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起点:“学生中心”意识的培养——以新加坡“课例研究”为例

2011-10-09 10:21林季华胡月宝黄黛菁
海外华文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学生中心课例学习者

林季华,胡月宝,黄黛菁

(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与规划司,新加坡)

一、前 言

21世纪技能教育提出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必须做出重大调整。21世纪技能教育的大前提乃“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否真正落实,学生中心的课堂教学能否落实又有赖于教师教学理念是否能改变。新加坡自2004年以后,教育方向便积极往学生中心靠拢,教育政策首先提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少教多学”理念①,让学生积极投入。②随即,教育部拟定了“少教多学”的指导原则“PETALS”③,作为学校落实“学生中心”的课程框架。紧接着,便是教师如何从“教师中心”的旧窠臼里走出来的问题了。为了有效帮助教师真正理解“学生中心”的抽象概念,新加坡自2005年起,以课例研究(Lesson Study)为检视工具,以教师为研究主体,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聚焦“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通过观察和反思来检视教学成效;进而改变、调整教师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中心”的教学意识。

新加坡在2005年开始推动“课例研究”,笔者在2009年开发华文培训材料,并在3所学校进行实验性的“课例研究”活动。2010为新加坡40所学校的教师进行培训,并以校外专家(Knowledge others)的身份带领10所学校进行课例研究。本文将根据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讨论教师如何通过观察与反思,落实“学习者为中心”的课例教学。

二、文献综述

(一)以学习者为中心

在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J.S.Bruner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英国教育学家科德(Corder,1984)提出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他主张外语教学“不能令学生去适应老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④1988年澳大利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家David Nunan发表了专著《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这本书是一部有关第二语言教学中课程设置的学术专著,向读者展示了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中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贯穿于全书的主题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⑤美国学者Elaine Tarone和George Yule在1989年也提出了《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著,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需要。⑥此后,许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

随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下,明确表示了学习必须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过程理论尤其强调重视学习过程。对教师而言,他们所必须做出的最大调适莫过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教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而非主导者。这对目标模式为教学理念、实践教师主导教学的新加坡华文老师来说,难以适从。

(二)教师反思精神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又称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源于美国教育哲学家Dewey1933年在How We Think⑦一书中提出的反思性思维的概念。学者(Schon,1983,1987)指出施教者的自我反省能力是教教师专业成长的先决条件,他提出“从行动中学习”(Knowledge-inmodel)模式,鼓励教师进行持续性的教学反思。反思性思考乃为行动而思考,可以发生在行动之前、行动之中和行动之后。

教师若要在专业发展上迈进,必先认识自己在信念上的规限(Schon,1987),从观察、分析别人教学的优劣,才能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法。要促进教师反思,就必须通过教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行为进行反思,这种反思不是苦思冥想,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检视、分析所出现的问题、反思、监控解决过程(鱼霞,2007)。因此,从元认知角度看,它具有对教师认知过程的监控和调节功能。教师进行反思必须有动力系统的支持,即教师必须具有反思精神或反思倾向以及外部环境的支持(申继亮,2006)。一位反思实践者的首要任务乃是持续地努力,以期能同时改善个人的教学实践与学校的相关社会条件。(Zeichner&Listonye 2008)

(三)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直是日本教师进行校内专业培训的重要手段,被称为“授业研究”。1999年,美国学者斯迪格勒(James W.Stigler)和黑巴特(James Hiebart)出版了《教学的差距:为改进课堂教学来自世界教师的精彩观点》(Teaching Gap: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一书。本书报告了第三届国际数学和科学学研究(TIMSS)的一项比较研究,其中专门的一章就是“课例研究”(课堂研究)(lesson study)。此书的出版使日本的“授业研究”得到世界教育界的重视,这种研究方式被美国、英国、香港等地引入,甚至被视为是“促进21世纪教师专业发展的强有力途径”。

