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2011-10-21 01:59郭文富
职教论坛 2011年31期
关键词:省区现代农业院校

□郭文富 张 晨

从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看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郭文富 张 晨

职业教育需要高度重视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协调发展,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已呈基本协调态势,但一些地区仍存在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国家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迫切需要重视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政策倾斜促进涉农专业和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更加匹配。

高等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现代农业;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是一个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未来十年,我国职业院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只有抓好专业建设才能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提升服务经济产业的能力。而专业建设的目标,就是使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格局相匹配,这也是到2020年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强调专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背景

当前,我国正在由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并伴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十二五”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通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经济增长逐步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很多产业发展规划,如现代农业、包括装备制造等九大重点发展方向的制造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等;同时也提出很多区域的发展战略,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等。至200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2%,普及化水平不断提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已达到79.2%。但职业教育仍然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表现为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规模能力提高与结构质量不尽合理等,这对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专业与产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因此,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需要高度重视与产业的协调,专业设置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

从高等职业教育来看,高职学校的专业科类划分已与普通本科学校明显不同。2004年新实施的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将专业划分为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等19个大类,这种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的专业划分与普通本科的哲学、工学、经济学等学科类的专业划分已有显著区别。至2009年,农林牧渔大类招生达到6.1万人,比上年增加0.26万人,增长4.5%;交通运输大类招生12万人,增加1.43万人,增长13.6%;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招生4.2万人,增加0.32万人,增长8.2%;土建大类招生26.3万人,增加2.41万人,增长10.1%;医药卫生大类招生24.4万人,增加2.94万人,增长13.7%;制造大类招生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公安大类招生1.5万人,比上年减少0.54万人,下降26.4%;法律大类招生4.5万人,减少0.15万人,下降3.3%[1]。另一方面,2009年高职学校招生学科专业结构较好地支撑了产业结构。其中,制造大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为13.4%,土建大类为8.4%,交通运输大类为3.8%。相对应的,制造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为11.3%,建筑业从业人员为5.3%,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从业人员为2.8%,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专业设置及专业结构正逐步由无序走向有序,并且逐渐由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把专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可以通过建设重点专业促进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中央财政共支持100所示范性院校的409个重点专业,主要依据是重点专业建设计划,专业的选择既考虑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也考虑与区域产业的匹配。其中,制造大类重点专业达到96个,所占比重为23.5%;交通运输大类重点专业共43个,占10.5%;电子信息大类重点专业40个,占9.8%;农林牧渔大类重点专业35个,占8.6%(如图1所示),专业结构较好地适应了经济产业的发展。示范建设以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专业建设为载体,提升了学校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建设能力,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示范建设要求项目院校用开放的思路和方法去建设专业,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辐射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以及企业,通过专业把学校建成一个平台,加强与产业和社会的深度融合,提高主动服务经济产业发展的能力。

图1 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分布情况

从振兴产业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调整。2009年,国家制定了11个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再加上旅游业,共有12个重点发展的振兴产业,包括船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石化产业、物流业、有色金属产业、装备制造业、轻工业、文化产业、纺织工业、旅游业等。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2],2007-2009年,需求旺盛的高职专业,即就业率高于90%同时又高于所属专业大类全国平均就业率2个百分点的专业,有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汽车电子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船舶工程技术等;供大于求的专业,即就业率低于所属专业大类全国平均就业率2个百分点的专业,有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企业管理、生物技术及应用、报关与国际快运等;供求饱和的专业,即除供大于求和需求旺盛以外的其他专业,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会计电算化等。因此,专业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以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我们以2008年高职涉农专业①与现代农业的协调发展为例作一分析。

二、高职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主要特征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在当前“农民市民化”和“土地城市化”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技能型的人力资源支撑,满足并服务于区域产业需求成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改革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布局有利于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

