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泉州市为例

2011-09-27 09:06孙琼如侯志阳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孙琼如 侯志阳

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泉州市为例

孙琼如 侯志阳

对泉州市3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女大学生信教状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信教比例高且呈上升趋势;二是多数信教者信教时间早,宗教信仰坚定;三是信仰的宗教类别多样化,但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女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是寻求精神寄托或心理慰藉。影响女大学生信教的相关因素包括个人背景、社会网络和宗教认同三方面。对女大学生开展有效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需要从其自身、家庭、学校和媒体等多层面综合进行。

女大学生;宗教信仰;影响因素

大学生信仰问题是一个有着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作为高知青年,大学生的精神价值选择将直接影响到今后人类的精神价值走向。近年来,随着宗教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不断攀升。[1]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的学术产出也较多。但综观已有的文献,绝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基于整个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的,极少将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予以考察,而我们在观察、访谈中发现,女大学生更易受家庭和同伴的影响而皈依宗教;同时,在信教的大学生中,女大学生的比例更高,他们参与宗教活动的程度也更高、更深。已有的研究也表明,在宗教信徒中,妇女往往构成信徒的主体,女信徒要比男信徒多。[2][3]为此,我们认为将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群体来研究他们的宗教信仰,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本文运用单变量描述统计方法考察女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情况、信教的基本状况及信教的原因,并通过列联表分析、卡方检验来探讨影响其信教的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引导策略。

一、数据来源、研究方法与样本概况

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09年11月华侨大学《泉州市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课题组的调查。调查对象是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获取的。首先,我们在泉州高校中选取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和仰恩大学作为样本。然后,在各高校中以学院(系)为单位,随机抽取部分学院。最后,在抽取的学院中以班级为单位,随机选取若干班级作为抽样单位。课题组共选取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有效样本728份。我们从这个数据库中梳理出308份身份符合、资料齐全的女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采用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双变量相关分析、列联表分析以及非参数检验中的卡方检验来探讨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样本概况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研究样本具有以下特征:(1)民族分布中,汉族居多,达到95.5%;少数民族仅占4.5%,主要为傣族、回族、蒙古族、畲族、壮族。(2)专业分布中,最多的为文史类,占42.2%;其次为理工类、艺术体育类,分别为33.7%和23.4%。(3)从年级和年龄看,除了大四毕业生较少外,大一、大二、大三毕业生比较均匀,分别占29.2%,28.2%,34.1%。其样本年龄主要分布在17岁至2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9.94岁。(4)政治面貌中,最多的是共青团员,占77.5%;群众占16.0%;中共党员占6.5%。(5)户籍分布较均匀,城市占33.7%,城镇占26.4%,农村占39.6%。(6)从家庭状况来看,大部分为非独生子女,比例为71.4%;为独生子女的占28.2%。父母健在的占94.1%,单亲家庭占5.6%。

二、研究发现与分析

在这一部分,我们根据获得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围绕女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情况、信仰宗教的现状、信仰宗教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女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进行系统的描述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情况

1.女大学生对宗教社会功能的认识

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女大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宗教的社会功能。73.9%的人持利弊参半态度。19%的人认为宗教有教化作用,能引导人们从善,利大于弊。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宗教对社会不利,是蛊惑人心的,与科学相悖。

2.女大学生对宗教的基本看法

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出,大学生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中,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排序在第一位,认为“宗教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手段”的排在末位。有趣的是,男大学生中,对宗教的基本看法排在第一位的是“宗教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手段”,而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的排在最后。我们认为形成这种差异的缘由可能在于在“男强女弱”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女两性形成了不同的性格特点,进而影响了其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在“男强女弱”传统观念无处不在的深刻影响及社会现实更有利于男性发展的情况下,女生较男生更为内向、敏感、细腻,需要更强的归宿感,感性大于理性,因此相对其他选项,他们更多地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而男性则较为外向,他们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事物更倾向于从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因而更多地认为宗教是追求真理的一种手段。

