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健,刘英,王健,车璐
(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29)
4对4比赛训练法对青少年女足运动员身体能力的影响
郎健1,刘英1,王健2,车璐1
(1.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北京100875;2.北京中医药大学体育部,北京100029)
针对11名北京青年女足队运动员(1992~1993年龄段)受试群体,实施为期3个月的预定4对4比赛训练方案,目的为评价对比已实施4对4比赛训练对受试者在身体能力等方面的影响,探究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在训练中安排4对4比赛训练来提高运动员身体能力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运动员的有氧耐力、乳酸分解和力量等方面明显提高。
4对4训练;青少年女足;身体能力
4对4比赛训练涵盖了足球比赛中最重要的特征,对提高青年女子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心理、智能水平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针对我国青少年女足运动员在高强度、高对抗比赛中所暴露出的身体能力差的特点,利用4对4比赛训练法,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能力,通过严格谨密的操作流程,探究规律性、科学化的4对4比赛训练计划的实施对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的身体能力的影响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为我国青少年女足运动员科学有效地进行身体能力的训练提供借鉴。
北京青年女足队员(1992-1993年龄段)。
1.2.1 文献文资料法
收集整理国内外研究资料,深入了解当前关于各种训练方法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身体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为论文提供科学、前沿的理论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访谈对象主要是足球界的知名专家,通过交流了解我国青少年女足训练的发展现状,讨论训练法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1.2.3 现场观测法
在研究对象训练的现场进行观察、监控、测量,提取有关指标进行分析。
1.2.4 数据统计法
将收集的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及部分指标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北京青年女足队的强度课主要以4对4比赛训练为主,每堂课一般进行5~6组,每组4~5min,组间休息2min,场地条件为30m×30m~1/4场地。在进行该类强度训练课前,为了便于加强监控,提高训练质量,同时也为了更好地观察训练效果,首先进行了有氧能力的测试和评价。
2.1.1 北京女足青年队的有氧能力测试
2.1.1.1 测试仪器耶格Oxygen Pro呼气分析仪(德国),耶格Treadmill跑台(德国)。
2.1.1.2 测试程序9 km/h的速度和0%的坡度起步,每分钟速度增加1 km/h,速度达18km/h后速度保持不变,每分钟增加1%的坡度,直至力竭。测试结束后2min测试手指末端的血乳酸。
2.1.1.3 有氧能力测试结果见表1。
表1 北京女足青年队2009-2-7首次有氧能力测试结果
2.1.1.4 测试结果的评价和分析①从参加测试的11名重点队员的测试结果与国家女足以及三名北京队员的以往测试资料进行对比来看,整体上有氧能力水平尚可,但丁新、徐继宏、秦静飞、李玲一4名队员的最大摄氧量相对稍低,丁楠、黄晴、李玲一、秦静飞的无氧阈心率较高(>180bpm),虽然与这些队员的年龄较小、发育还不够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但也同时说明这几名队员的有氧训练水平稍低,心肺功能的发展稍差,在后继的训练中可有针对性地加强无氧阈强度上的耐力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体能和基础耐力将十分有利。②李玲一、黄晴、姜怡君的无氧阈速度较低,黄晴、李玲一的最大摄氧量速度较低,与其的跑步的动作经济性差有关,需改善其跑姿。③从位置要求考虑,前卫队员由于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其他位置队员相比,比赛中承受身体负荷最多,因此,前卫队员的有氧能力要求较高。本次测试除丁新外,其他4名前卫的表现尚可,但仍与优秀选手仍有一定的差距。
2.1.2 4对4比赛训练的监控和评价
2.1.2.1 4对4比赛训练的监控方法4对4比赛训练时的监控方式,以现场的心率无线快速反馈以及训练课后的尿十项来进行。图1为4对4比赛训练时的快速强度监控。该训练课的目标强度以尽可能达到其个人的最大摄氧量强度所对应的心率为目标强度,当强度未达到要求时,现场要求运动员加强跑位,加强自我调动,训练课结束后以个体的无氧阈强度和最大摄氧量强度进行参考评价,见表2、表3和图1。
2.1.2.2 三个月后4对4比赛训练的效果评价①无氧阈强度百分比的变化。乳酸的产生与消除处于平衡状态的临界点,称之为无氧阈(AT),是能够维持大运动量训练负荷的最大平均负荷。在进行4对4比赛训练时,将无氧阈强度百分比做为一个组内完成的平均强度指标可以较好地反应该组的完成情况。将3个月里其中5次4对4比赛训练时监控到的运动员完成心率做出8人的每组完成均值,结果见表3和图2。由表3和图2可知,刚开始进行该类强度课训练时(2009-2-24)的曲线处于最低值,而随着发展完成强度逐渐提高,到3个月后(2009-05-27)基本处于曲线的最上方,且其无氧阈强度百分比从第一组开始到结束都为100%以上,且从训练的完成质量和战术配合角度上讲也是最佳。
表2 某次4对4训练的心率监控报告(只列出前4组)
姓名无氧阈心率(bpm)最大摄氧量心率(bpm)第三组(时间6:00)平均心率心率(bpm)无氧阈强度百分比最高心率心率(bpm)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第四组(时间6:00)平均心率心率(bpm)无氧阈强度百分比最高心率心率(bpm)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彩虹176194178101.718694.0赵容176195182105.218794.1181104.318995.6马艺鸣187200189101.619898.618699.219596.4丁楠185200187101.619898.6185100.019596.4黄晴18319218198.418695.518299.218695.5李玲一18019116890.018393.916789.218393.9姜怡君17318616895.617692.116794.717692.1秦晴飞18819818396.119396.418496.919194.9平均值182.1194.5179.697.99188.195.19179.397.5418895.13
