾的化解,促进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编辑/尹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