表1 对宗教的基本看法(多选题)

(二)女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现状

本次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宗教信仰呈现出三个特征:

一是信教比例较高,且有增长的趋势。在女大学生样本中,信教比例高达20.5%。而综合各地的调研数据,对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也只在20%左右,最低在3%到4%之间。[1]可见,本次调查的信教比例是较高的。另外,在被问及“现在不信教的同学今后选择宗教信仰的可能性”时,22.1%的女大学生表示今后可能信仰宗教,表示“说不清”的占51.9%,明确表示今后“不可能”信教的仅有24%。可见,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仰还没有完全确立,有可能出现信仰宗教的趋势。

二是多数信教者信教时间较早,宗教信仰坚定。在信教的女大学生中,中学以前入教的高达84.7%,中学期间入教的占10.2%,大学期间入教的占5.1%。我们认为他们之所以这么早就信教,很可能是受家人或亲戚的影响。在回答“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你的宗教信仰变化”时,17.2%的人表示“更强烈”,62.5%的人表示“不会变”,只有20.3%的人表示“更淡薄”。

三是所信仰的宗教种类多样化,但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在信教的女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占73%,信仰基督教的占19%,信仰天主教的占到4.8%,信仰伊斯兰教的占1.6%,其他的占1.6%。这一结论与多数研究成果的发现一致,可见佛教和基督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较大。

(三)女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

女大学生信教的第一位原因在于寻找精神寄托或心理慰藉,而男大学生截然相反,他们信教的主要原因在于寻找真理和智慧。女性在社会上总是处于弱者的地位,男女不平等的现实使女性更希望得到强者的保护,更需要精神支柱与可依赖的力量。而宗教的特点之一,便是宗教中的神集中了人类善与美的本质,寄托了人类所追求的希望,人们相信神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宗教也就很容易成为女生的精神支柱和可以依靠的力量。同时,女生相对男生更为软弱、内向、敏感、细腻,当其心灵无所皈依或遇到较大的困难、挫折时,宗教容易以其“天堂理想”的美好形象吸引他们。而男生则较为外向、刚强、理性,比女生有更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宗教的悠久历史、神秘传说、思想精华、建筑雕塑艺术等无不吸引着他们,有些男生为了寻找真理与智慧便皈依了宗教。这也说明了对宗教的看法是影响大学生信教的一个重要因素,宗教认知指导着宗教行为。

女大学生信教排在第二位的原因是家人的影响或要求。女生相对男生感情更为细腻,性格更为柔弱,对家人、长辈更为顺从,也更易受家人的影响,而这一点是男生信教的第五位原因。这也为我们加强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启示,即应该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帮助他们解放思想,真正实现宗教信仰自由,摆脱家庭信教传统的束缚。

表2 男女大学生信教原因的比较

(四)女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影响因素

对各个因素与“是否信教”进行列联表分析与卡方检验后,发现个人背景、社会网络、宗教认同与女大学生信教具有显著相关,其显著性均大于0.05。

1.个人背景的影响

第一,专业背景与女大学生信仰宗教有一定的相关性,艺术类学生信教比例较高。根据表3可知,艺术体育类的女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要比文史类、理工类的女生分别高出13.5%和13%。这主要是由于艺术与宗教密切相关且本质相通,艺术与宗教在起源时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原始人对宗教的信仰和崇拜,是原始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也成为艺术发展直接的、生生不息的重要能源。从艺术和宗教的表现方式看,它们都需要借助于想象甚至幻想,都是以想象为基础,都具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特点,而且都必须借助于虚构来使其成为可以认识、领悟、体验和观照的对象。同时,宗教与艺术审美都会使人产生一种超脱表象世界的精神陶醉和满足,它们都着力探索人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借以弘扬人生的真谛,如真、善、美等,两者都能起到净化和陶冶人的心灵的作用。因此艺术类的学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能感知宗教的美与力量,更容易接受宗教。

