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011-10-21 01:59马树超
职教论坛 2011年31期
关键词:专任教师中等职业区域

□陈 嵩 马树超

全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陈 嵩 马树超

编者按: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BJA070036),在历时三年半的研究过程中聚焦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均衡性,重点研究不同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不同区域之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并在梳理分析产生不均衡的瓶颈问题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实现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及对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成果。在该课题结题之际,本刊特分期陆续发表其部分专题研究报告。

文章围绕对全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分析,提出并建立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指数模型,据此分别对2003、2006、2009年各省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指数进行测算并建立发展指数矩阵,证明了各省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其均衡水平的进步。

中等职业教育;地区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对全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促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对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有效地进行评价,我们设计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指数模型,选取2003年、2006年和2009年三个时间段的数据,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区”)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进行了跟踪调查分析。

一、设计评价指数模型的主要原则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指数模型的设计,基于我国“十一五”期间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以保持中等职业学校一定规模比例为依据,并以适当扩大规模分析为主要思路。具体计算公式为:I=0.4X1+0.2X2+0.2X3+0.1X4+0.1X5。设计的主要原则是:

(一)尽可能全面反映国家战略要求

由于对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在此我们以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为依据,从政府宏观调控、资源现状和服务水平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些内容可界定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协调性、财政性职业教育投入水平、职业教育资源水平(包括教学设备、校舍面积、专任教师数量等)、职业教育管理与办学体制(包括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力度、发挥行业企业作用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包括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水平等)等几个方面,并成为我们设计指标体系时重点考虑的主要内容。虽然很难构建一个全面反映与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相关的所有内容的指标体系,但希望至少大致能够基本涵盖国务院决定中所特别强调的上述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二)强调指标的客观性和可测量性

评价模型所设计的指标应是客观的、可测量的,而不是定性描述的。例如,我们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可以基本反映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也间接反映了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水平;又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水平;再如,中等职业学校资源可提供给多少人享用,既反映了其可服务的能力,也可基本反映出职业教育资源开展非学历培训和富余农民转移培训的能力;等等。尽管这些指标反映上述方面的内容可能是不全面的,但因为其本身是可测量的,因此,减少了主观任意性的误差。

(三)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简单可行易操作

从总体上说,反映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至少可以列出20多个,但其中有不少指标相互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与联系性。另外,如果指标设置过多,也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噪音,反而造成干扰而失真。因此,在设计上应尽可能考虑简单易行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此,我们全部采用官方发布的数据。其中,教育事业发展数据主要采用相关年份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上的数据,经费数据主要采用相关年份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上的数据,人口数据则主要采用《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的数据。

二、综合性指标及其权重系数

由此在发展指数模型中,我们设计了以下5个综合性指标,并根据其重要程度,通过专家的反复论证,最终确定相应的权重系数。

(一)结构协调水平指标(X1)

这一指标采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即“职普比”)来表示。公式为 X1i=Zi/Pi(i为省区编号,i=1,2……31,下同),其中Zi为(i区域)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Pi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该指标反映了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协调度,它剔除了经济水平对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的制约条件,主要体现政府对于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统筹的努力程度。即使某地高中阶段教育的总体规模不大,但通过地方政府的统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相对比例,仍可以使当地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达到较高的协调水平。因此,该指标对衡量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确定其权重系数为0.4。

(二)发展规模水平指标(X2)

我们采用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强度(简称“中职招生强度”)指标来表示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公式为X2i=Zi/Si,其中Zi为(i区域)年度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Si为该年度满足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平均适龄人口数。平常所说的“中职招生比例”主要是以高中学龄段学生作为基数,集中反映出学历教育部分的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力度;而我们所设计的“中职招生强度”则是以适龄人口作为基数,其内涵包括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个部分,反映出中职学校办学规模在整个适龄人口中所能供给的“容量”。这一指标作为中职学校的招生强度指标,相当于中职教育招生的“毛入学率”,能更加全面地反映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水平。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地中职教育的普及程度;二是当地政府统筹的力度;三是当地职业教育资源的水平,从一定意义上反映出当地经济对职业教育规模的制约作用。因此,发展规模水平指标是反映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地位仅次于结构协调水平指标,权重系数定为0.2。

(三)拥有资源水平指标(X3)

