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雄 孙开军
自古以来,为人师表就有两个人格内涵:一是“经师”(教知识);二是“人师”(教做人)。“经师易遇,人师难求”,就是在强调教书容易,育人难。所以,为人师者当正心、修身、励志、笃行;精其业、美其德、爱其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可见,自从人类教育产生以来,“教书育人”与“师德修养”就是为人师表的两大课题。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必将赋予这两大课题以新的内涵。
一、以德育人是大根本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面临21世纪的挑战,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三个面向"的方针指导下,正在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宏伟工程。我们教师教书育人,就是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当然,素质教育有其十分丰富的内涵,但其着眼点在于“做什么样的人”。
强调以德育人是大根本,就是强调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以德育为首。因为德育的功能有两个,一是规范和激励人生;二是稳定和发展社会。德育要解决的就是做什么人、怎样做人的问题。然而,当前在素质教育中要体现以德育为首,抓住以德育人这个大根本,却还有许多问题要解决。
首先,要提高以德育人的自觉性。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多种类型和各种渠道,但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因为课堂教学是学生最主要、最经常、最大量接受教育的中心环节,而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点,认为德育是班主任、政教处、团组织和校领导的事,与我们任课教师关系不大。其实,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教书育人,把育人放在首位。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是所有学科放在第一位的共同目标,这正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素质教育。任何一科的教师,既是专业教师又是德育工作者,头脑中绝不能忘掉“以德育人”这个“大根本”。
其次,要讲究以德育人的方式方法。无论理科和文科的教材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或德育因素。德育意识强的教师,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即结合学生实际,又讲究德育渗透的方式方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这里说的学科德育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具体内容的讲述。即直接地、原原本本地讲解国史、国情、国策等;二是正确观点的教育。如辩证唯物主义的伦理道德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法制观点等。要抓住主要观点相机强化;三是思想方法的培养。学生对国史、国情、国策的认识,对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关系的认识,对树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的认识,往往取决于思想方法是否正确。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加以启发、点拨、训练,潜移默化地渗透唯物辩证法;四是随机应变地激励、熏陶和点化。要抓住契机、教育得当。
第三,是增强以德育人的实效。各科教学都必须体现“学习知识、形成能力、提高觉悟”三大目标相结合、相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学科德育渗透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要注意教育的针对性。既要把握教材中的德育结合点,又要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这样才能使教育取得成效。切忌生拉硬扯“两张皮”式的牵强附会。二是注意教育的灵活性。既要教法灵活,选择最佳角度,冲击学生的不良心态和错误观点,又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贴近学生,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使学生倍感亲切可信,切忌“穿靴戴帽”,程式化的泛泛说教。三是注意教育的时代感。克服教材中不可避免的滞后性的弱点,及时把新时期产生的新成就、新观念等最新鲜的材料补充给学生,又要符合国情和学情,把握好“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和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点到为止,恰到好处。切忌照本宣科、老皇历式的陈词滥调。
二、师德修养是大前提
如果说素质教育的大根本是以德育人,那么以德育人的大前提应是师德修养。当然,我们说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是教师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提高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职业具有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由教师自身的思想、品行、作风、情操、境界、知识和体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是一种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的影响,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的一种自然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比如,教师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对教学的刻苦钻研,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和维护,对偏见和谬误的鄙弃和厌恶,都感染着学生,增强他们的理智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此,要形成自己的人格魅力,就必须加强师德修养。
笔者以为,加强师德修养的关键,是要炼就“六心”:一是忠心。即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二是诚心。做到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三是公心。做到办事公道、言行一致、率先垂范、鞠躬尽瘁。四是爱心。做到信任、尊重、热爱学生,严格要求、一视同仁。五是耐心。做到苦口婆心、不烦不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六是匠心。做到研究心理、把握规律、注重方法、讲究艺术。
只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修养,就必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实践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