表3 专业类别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第二,政治面貌与女大学生宗教信仰有一定的相关性,政治面貌是“群众”的女大学生信教的比例最高。由表4可知,信教的女大学生主要集中在群众与共青团员当中,比例分别为33.3%、19.7%,政治面貌为中共产党员的女大学生信教的较少,为5.0%。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信仰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唯物主义信仰,大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可能在入党前已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也可能在入党后接受相关教育接受马克思主义,因此信仰宗教的人极少。但仍有5.0%的女大学生共产党员信仰宗教,这不容忽视,说明有少部分女大学生共产党员虽然知道我们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却不懂得信仰共产主义与信仰宗教是两种不同的信仰,因此更要加强女大学生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

表4 政治面貌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第三,人生的挫折经历与女大学生信教存在一定相关性。从表5可知,遭遇过人生重大挫折的女生信教比例远远高于“从来没有”受过挫折的女生信教比例,高出15.1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重大挫折很可能造成一个人内心长期的苦楚与伤痛,这时非常需要得到他人的安慰、同情、理解和关心,也需要内心的自我调节,但当得不到他人的安慰与关心时,或自己处于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时,就非常需要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介入,以获得精神的寄托。

表5 是否遭遇人生挫折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第四,个人心理与女大学生信教存在相关性。由表6可知,心理状况越积极的女大学生,信教比例越低。而心理消极的女大学生,看待周围的人与事相对消极悲观,当遇到困难或对现实不满时,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焦虑感,更不懂得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如果这时他们走进宗教场所或接触宗教,就更容易受到吸引,因为在宗教里,他们可以向神灵倾诉自己的烦恼,在宗教仪式中使心灵净化,由此在宗教中寻找到一种慰藉与情感寄托。

2.社会网络的影响

第一,亲属网络信教情况与女生信教有较大的相关性。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亲或较近的亲戚信教对女大学生有重要的影响,两者列联相关系数达0.36,且显著度大于0.05。父母或较近亲戚信教的女大学生,他们从小耳濡目染父母及亲戚的信教态度和信教行为,长辈们的价值观、宗教观直接植入孩子心中,他们也就很自然地接受宗教,参与宗教行为,其中也不排除有些女大学生是受家庭的强制要求而参与宗教行为的。

表6 心理状况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表7 亲属网络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第二,同伴群体信教情况与女大学生信教也有较大的相关性。表8显示,女大学生朋友或同学网络中信教的人数越多,他们信教的比例也越高,两者的相关系数达0.356,显著度大于0.05。同伴群体在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与自己比较相近,又经常进行直接的交往与互动,这就使得同伴间的价值观念容易相互影响。女大学生周围如果有同学或朋友信仰宗教,他们也就很容易参宗教行为。可见,同伴群体作为一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女大学生的宗教社会化是有较大影响的。

表8 朋友网络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3.宗教认同的影响

第一,女大学生对宗教社会功能的认知态度与其信教有较大的相关性。表9显示,认为“宗教对社会具有积极功能”的女大学生,信教比例也较高。如果认为宗教对社会有利,那么信教也无可厚非,但是却给我们以启示:应该提高女大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看待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引导他们在多元文化、多种价值体系和多种信仰相互激荡的社会环境中作出自己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表9 宗教社会功能认知态度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第二,女大学生对我国宗教政策的认同态度与其信教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表10可知,对宗教政策的认同高,并没有使更多的女大学生信仰宗教;而相反的是,认为宗教政策不好的女大学生信教的比例较高。个中原因可能是:女大学生信仰宗教并不是宗教政策促使的,而是真正达到了心灵的皈依,所以即使认为宗教政策不好也会 入教。

