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龙岗漫有名

2011-10-23 00:33史继忠
当代贵州 2011年13期
关键词:修文龙场龙岗

■ 文/史继忠

千古龙岗漫有名

■ 文/史继忠

王阳明学说,不是产生于繁华的京城,也不是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穷乡僻壤的贵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

作家余秋雨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的名字。由于他的哲学思想高超、警策、简明,又由于他的人生经历曲折、奇特、宏富,他在中国文化领域中的知名度是其他许多哲学家所无法比拟的。”在儒学影响中国千年历史进程后,在宋、明两朝叠起了一座高峰,进入了“新儒学”阶段,而王阳明心学则是儒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并成为近代启蒙思想的先导。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世称“阳明先生”。遗憾的是,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在龙场(今修文)著下《五经臆说》,单凭自己独到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重新审视了当时一统天下的程朱理学,以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的攻击,从而成为他人生中一大转折,更成为新说的开端。

王阳明学说最先在贵州传播,在贵阳文明书院“始讲知行合一”。龙岗书院是他开办的第一个书院,《教条示龙场诸生》和《龙岗生问答》基本确立了他的教育思想,往后的濂溪书院、稽山书院、阳明书院等都遵循这一教育思想。他传习的第一批弟子是贵州人,如在《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的陈宗鲁、汤伯元等16人。他一生写下了许多文章,被收录在《古文观止》做范文的就有三篇,其中,《瘗旅文》和《象祠记》两篇是在贵州写的。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修文龙场成了“王学胜地”,他居住的龙岗山也从此名扬天下。

王阳明学说,不是产生于繁华的京城,也不是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穷乡僻壤的贵州,这是偶然中的必然,是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王阳明因弹劾宦官刘瑾触怒了武宗皇帝,被责打40大板后发配至贵州龙场,一住三个年头。他由繁华的京城,突然流落到偏僻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忧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他自知仕途无望,沉资难伸,万念俱灰,对石墩哀叹:“吾为俟名而已。”

在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民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他们为他构筑新居,同他亲密交往,安宣慰还给他送来粮食物品,使他度过了生活的难关。王阳明看见一线希望,便有了生活的勇气,他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在龙场附近的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得到“悟道”的灵感,一个新的思想由此产生。到龙场未带书卷,他默记《五经》要旨,冷静思索,跳出了“以经解经”的窠臼,发挥独立思考,从而创立与程朱理学想抗衡的新说。这段日子,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非亲非故,却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救之手,使他体味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深感“良知”的可贵。他在《何陋轩记》中说这些“夷民”有如“未琢之璞,未绳之木”,在《象祠记》中说“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一个光辉的思想在龙场诞生,是贵州成就了王阳明。

王阳明在危难中不忘教书育人,创办龙场书院,讲学文明书院,在贵州播下文化的种子。(郑铁牛/摄)

王阳明在危难中不忘教书育人,创办龙场书院,讲学文明书院,在贵州播下文化的种子。自此以后,贵州办起许多书院,如贵阳的阳明书院、正学书院,思南的为仁书院,清平(今凯里)的学孔书院,都匀的鹤楼书院、南皋书院等等,开启自由讲学之风,对贵州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王阳明思泽于贵州,贵州人民对他无比景仰,在修文建阳明祠,在贵阳建立了阳明祠,许多地名都以他的名字和事迹命名,表达对他永久的怀念。

下期关注:

《会馆:外地经济辐射的纽带》

(编辑/田旻佳、张蓓)

猜你喜欢
修文龙场龙岗
无基准的孔组位置度三坐标测量模型
新时代下《汽车构造》课程的教学与实践
皖东革命历史文化研究
论《龙场悟道
——王阳明与祖摩的故事》中的成长叙事
丰收的秋天
俯仰
《王阴明 教条元龙场诸生》之改过
狼心叵测
“社区民生大盆菜”:基层治理微改革的创新实践
威宁小黄姜带富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