首先,课例研究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的有效检视工具,它主要通过集体合作备课、观课、反思来达至检视目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Catherine Lewis,2002)课例研究提供老师一双观察学生的眼睛,让教师深入观察学生如何学习;具体感知教师以前不曾看过的东西:那就是他们的思维与反应。(Catherine Lewis,2002)因此,课例研究是了解学生问题及寻找解决方法的最佳途径。(James Stigler & James Hiebert,1999)

其次,课例研究具备两种条件:一、让教师参与、分享成功教学的手段与平台;二、让教师成为主导者的专业学习模式。不少专家学者已指出:同辈指导与观课文化能让教师建立一个互相帮忙、互相支持的合作关系,从而在校内成功地建立正面的学校文化,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之余,又能互为对方的楷模或顾问。(李婉玲,2005)

总括之,课例研究是一种持续性,由教师主导的专业学习,通过有系统与共同协作的形式,进行教与学的课例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教师提升教学水平。(Patsy Wang-Iverson&Makoto Yoshida,2005)课例研究让教师感到彼此相互依存,并且共同建立、分享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Clea Fernandez&Makoto Yoshida,2007)

总括上述所言,课例研究是教师检视、反思课堂教学的有效工具,更是促进教师培养“学生中心”教学意识的有效手段。笔者在下图里尝试以新加坡华文教学为例,指出课例研究的重要位置:

图1 “学生中心”教学、反思型教师与课例研究的关系

三、课例研究框架与具体步骤

课堂研究是改进教学的过程,它经由教师共同设计、教学、观课、分析、调整、记录来达成。一次教学称为“研究课”,两次研究课便形成一次课堂研究:

(一)课例研究开展步骤

1.成立课例研究小组:由4-6位不同教龄、专长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时间表、规定研究讨论时段,制定团队规则。

2.聚焦研究重点:在教学长期目标的指引下制定研究主题、短时目标。目标制定时必须考虑四大方面:教学课、教学单元、教学领域和学生长期发展需要。

3.设计研究课:设计教学课,制定观课指导原则;讨论搜证方向与内容、校外顾问人选。

4.教学与观课:由一位成员执行教学任务;在教学时,开放课堂,由其他成员、校外专家观课,并依据计划观察、收集研究证据。

图2 课堂研究框架

5.讨论、分析研究课:观课后,观课者进行讨论、反思。讨论项目包括:学生的学习与思维投入情况、教学流程、教材应用等。

6.反思与重新教学:根据研究证据进行讨论、加以反思后,调整目标,修改教案。然后由第二位成员以新的一班为实验对象进行第二轮授课。在第二轮教学时,重复观课与反思的步骤。

7.撰写报告:撰写两份根据研究课报告,综合学习点,反映目标与研究课之关系。

(二)课例研究的特质与指引

1.小组成员必须遵守的原则是:仔细聆听、尊重他人意见、乐意分享意见、提问、澄清问题,持开放的态度。

2.制定研究课目标时,必须考虑的事包括:理想与实际的差距,学生的先备知识以及对课题的了解。研究的焦点须考虑如何缩短距离、解决差距。

3.观课时聚焦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考以下问题:学生是否清楚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学习活动是否有助于完成学习目标?过程的连贯性,是否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问题设置以及材料是否有助于完成学习目标?课堂讨论是否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理解?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理解的水平?学生是否能应用先备知识来理解内容?教师提问与引导是否能促进学生思考?教师是否能接纳学生的意见,并适当融入教学中?教学总结是否与学生的想法相结合?教学总结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教师如何加强与巩固学生的学习?