1.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农业发展的匹配性较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农业发展水平也不一致,通过分析三大区域农林牧渔业分别占全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职涉农专业招生占全国的比重以及高职涉农专业点占全国的比重可以得出,区域农业发展与高职涉农专业匹配程度较好,比较协调,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宏观布局和政策调控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布局有利于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如表1所示。

表1 2008年东、中、西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高职涉农专业占全国比重

(1)农林牧渔大类。东、中、西部高职学校涉农专业点及招生占全国比重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差值都在2%以内,西部12省市的差值仅为0.4%。对于高职涉农专业招生占全国的比重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其差值稍显偏大,但最大的中部8省区的差值也仅为4.2%。可见,高职涉农专业的区域布局调整适当,基本做到了与区域农业布局的协调。

(2)农业技术类。东部地区高职学校涉农专业点及招生占全国比重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的差值都在1%以内,相差很小;中部地区高职涉农专业点及招生占全国比重比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要小5%左右,而西部正相反。理论上,中部地区为劳动力输出较多的区域,相应的为本地服务的涉农类专业可能会偏低,但差异也并不大。林业技术类、畜牧兽医类情况类似。

表2 2008年各地高职院校农林牧渔大类专业点及招生情况

(3)水产养殖类。该类高职专业招生相对较少,专业点共34个,招生1863人。其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的匹配需要进一步调控,如东部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为70.9%,高职学校涉农专业招生占全国比重仅达到44.1%,相差26.8%。一方面,专业设置和招生较少会影响该专业在区域间的布局情况,因为数据较少,数据引起的波动就会较大;另一方面,对于该类专业的区域布局要适当调整,在提高专业设置和招生数的同时努力做到与区域农业布局相协调。

2.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布局相对合理。从农林牧渔专业大类看,首先,是涉农专业点设置面广,覆盖面高。2007-2009年,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点都在900个以上,分别有967个、994个、934个,覆盖全部省区,每个省区的专业设置点从几个到几十个不等,平均每个省区的专业点超过30个。并且,在全国1200余所高职院校中,有300多所院校设置涉农类专业。同时,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年)公布的38种涉农专业中,设有专业点的已达36种,占比例达95%,仅森林采运工程和海洋捕捞技术未设。此外,三年累计核定招生的目录外专业已达24种。其次,各地高职院校涉农类专业点的平均招生数相对集中,平均招生65人,各专业点平均招生数主要分布在45-85人之间,具有一定的集中性;招生数在45-85人之间的省区有25个,占全部省区的80%以上;仅有2个省区低于40人,4个省区超过100人。专业点平均招生数相对集中,说明通过政策调控,各省区涉农专业分布相对合理,可以给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从招生数较多的专业看,高职涉农专业的布局同样相对合理。在农林牧渔各专业中,有些专业开设的省区较多,五个专业类中均有分布较为广泛的专业,这种分布将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如表3。农林技术类的园艺技术专业、林业技术类的园林技术专业以及畜牧兽医类的畜牧兽医专业,开设的省区数量都超过25个。其中,31个省区全部开设园林技术专业,布局广泛。这些专业不仅分布广泛,每个专业点的平均招生数也相对集中。分析发现,各专业的平均招生数主要分布在40-90人之间,相对比较集中。其中,专业点平均人数相对较高的是畜牧兽医专业86人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83人,相对较低的是作物生产技术专业46人。以园艺技术专业为例,专业点平均招生63人,专业点平均招生数在40-90人之间的省区有22个,占开设该专业省区的80%以上,仅有3个省区低于40人,2个省区超过100人;又以园林技术专业为例,专业点平均招生63人,专业点平均招生数在40-90人之间的省区有24个,占开设该专业省区的77%,仅有2个省区低于40人,3个省区超过100人。