该指标的设计综合考虑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固定资产总值、校舍面积和专任教师人数等四方面的资源拥有量。公式为X3i={[Y'1i/3Si]+[Y'2i/3Si]+[Y'3i/3Si]+[Y'4i/3Si]}/4(在此用“[ ]”表示对其内的数值进行了归一化处理,已实现无纲量化),其中Y'1i为中等职业学校所得到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记[Y1i/3Si]为 Y1i(预算内经费指数);Y'2i为拥有固定资产总值,反映职业教育教学设备资源水平,记[Y'2i/3Si]为 Y2i(固定资产指数);Y'3i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校舍面积水平,记[Y'3i/3Si]为Y3i(校舍面积指数);Y'4i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人数,记[Y'4i/3Si]为 Y4i(专任教师指数)。 3Si为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平均适龄人口数,即16-18岁年龄段的平均人口总数。这一指标综合反映了适龄学生可利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资源水平,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可利用度。该指标剔除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影响,避免了一些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因招生不足而出现的资源过剩的虚假现象。同时,该指标也考虑了国务院决定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要求,即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仅要为全日制在校生服务,也要为非学历培训服务、为农民转移培训服务。由于该指标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中与发展规模水平指标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定其权重系数为0.2。

(四)财政投入水平指标(X4)

该指标反映的是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公式为X4i=Y'1i/Ci,其中Y'1i为财政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Ci为该区域扣除高等教育后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总额。这一指标重点反映了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既剔除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也剔除了当地高等教育发展投入的影响。这是由于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太大,而且高等教育明显具有跨区域服务的特征,因此,我们在评价地方政府投入强度时不将其列入考虑范围。该指标在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中的权重系数定为0.1。

(五)资源质量水平指标(X5)

我们采用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作为评价职业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的指标。公式为X5i=Bi/Y'4i,其中Y'4i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总数,Bi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该指标即中等职业学校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它简单明了,具有客观性与科学性,基本上可以反映出当地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质量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等职业学校资源的质量水平,体现了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原则要求。该指标的权重系数也定为0.1。

三、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数矩阵及分析

由此,运用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评价指数模型所确定的公式Ii=0.4X1i+0.2X2i+0.2X3i+0.1X4i+0.1X5i(此处i代表不同的省区),我们采集了2003、2006和2009三个年份的相关数据进行运算,建立起全国31个省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数矩阵(见表1),并进行分析。

表1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数矩阵表(按发展指数排序)

从上述评价指数矩阵,我们得到以下三个重要结论:

(一)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在提高

以2006年至2009年这三年的发展为例,全国平均发展指数 2006年为 0.399,2009年提高到0.475,增长了19%。具体来看,高中阶段教育招生人数中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比例增长了12%,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强度提高了19.5%,拥有资源水平提高了47.6%,资源质量水平提高了18.1%,在这些指标中,只有财政投入水平基本保持不变。

(二)各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分区域情况看,全国31个省区从2003年到2009年的发展指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提高幅度在30%及以上的省区有14个,以中、西部地区为主,按提高幅度大小排序依次为:青海、西藏、湖北、江西、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四川、吉林、新疆、山东、宁夏、湖南和广西。另外,2006年发展指数超过0.5的省区只有北京、上海和浙江3个省区,到了2009年达到7个省区。

(三)区域间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缩小

如2006年,北京的发展指数是西藏的3.86倍。近年来,由于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资助力度,加上当地政府的重视和宏观调控比较得力,使得到2009年西藏与北京的差距缩小到1.94倍。

从总体上看,一个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仍与经济社会密切联系。东部地区凭借强劲的经济支撑,各项指标仍占有明显优势。而中、西部地区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势头强劲,并依靠政府强有力的支撑,职业教育发展逐步缩小了与东部地区的差异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像河北等一些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幅度甚至呈现逐步超越东部发达地区的态势。通过上述模型对全国不同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作出综合评价,有利于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对中职教育的持续发展进行分类指导,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陈嵩(1964-),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副所长,研究员;马树超(1953-),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 “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BJA070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马树超。

G710

A

1001-7518(2011)31-0017-03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专任教师中等职业区域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分割区域
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北京高校专任教师结构(1991年—2017年)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基于“教学过程”的高职专任教师绩效考核组织实施研究
区域发展篇
北京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及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