4.观课后讨论程序依据有系统的反思指引来进行。在进行讨论时,观课教师必须从授课教师的立场进行讨论,并顾及授课教师的感受。评论与反馈重点聚焦也必须在学生的思维投入情况与学习上,而非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或授课技巧的成与败。评论时扣紧小组已设定的学习目标,以个人记录为讨论依据,尽量做到科学性,尤其是必须提出具体凭据。

5.校外专家、顾问的参与:校外顾问能提供专业学科知识,引导小组讨论,提供不同视角,提升研究效度。

(三)课例研究工具

1.教案设计模板:设计教案,作为集体备课、课堂观察,课后讨论的依据;

2.观课指示表:提供学生背景资料、观课聚焦点;

3.观课记录表:观课教师用此表记录课堂活动与观察点;

4.评量表、座位参考作为观课的参考;

5.教师反思表:教师在完成课例研究圈后进行反思。

6.教学录像,作为讨论的依据与参考。

四、研究案例:小学三年级说话教学(学生人数为32人)⑧

(一)第一轮教学:

1.团队:由级主任(Level Head)领导两名授课教师,五名观课教师和一名校外顾问。

2.教学目标:

(1)每名学生都能用华语说至少一句跟图画内容有关的句子;聚焦点为学生100%的投入度。

(2)学生能有条理地叙述图画的内容;聚焦点为学生在描述图画时能否知道如何开头/能不能以四何要素叙述图意。

(3)学生能说出一小段话。聚焦点为学生能否用四何要素来复述图意,句子是否流利通顺。

3.教材:四张图画,一张是供老师教学示范之用,另三张则给不同小组进行讨论。

4.学习过程设计/教案设计:

(1)教师先教导学生掌握四何要素,给学生搭建手脚架,掌握描述图意的方法。

(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利用不同图片来考查学生是否了解四何法,是否能加以应用。

(3)小组轮流呈现,每名组员最少说一句。

(4)设计评估表,让每个学生在聆听同学复述图意时进行互评。

具体过程如表1:

5.观课后反思:

(1)观察一: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每个成员都努力开口说话,程度好的学生也能帮助差生。不过,有些小组用英语来进行讨论。

反思与建议:在小组讨论前,要向学生说明讨论的条规,讨论的语言必须是华语。在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以巡视,根据组员讨论时是否都用华语、是否合作、声量控制等,也给予他们分数。

(2)观察二:有些小组时间掌控不好,无法完成所有的任务。

反思与建议:小组讨论时,可以使用网上计时表提醒学生。

(3)观察三:从小组讨论中发现,学生花费较多时间讨论“何时”这个要素。

反思与建议:“何时”的要素并未出现在图片中,学生无法从直观中设定时间要素。在进行第一次教学训练时,在图画上加上时钟,让学生能直接决定时间的要素。

(4)观察四:在进行小组讨论时,有些学生没按四何要素来进行复述。

反思与建议:学生需要更充分的提示;因此,有必要在教材(图片与活动单)上列出四何要素的要求与引导。

(5)观察五:有8位学生(32位)声量太小。

反思与建议:学生欠缺口语训练的机会,以致信心不足,不敢开口发言。因此,应将“声量”要求列入互评表中。

(6)观察六:学生对于小组互评表的认识不足,在进行互评时,犹豫不决。在互评过程,学生忙于计算分数,无法专注聆听其他小组的发言。

反思与建议:

●教师应先讲解,并示范互评表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利用评分表来掌握评分方法;

●简化互评表,删除表达与语言流畅项目,只保留内容的检查(四何要素);

●改变互评方法,不用评分,只需打勾;

●减轻互评任务,将为四组互评的要求减为两组。

表1 第一轮教学与研究内容

(二)修订教案

1.教学目标:

●保留目标一,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发言;

●将目标二修订为学生能以四何要素复述图意;

●将目标三修订为学生能大声说出一、两句话。

2.互评表的检查项目须紧扣教学内容。通过检查表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互评表须更简化,提高操作的效能。

(三)第二次教学反思

(1)由于指示和引导清楚明确,因此学生在讨论时能较快进入主题。在这堂课中,细节部分处理得好,教学流程比较顺畅。

(2)电脑简报中以不同颜色显示四何要素,一目了然,外显效果很好。

(3)完成修改后的互评表,操作性更强。

(4)减轻互评任务后,学生也能专注于聆听其它同学的呈现。

(5)由聆听者发出“听不到”的提示,虽能发挥提醒的作用,但也给发言的学生带来压力,建议改为鼓励性口号,例如“请大声点儿”。

(6)第二轮教学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观察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掺杂英语单词(黄组),例如“start”、“then”“story”、“picture”等,但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用整句英文沟通的现象。