表3 区域间分布较广泛的各专业类专业

(二)政策导向朝着有利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为贯彻落实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要求,2006-2008年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了100所高水平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10年两部委又决定新增100所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其中“农”字头或偏农类高职院校较受重视。在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农”字头或偏农类(重点建设专业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涉农类专业)的高职院校有13所,包括新疆农业、黑龙江农业工程、江苏农林、甘肃林业、青海畜牧兽医、北京农业、海南、辽宁农业、杨凌、商丘、永州、西藏和黑龙江农业经济等职业技术学院,所占比例超过10%;在100所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中,“农”字头或偏农类的高职院校也有7所,包括辽宁、江苏畜牧兽医、福建林业、山东畜牧兽医、河南农业、黄冈学院和铜仁等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重点专业中,涉农专业同样较受重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共409个(未包括重点培育的27个),其中涉农专业有35个,所占比例为8.6%。重点建设的涉农专业区域分布情况为,东部13个,占37%,中部10个,占29%,西部12个,占34%,显示了一定的区域分布的合理性;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共379个,其中涉农专业28个,占比7.4%。重点专业建设作为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革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教学资源建设。“农”字头或偏农类高职院校以及涉农专业在示范建设中受到重视和支持,体现了加快发展面向农村职业教育、加强涉农专业建设的切实行动,显示出政策导向正朝着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倾斜。

(三)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基本协调

我们设计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和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两者协调性的方法,对两者发展水平的协调情况进行评价和判断。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发展水平 (简称涉农专业水平)评价指标包括5个方面的指标,分别为每万农业从业人员高职涉农专业招生数、每万公顷耕地高职涉农专业点数、涉农专业资源水平、涉农专业对产业的适配水平、师资教学与科研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简称现代农业水平)评价指标包括11个方面的指标,分别为农用机械总动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高中文化程度以上农村劳动力比重、城镇化率、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如表4。

表4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②

以S代表涉农专业水平综合指数,R代表现代农业水平综合指数,则涉农专业水平综合指数Si与现代农业水平综合指数Ri的计算方法为:其中 i=1、2、3……31, 指全国 31 个省区;j=1、2、3、4、5,指5个评价涉农专业发展水平的单项指标;Hij指第i省的第j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分数。, 其中 i=1、2、3……31,指全国 31 个省区;j=1、2、3……11,指11个评价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单项指标;Aij指第i省的第j单项指标的无量纲分数。如果以现代农业水平为X轴、涉农专业水平为Y轴,以现代农业水平和涉农专业水平的全国平均值为中心,则可以做出涉农专业水平与现代农业水平的散点图(如图2)。据图可以看出,各省区的散点呈左低右高的长条状(图中的斜线是大体的拟合直线),这说明高职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呈正相关的关系,即两者的发展已经具有协调一致性,处于基本协调的发展状态。

为了衡量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关联度,利用SPSS12.O对涉农专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数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2008年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水平和现代农业水平之间的Kendall相关系数为0.3,Spearman相关系数为 0.4;P值分别为 0.027和0.024,小于0.05的显著性水平,因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水平和现代农业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即两者的发展已经具有基本的协调一致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基本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两者的相关系数没有达到0.6以上的强相关,还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提高与区域现代农业布局的协调程度。

图2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水平与现代农业水平散点图

表5 2008年高职涉农专业水平和现代农业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省区的协调发展情况,将采用等级差异评定的方法,这种方法与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分析的方法相一致,即:等级差异(D)=现代农业综合指数排名-涉农专业综合指数排名③。

表6 2008年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情况④

通过等级差异分析对31个省区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类型划分,结果显示2008年近三分之二的省区处于协调发展的状态。处于“协调”和“基本协调”省区的有18个,其中现代农业水平排在全国前10名的省区有7个: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和广东,如排出前15名则有9个(加上河北和湖北两省)。涉农专业发展超前于现代农业发展(等级差异大于0)的省区有13个:上海、吉林、山东、天津、重庆、江西、内蒙古、河南、广东、海南、宁夏、山西和湖北;现代农业发展超前于涉农专业发展(等级差异小于0)的有16个:北京、河北、安徽、福建、湖南、辽宁、四川、陕西、贵州、新疆、甘肃、青海、黑龙江、西藏、广西和云南;二者持平的则有江苏和浙江两省。