表10 宗教政策的认同度与女大学生信教的列联表

三、结论与对策

本文利用泉州市三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抽样调查结果,描述分析了女大学生对宗教的基本看法、信教现状、信教原因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受调查的女生能够较辩证地看待宗教的社会功能。(2)女大学生信教状况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信教比例高(达20.5%)且呈上升趋势;二是多数信教者信教时间早,宗教信仰坚定;三是信仰的宗教类别多样化,但以佛教和基督教为主。(3)女大学生信教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寻求精神寄托或心理慰藉,这与男大学生为了寻找真理与智慧的理性追求截然不同。(4)影响女大学生信教的相关因素包括个人背景、社会网络和宗教认同三方面:在个人背景中,专业类型是艺术类的女生信教比例最高,政治面貌是群众的女生信教比例较高,遭受过人生重大挫折的女生更易信教,心理状况较消极的女生易信教;在社会网络中,亲属网络或朋友网络中信教的成员数越多,女生信教的可能性也越大,父母亲戚及同伴群体对女大学生的信仰选择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宗教认同方面,认为宗教对社会的影响利大于弊的女大学生信教的相对较多,认同我国宗教政策的女大学生信教相对较少。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我们加强女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是引导女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近年来,女大学生的比例不断上升,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的性别已经出现明显变化,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博士阶段,女生所占的比重都有大幅增长。[4]女大学生群体是妇女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让女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未来角色,承担起光荣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就必须对女大学生加强“四自”教育,使他们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5]只有这样,女大学生才能较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信仰。

二是引导家庭给予孩子宽容的信仰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有的父母,尤其是农村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从小参与宗教活动,甚至要求孩子信教。我们认为,父母亲及亲属应该给予孩子宗教信仰的自由,而不是代替孩子选择。另外,现代社会中的父母、亲戚应该积极引导孩子热爱科学,培养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让孩子坚信“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三是加强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让女大学生真正“爱上”马克思主义的新路子,使他们在内心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第二,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既是大学的办学内容,也是大学的办学途径。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精神,它是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根基。[6]校园文化渗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通过建设一定的物质设施、开展主题团日活动、举办学术讲座等途径,让女大学生真正认识、理解宗教的本质。第三,加强心理问题干预,提高心理咨询服务质量。比如,构建“宿舍—班级—年级—系—学院—学校”的多层级心理健康维护体系,使女大学生在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够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与支持。

四是充分发挥媒体的社会化功能。现代社会,媒体传播深刻影响着女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建构着女大学生的认知世界。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广播等媒介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让女大学生认识到: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虚幻世界,是人类拯救自我的一种虚拟路径;宗教属于唯心论、有神论,与马克思的唯物论、无神论是对立的;宗教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当然,应该讲究宣传方法,提高宣传效果,使女大学生更易接受、吸收和内化,从而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1]孙琼如.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青年研究,2008,(11).

[2]徐家玲.女性与宗教教育[J].妇女研究论丛,2001,(2).

[3]贺璋.关于女性宗教信仰建立的几点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4]中国在校大学生性别比:女生比例大增[N].扬子晚报,2009-09-24.

[5]鲁沂.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探析[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5).

[6]易银珍.贴近实际,突出特色,切实提高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

责任编辑:董力婕

Analysis on the Status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ligious Belief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Taking Quanzhou City as an Example

SUN Qiongru,HOU Zhiyang
(Institut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Huaqiao University,Quanzhou 362021,China)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ligious belie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religious belief at three colleges in Quanzhou C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religious belief : high proportion of religious believers with the rising trend , strong religious belief with the early time , and the diversity of religious belief mainly in Christianity and Buddhism. The reason that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believe religion is they want to seek more spirit bailment or psychological comfort.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religious belief include personal background , social networks and religious identity. The effective Marxism religious view education for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s should be carried out completely by students , families , schools and medium.

female university student ; religious belief ; influencing factor

10.3969/j.issn.1007-3698.2011.01.007

G776

A

1007-3698(2011)01-0037-07

2011-01-06

孙琼如,女,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社会学、人口社会学;侯志阳,男,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362021

本文系福建省高校思政研究会课题“女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BS08003。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因病信教”:中国农民的宗教心理及其发展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