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存在着逆反心理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教育者应正确看待、合理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文章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逆反心理表现形式入手,对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6-0008-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德才兼备“四有”新人的重要环节。但在现实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因此,正确地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矫正,就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急需解决的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
所谓逆反心理,就是指对事物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活跃的时期,思维敏捷,对新生事物接受快,而学校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相对单纯性、严肃性与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多彩性反差较大,使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否认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有些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空谈,没有实际价值,想方设法逃避思想政治教育,他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和帮助,总有一种内在的反感,即使他们错了,别人言之有理,他们也拒绝接受。对领导、教师、学生干部分配的任务,往往拒不服从,表现出一种桀骜不驯的样子。
2.对正面的宣传教育作片面的反面思考。有些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宣传时往往与社会上个别的黑暗现象作对比,以偏概全地片面否定正面宣传。对先进人物和事迹的宣传及评价产生否定情绪,甚至排斥身边的榜样人物,对倡导的事情持怀疑态度。
3.对遵纪守法的要求消极抵抗。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要求不响应、不配合、不以为然,不参加政治学习,不参加集体活动、公益劳动等。对不良行为有认同感,一些学生把打架看作是英雄主义、有哥们义气。有些大学生是非价值判断发生歪曲,对好学风、好榜样不以为然,对不良倾向却盲目崇拜。张扬个性、标新立异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是社会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同其他社会心理现象一样,有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一)心理因素
一是思维凸现批判性。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思维的批判性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二是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中的自我独立、自我评价、自我设计等是导致大学生逆反心理的重要诱因。三是情感情绪的不稳定。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呈现出易动感情、情绪强烈的心理特征,其情绪的两极性表现得强烈。当他们受到外在客观条件的刺激、场境的感染、他人或群体的暗示时,就很容易转变对事物原有的看法,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个极端。
(二)家庭因素
一是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孩子自然就成了这个家庭中的核心成员,在家庭中受到过分的关心、爱护。学生不同程度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个性放纵、缺乏艰苦创业精神、心理脆弱等弱点。二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对孩子关心过少,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当他们看见别的同学能得到父母的爱时,会使他们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从而导致性格孤僻、内心封闭,最终产生自卑和逆反心理。三是某些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不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总以自己的想法要求孩子,强迫孩子读不喜欢的大学或是专业,致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和仇恨的逆反心理。四是在竞争压力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不少家长承受着来自工作岗位上的各种压力,为了不让孩子再承受这一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日渐增高,导致孩子心理负荷增加,以致产生烦躁、自私甚至厌世的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因素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老套空洞、毫无新意,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也比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教育者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常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大学生不准这样或不准那样,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而这种颐指气使的说教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对立的情绪。此外,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言行不一,课堂上讲纪律,自己却纪律观念淡薄,甚至有的道德品质低劣,成为学生背后议论的对象。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工作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也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不信任感,甚至反感,从而引发和助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
三、消除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教育环境,形成环境的协调性,有利的外部条件环境是改变人们态度的直接因素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针对某些社会现象的逆反。因此,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必须有一个良好的道德环境。就大环境来说,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纯化社会风气,加强社会舆论环境的监督和管理,清除各种精神污染,把引发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外在因素减小到最低限度。有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作后盾,还要努力优化高校这个小环境,深化学校内部“建文明校园,做文明学生”的教育活动,创建优良的校风。只有做到了大小环境的相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才能失去它赖以滋生的土壤。
(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克服逆反心理的重要条件
1.教学内容精挑细选、合理组织
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着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状态,在充分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特征和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象到本质地去看待和分析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拥有的材料要全面,有正面的事例还要有反面的典型;另一方面,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的眼光本质而辩证地看待和评价周围的人和事,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进行分析。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不同的认识和接受能力,对教育内容进行层次的区分和科学的定位。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分类指导,对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将教育内容的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着眼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真正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解决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普遍关心的问题。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首先,要由偏重灌输向偏重疏导转变。灌输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但随着大学生自主意识的不断强化,加上环境、时间、地点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灌输的实际效果已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削弱。因此,要消除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就应从灌输转向疏导,注重疏通引导、说服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其次,要由单向输入向双向交流转变。克服那种“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简单做法,运用“研讨式”的教育方法,缩短教育者与大学生的距离,创造一种亲近、和睦、融洽的氛围,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问题,在讨论过程中辨明是非,统一思想,提高觉悟。最后,要彻底打破封闭的教育状态,让学生走出校园,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增长见识,启迪思维,发挥主动性,使他们真正摒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陈腐偏见,逐步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态度。
3.改变评价体系格局,逐步走向多元化
考评体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效果检验的准确度,而且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整体素质的提高。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考核还是以学期末的一次大考为主,应该逐步过渡到考评方式的多样化,除基础知识考试外,还要通过课堂讨论、写论文、社会实践等手段考核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等。通过对平时考核比重的上调逐步激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领会和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只有建立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才能从传统中走出来,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内化的实践的过程,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素质以及积极性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结构,提高大学生的选择能力、鉴别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积极主动地参加和内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逐步、自觉地消除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逆反心理。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其业务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有力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直接的教育,不仅要有说理教育,更需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模范形象去教育人。教师是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示范者和领路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业进步和思想素质起到关键的导向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把坚定的政治思想素质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过硬,态度诚恳且作风民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品质和待人如己的爱心定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反,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较低,讲课无的放矢,毫无耐心,完全用命令去对待学生的质疑,甚至还不时讲一些反面消极的东西,致使学生思想混乱,无法保持正确的前进方向。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身教重于言教。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和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尤其是加强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渊博的人文基础知识、新兴学科知识和时事知识的学习,才能对不断涌现的各种现实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了,才会在受教育者心中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
总之,在新形势下,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逆反心理,我们应该积极地探究原因,寻找对策,消除大学生产生的逆反心理,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其树人、育人的巨大功效。
参考文献:
[1]段鑫星,赵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3.
[2]徐炳谦,张能云.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探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方丽英.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
[4]张潭.大学生逆反心理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