表7 各省区高职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情况的类型划分(2008)

三、高职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

尽管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现已呈基本协调态势,但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影响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因素,有的表现在涉农专业发展水平落后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表现在涉农专业发展水平超前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制约两者协调性进一步提高的因素。

(一)涉农专业点数与招生数不足

例如,2008年海南有农业从业人员221.5万人,但是其涉农专业招生仅为160人,为全国招生人数最少的省份,仅设有园艺技术专业、园林技术专业和畜牧专业3个专业点。同样,宁夏也只设有5个专业点,招生总数仅达到184人。贵州农业从业人员是宁夏的近10倍,其涉农专业招生也仅为1015人。重庆有680多万名农业从业人员,但只有三个涉农类专业,分别是园林技术专业、畜牧兽医专业和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2008年涉农专业招生仅656人。天津涉农专业招生总数为325人,招生数仅比海南和宁夏多。

一般认为,耕地面积大,专业点也应该较多,涉农专业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应该越高。如果耕地面积大而专业点少的话,长此以往将不能满足耕地开发的要求。但是,中部地区吉林的耕地总资源面积比辽宁要多30%,而涉农专业点还不到辽宁的一半,每万公顷耕地专业点数更是排在全国第26名。内蒙古耕地面积7147千公顷,位于全国第4,而其专业点仅为22个,排在全国第21位,两者明显不相匹配。又比如黑龙江,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位于全国中位,但却拥有全国最多的耕地总资源面积,在这种背景下更应努力发展涉农职业教育。一方面,其每万农业从业人员招生数排名靠前,师资教学与科研水平也较高,仅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就有9名,为各省区最多;但另一方面,由于黑龙江耕地面积大,有待开发的潜力大,其农用机械总动力、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以及高中以上农村劳动力比重等都较低。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建设品牌特色专业,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实现特色涉农专业建设,如通过组建农业类职业教育集团,有针对性地推进农业人才培养,以服务于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增强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二)涉农专业点均招生人数不合理

专业点平均招生数太多,有可能会造成资源配置不到位,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减弱等;而专业点平均招生数太少,则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说明吸引力不强,同样不能有力地促进产业发展。重庆仅有的三个涉农专业的点均招生已经达到109人,属于全国点均招生最多的地区之一,其中园林技术专业已经达到124人,明显偏高。山东的点均招生也相对较高,同样属于点均招生较高的地区之一,点均招生达到98人,尤其是畜牧兽医类的点均招生已经达到140人,其中10个畜牧兽医专业点招生达到1874人。河南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林业技术类专业和畜牧兽医类专业的点均招生都超过100人,其中农业技术专业点均招生达到160人,畜牧兽医专业和畜牧专业点均招生都达到了150人。此外,内蒙古涉农专业的点均招生也超过了100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涉农专业点均招生人数过少。吉林有511万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但2008年涉农专业招生仅744人,造成涉农专业的点均招生都在24-35人之间,其中一个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仅招收21人,一个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仅招收15人。同样,涉农专业招生较少的宁夏,点均招生仅为31人。

(三)涉农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够匹配

重庆的农业产值为465.5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53.4%,但是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技术类却未设专业点,全国只有重庆和宁夏未设农业技术类专业点。山东农业产值为2895.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51.6%,但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招生仅占20%,而其牧业产值比例为30%,畜牧兽医类专业招生比例达到近60%,可见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加强协调。天津农业产值为127.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近50%,但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技术类招生仅占20%,而林业产值比例仅为0.8%,林业技术类专业招生比例达到41%,当然这是城市绿化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天津需要加快农业技术类专业的建设步伐。