●学生发言时,信心仍然不足,例如,会用纸遮住自己的脸;尚需多加训练,将说话习惯和体态列入要求。

●黑组呈现时能根据图画发挥合理的想象:“有一天,校长叫林老师去办公室开会,小明站在桌子上做超人……”,其实“校长”并未出现在图片中。另外,有些学生能积极调动先备知识,说出“超人”、“警告”、“跌倒”等词语。

(四)课例研究者的反思

以下节录了参与研究的教师反思记录:

1.第一次授课人

“这个研究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因为以往我们都是在看老师教得怎样,却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次的课例研究让我们换个角度去看课,从不同角度思考,真的很有用。集体备课也是很好的方式。通过集体备课,我觉得可以从他人的角度看到自己看不同的问题。”

2.第二次授课人

“课例研究让我更深入地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大程度达到学习目标的问题,我对‘以学生为中心’有了更深层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安排更多且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以提高学生对华文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3.研究小组主持人

“老师们不仅仅是在这个平台上互相交流和学习,共同探讨和解决教学上遇到的难题,更可贵的是,我看到大家互相鼓励,互相扶持的精神以及对自己和同侪的教学不断进行非常客观和专业的反思的精神。我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在学校和校群里继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一种优良的校园文化和教育文化,使我国教师的教学水平获得整体性的提升。”

4.观课教师一(实习教师)

“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中,我们的教学方案不仅一步步被修改充实,老师们的专业能力也在逐步提升。作为实习老师,‘课例研究’对我自己的专业成长方面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

5.观课教师二

“第一次观课时,临场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些我们预想之外的状况,如学生在小组讨论时的先后次序,有的学生互相推让导致浪费了讨论时间;又如所用的评分表格,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儿复杂;抑或是图画没有明确表示时间。于是,我们在观课后吸取教训、趁热打铁,改良了教案、图画、评分表格等等。第二次观课时,授课教师不只把我们讨论的结果融入教学,她更在引导学生理解图画时,把问题问得很细,学生也因她的良好示范成功完成任务。”

6.观课教师三

“参加课例研究让我了解:每一堂课都需要精心设计,就连一个小指示,也能影响课堂教学。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案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7.观课教师四

“研究小组成员全程参与了两轮课例实践研究,随后又进行了反思。通过课例研究的过程,同事互助合作探究,大家都有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也有了反省精神。在课堂研讨的时候,老师们交流共享,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大家互相启发,展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探讨,在思维碰撞中提升。”

8.观课教师五

“作为一个老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向身边的老师学习。我们也需要有反思精神,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反思能让我们应对不同的状况,例如不同水平和个性的学生。我会在日常教学中应用课例研究所得,会借鉴这次的经验,把这次所得收获应用在看图说话及看图作文中。”

9.校外顾问

“从课例研究的过程中,我看到教师发挥集体协作,协同学习的精神。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反映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观课重点从‘教师’转移到观‘学生’的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来了解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反馈并非是凭个人的主见或经验来评论,收集课堂学习证据是反馈、评论的依据”;“在经过两轮的教学课与系统化的反思后,教师意识到观课并非评定教学的成败,而是寻找基准,了解学生的学习模式,设计符合学习者的教学法与策略”。“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看到课堂中二语学习者的差异性,教师思考如何帮助不同起点的学习者。”

五、研究结果与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

(一)教师的反思意识提高

通过课例研究,教师的反思意识有所提高,他们开始意识到不能对每天的例行公事照单全收,不能将经验中的“可行方法”当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式。

(二)教学效率提高

课例研究让教师聚焦“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了解学生思维投入情况、学习模式、认知发展;通过系统性反思,集合群体力量寻找有效教学策略。