表3 无氧阈强度百分比(%)
图1 4对4训练时每组平均心率的平均无氧阈强度百分比变化曲线
②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的变化。平均完成强度的无氧阈强度百分比能体现出组内完成的平均强度,但并不能反应出组内的最高强度,为弥补上面分析评价报告的不足,将组内达到的最大心率做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以此评价达到的最大强度。3个月来进行了5次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的评定,结果见表4和图3。
2.1.3 三个月后的有氧能力变化结果在2009年2月进行首次有氧能力测试后,2009年5月北京女足青年队参加完全运会预赛后,以完全相同的测试方法对其有氧能力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见表5。
图2 4对4训练时每组的最高心率的平均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变化曲线
由表4和图3可知,刚开始进行该类强度课训练时(2009-2-24)的曲线也处于最低值,而随着发展完成的最大强度逐渐提高,到3个月后(2009-5-27)基本处于曲线的最上方,且其达到的最高心率基本上达到了98%的最大摄氧量强度,个人完成的努力程度和完成质量逐渐达到最佳。
表4 最大摄氧量强度百分比(%)
表5 北京女足青年队3个月训练有氧能力变化比较表
从无氧阈方面来看,经过近3个月的训练,无氧阈心率下降到174.9bpm,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无氧阈速度增加了2.27%,无氧阈摄氧量变化不大但速度提高,说明运动员的动作竞技性得到显著改善;心率显著下降而摄氧量变化不明显说明心输出量提高,心肺供能得到改善,机体的有氧耐力得到提高。
从最大摄氧量方面来看,最大摄氧量稍有提高,但最大摄氧量对应的心率下降(1.40%),说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得到提高,心肺供能改善。最大摄氧量对应的速度显著提高(7.64%),说明队员的动作竞技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力竭速度得到显著提高而血乳酸基本未有变化,说明队员的有氧耐力和乳酸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是力量得到明显提高的表现。
1)从无氧阈方面来看,经过近3个月的训练,无氧阈心率下降到174.9bpm,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无氧阈速度增加了2.27%,无氧阈摄氧量变化不大但速度提高,说明运动员的动作竞技性得到显著改善;心率显著下降而摄氧量变化不明显,说明心输出量提高,心肺供能得到改善,机体的有氧耐力得到提高。
2)从最大摄氧量方面来看,最大摄氧量稍有提高,但最大摄氧量对应的心率下降(1.40%),说明心脏的泵血机能得到提高,心肺供能改善,而最大摄氧量对应的速度显著提高(7.64%),说明队员的动作竞技性得到长足的发展,力竭速度得到显著提高而血乳酸基本未有变化,说明队员的有氧耐力和乳酸分解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是力量得到明显提高的表现。
1)提高认识4对4比赛训练法在青年女足运动员训练中的重要性。
2)充分发挥4对4比赛训练法的优势和作用,提高训练效果,适应世界青年女足运动的发展趋势。
[1]潘泰陶.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2):57-59.
[2]张庆春.中国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
[3]张庆春.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45-47.
[4]吴佑年,吴隆兴.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与心理素质训练的思考[J].襄樊学院学报,2008(2):78-80.
[5]张延矛,张龙云.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初探[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4):56-58.
责任编辑:郭长寿
Four to Four Training on Physical Ability of Youth Female Soccer Players
LANG Jian1,LIU Ying1,WANG Jian2,CHE Lu1
(1.School of P.E.and Sport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2.P.E.Department,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11 athletes(born in 1992~1993)from Beijing Youth Female Football Team were trained for a period of 3 months of the scheduled 4 on 4 game training program aimed to evaluate the ability of subjects and other implications,explore the female soccer players in the training arrangements for 4 on 4 game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feasibility of athlete physical ability.The results show that athletes’aerobic endurance,lactic acid decomposition and strength ar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4 on 4 training;Youth Football;physical ability
G843
A
1004-0560(2011)01-0122-04
2010-12-13;
2011-01-23
郎健(1963-),男,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