在西部地区中,西藏涉农专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超前,其每万农业从业人员招生数和每万公顷耕地专业点数排名均在全国前列,而西藏农业产值为43.7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近49%,直接服务于农业的农业技术类专业招生占涉农专业招生的40%,牧业产值所占比例与畜牧兽医类专业招生所占比例同样相差不大,比较匹配。但另一方面,西藏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中以上农村劳动力比重、城镇化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都位于全国最低的省区之列,在这种环境下应该加强涉农专业对现代农业的服务能力,同时要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实际,把民族涉农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使涉农高职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农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青海也与西藏类似,涉农专业发展水平同样相对超前,每万农业从业人员招生数和每万公顷耕地专业点数排名也在全国前列,而青海的牧业产值为89.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近60%,直接服务牧业的畜牧兽医类专业招生占涉农专业招生的70%。另一方面,青海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高中以上农村劳动力比重、城镇化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也都位于全国最低的省份之列,在这种环境下应结合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创新青藏高原农牧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涉农专业对农业的服务能力。

此外,涉农专业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有待提高。在2009年公布的高职院校61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中,吉林仅有1人,而同在东北的黑龙江和辽宁分别有9人和4人。而天津则没有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在第三届农业职业教育教学优秀成果、第七届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获奖论文、“十一五”期间农业职业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的评选中,天津也仅获得两个三等奖,属于获奖最少的省区之一。

四、涉农专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在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要求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针对一些省区仍然存在影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与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不够协调的问题,迫切需要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通过政策、资源倾斜,促进涉农专业和区域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更加匹配。

(一)增强对涉农专业的政策扶持

建议制定并实施涉农职业教育振兴计划,加大涉农类专业的招生力度,并从教育投资政策和大学招生就业政策上向高职涉农专业倾斜;通过项目的形式加强对涉农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强化基础能力建设,比如,在争取国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项目建设时适当向涉农类职业教育倾斜,持续举办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等;建议相关部门成立 “全国涉农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为涉农专业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给予其就业创业支持;另外,还要不断完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通过成立涉农专业督导组或专家组的形式,加大力度开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增加对涉农专业的资金投入

进一步给予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以资金补贴,设立国家助学奖学金,比如可以向院校单位发放教育补贴或实施教育贴息贷款等,使其率先实行免费教育。对于高职涉农专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大对高职涉农专业的财政投入,为其创造更宽松的办学环境和育人氛围;建立健全以举办方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涉农高职教育领域,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介入,吸引社会各界人士的捐赠;要加大教育转移支付力度,尤其是对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此外,要加大涉农专业的专项投入,确保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各项重大举措顺利实施,保障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提高涉农专业的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涉农专业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要常抓不懈。实行激励机制,稳定涉农专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职业道德,以培养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为重点,提升涉农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在实施各级职业院校教师培训计划时,要向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教师倾斜,加强专业教师到涉农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对口单位定期轮岗培训机制,同时也要聘任应用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到高等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

(四)促进高职院校服务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自2010年始将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创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区至少要有一家省级以上(含省级)科研教育或技术推广单位作为示范区长期稳定的技术合作或依托单位。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理当为此服务,同时这也是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办出特色,服务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各地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增强主动服务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力度,以肩负起改善农业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不相适应问题的历史使命。

注 释:

①注:涉农专业的界定以《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2004年)为依据,主要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的农林牧渔大类;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②表4中⋆⋆表示该指标为负相关指标。

③将D=8确定为发展协调与不协调的中间界限,主要根据的是全国的平均等级差异。

④表6数据为测算所得。

[1]数据来源:《2009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2009中国统计年鉴》.

[2]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35-652.

郭文富(1986-),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研究实习员;张晨(1973-),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所长助理,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 “区域职业技术教育均衡发展研究”(BJA07003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马树超。

G718.5

A

1001-7518(2011)31-0020-08

责任编辑 肖称萍

猜你喜欢
省区现代农业院校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开年第一会,11省区打响“当头炮”
真抓实干,为这26省区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