教师反思意识的提升,具有的重大意义。教师能课前思考问题,在课中寻找证据,在课后从分析证据中,通过与“数据对话”(Data Conservation),进而寻找解决方案。笔者总结经验,认为由教师主导的课例研究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应该深入探讨如何让课例研究成为教师日常的研究平台,通过有依据的反思途径,让教师进一步培养反思习惯。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不断建构知识与成长。通过反思,除了促进课堂教学成效外,也成为课程开发的途径与资源。课例研究所发现的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教学法,将可以发展成校本行动研究的课题,用较长的时间;通过更有理论基础、更有系统的研究过程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甚至于发展成为校本课程。

六、结论:“专业学习社群”与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能形成同侪互相学习的文化,但这种文化与精神要如何延续,不至于成为“昙花一现”的现象、如何营造开放课堂的观摩文化,进而形成一种正面、改善学校的文化,是我们必须达致的长远目标。目前,新加坡教育部已在全国中小学推动“专业学习社群”(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的发展,目的在于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平台。此一平台主要根据杜福 DuFour的模式进行运作,聚焦三大理念与四个关键问题8〛。其三大理念为:确保所有学生的学习、建立协同合作的文化、聚焦学习成果。四个关键问题即: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我们如何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假如学生还没有学会,我们该如何处理?假如学生已经学会了,我们又该如何处理?学习社群的理念、关键问题,正是课例研究的精神与关注点,因此,教育部也鼓励学校应用课例研究(Lesson Study)为专业学习社群的工具。必须注意的,要能有效通过课例研究来促进由教师主导的专业成长,绝对需要认真培养主导教师的教学素养与研究能力。此乃未来教师培训的重点之一。因此我们会继续开办课例研究培训课,扩大“专家团队”,提升他们的研究水平,期待建立高素质、有效率的专业学习社群。

注释:

①李显龙总理,国庆日群众大会演讲词,2008年8月24日。

②尚达曼前教育部长,教育部工作研讨会演讲词,2005年9月25日。

③PETALS指导原则共有五个维度:P教学法、E学习体验、T学习氛围、A评价、L学习内容

④Corder,S.P.The Signifigance of Learners'Errors.Reprinted on J.C.Richards(ed.)Error Analysis: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Longman.1967,1974,1984.

⑤David Nunan,《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年。

⑥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Elaine Tarone,George Yu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⑦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1933,Essays and How We Think v.8:The Later Works,1925-1953.

⑧感谢课例研究合作学校南华小学提供此案例。案例经由作者根据2010年3月15日为学校领袖进行分享的演讲稿加以修饰。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um for School Leaders(PILLAR),2010。

⑨资料来源:www.allthingsplc.info

李婉玲:《教师发展-理论与实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5年。

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Catherine Lewis.Lesson Study:A Handbook of Teacher- Led Instructional Change,Research for Better Schools,2002.

Clea Fernandez&Makoto Yoshida.《课例研究》,马晓梅、邓小玲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

Corder,S.P.The Signifigance of Learners'Errors.Reprinted on J.C.Richards(ed.)Error Analysis:Perspective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London:Longman.1967,1974,1984.

David Nunan.《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第二语言教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Elaine Tarone,&George Yule.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James W.Stigler &James Hiebart.The Teaching Gap:Best Ideas from the World's Teachers for Improving Education in the Classroom,The free press,1999.

John Dewey& Jo Ann Boydsto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1933,2008.

Essays and How We Think v.8:The Later Works,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1925 - 1953.

Kenneth M.Zeichner&Daniel P.Liston《反思教学导论》,许健将译,台湾:心理出版社,2008年。

Patsy Wang-Iverson & Makoto Yoshida.Buil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Lesson Study,Research for Better Schools,2005.

Schon,D.A.Educating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Towards a new design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professional.CA:San Francisco:Jossey - Bass,1987.

猜你喜欢
学生中心课例学习者
花开烂漫——彩墨画瓶花课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课例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初中英语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管理
高校英语专业微课程体系建构探究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