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伟娥 范晓玲
(1,2.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在一生之中都要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不安。[1]考试焦虑作为一种特殊情境下的焦虑,欧美研究人员在20世纪20年代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斯皮尔伯格(Spielberger)等人指出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个体对广泛的情境的担心导致的心理无序、紧张、心理唤醒的反应,考试焦虑是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焦虑。[2]我国关于考试焦虑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我国考试焦虑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无论是从研究数量还是研究深度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目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考试焦虑现象已经普遍存在,而且高于中小学生,高焦虑人数已占20%左右。[3]作为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高职学生考试焦虑情况已成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首先在于科学合理测量高职学生考试焦虑情况。考试焦虑量表(TAI)是国外测量考试焦虑的常用工具,笔者选取了湖南省某高职院校,对该量表在高职学生考试焦虑中的适用性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
在本次调查的抽样环节,为了克服由于被试样本代表性不好所引起的偏差,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即从湖南省某高职专科学校中共计抽取被试280人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84人,女生62人,文史科182人,理工科64人。共分发问卷280份,剔除回答不完全、虚假作答等无效问卷34份,回收有效问卷246份。
1、 考试焦虑量表(Test Anxiety Inventory ,简称TAI)。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流行的考试焦虑测评量表多达数十种,但最有效的且应用最广泛的莫过于TAI,[4]是目前国际上最有效且应用最广泛的考试焦虑量表。[5]该表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的著名临床心理学家Spielberger CD完成,1988年,叶仁敏对考试焦虑量表进行了修订并汉化。
TAI属自评量表,所测的考试焦虑是一种情景性的人格特征,包含忧虑性(Worry)和情绪性(Emotionality)两个维度,也即忧虑性(TAI/W)和情绪性(TAI/E)两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8个项目,题目3、4、5、6、7、14、17、20测量忧虑性,题目2、8、9、10、11、15、16、18测量情绪性,剩余4个项目不属于任何分量表。
计分方法采用LIKERT的4点记分法。1表示“从未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经常有”,4表示“常常有”,其中量表第1题为反向计分题。
2、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简称STAI)。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由Charles D Spielberger编制 (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1977),经过多次修订后,现在广泛使用的版本是1980年定稿的STAI之Y式(STAI—From Y)。
作为自评量表,STAI分为两个分量表:反映被试者当前焦虑症状严重程度的焦虑状态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和反映被试者一贯或平时焦虑情况的焦虑习性量表(Trate Anxiety Inventory)。每个分量表各有20个选项,1—20题为状态焦虑量表(S—AI)主要用于即刻的和以某种应激情景造成的最近一段特定时间的情境焦虑,即各种忧虑、紧张和恐惧的体验和感受;第21-40项构成特质焦虑量表(T-AI),特质焦虑是持久的、相对稳定的人格倾向。我们所研究的考试焦虑属于一种短暂的情境情绪体验,可用此量表进行测量。
计分方法采用LIKERT的4点记分法。S-AI中 1为“完全没有”,2为“有些”,3为“中等程度”, 4为“非常明显”。T-AI中,1为“几乎没有”,2为“有些”,3为“经常”,4为“几乎总是如此”。由受试者根据自己的体验选择最合适的分值。分别计算S-AI和T-AI量表的总分,最小值20,最大值80,反映状态或特质焦虑的程度。其中反向记分题目是:1、2、5、8、10、11、15、16、19、20、21、23、26、27、30、33、34、36、39。
此项施测在2010年第一学期的16-18周(2010年6月中下旬)的期末考试期间或国家英语四、六级考试时完成。测验方式为纸笔测验,施测者严格按量表的要求使用统一的指导语,测试过程中无须记名,认真填好学科类别、生源地、性别、年级等个人信息情况,进行重测的班级两次测试均要求提醒学生写明班级和学号。
信度(Reliability) 指采用同一方法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时,问卷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即测量工具(问卷或量表)能够稳定地测量所测的事物或变量。信度指标多以相关系数表示,信度表示方法主要有: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评分者信度四种。笔者在TAI的信度检验中使用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进行检验。
1、重测信度。重测信度是采用同样的问卷,对同一组访问对象在尽可能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时间内进行两次测量,用两次测量结果间的相关系数来评价量表信度的高低,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即是信度系数。
在运用考试焦虑调查表(TAI)进行测验的过程中,笔者从某高职院校中随机选取被试78人进行TAI的重测,为降低练习效果造成的影响,重测间隔时间为两到三周,在测验结束后,笔者将两次测验结果分数的相关程度进行考察,以此验证测验的重测信度。
2、内部一致性信度。对于所有数据,笔者将运用内部一致性信度来考察量表内部所有题目的一致性(项目同质性)程度,主要使用的方法是Conbach’S Alpha系数。TAI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主要采用SPSS软件考察其量表的各条目与总、分量表之间的α系数。
经统计,TAI两次测验结果及相关如下:
表1 TAI的重测信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注:TAI/E表示TAI情绪量表,TAI/W表示TAI忧虑量表,TAI/T表示TAI总量表,以下皆为如此。P<0.01差异极显著。
效度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或者说实测结果与所要测查的结果的吻合或一致程度。笔者在TAI的效度检验中将使用校标效度进行检验。效标效度是根据已经得到确定的某种理论,选择一种指标或测量工具作为效标(准则),分析量表得分与准则(效标)间的相关系数即为准则效度系数。效标效度是考查测验分数与现有测验(效标)的关系。
在调查中,笔者采用STAI量表作为校标,具体操作方法为从某高职业院校中随机抽取三个班级(共168人)的被试在进行TAI的测量后,立即进行STAI的测量。经采用SPSS软件检验,得到TAI与STAI及其分量表的测验结果的相关,其中S-AI表示STAI状态焦虑量表, T-AI表示特质焦虑量表,STAI表示状态特质焦虑总量表,其相关结果见表2。
表2 TAI与STAI及其分量表的相关分析
** P<0.01差异极显著
本研究运用考试焦虑量表(TAI)施测后,根据数据统计结果,计算出不同被试团体的平均分(M)和标准差(SD)。
表3 不同被试TAI得分(M±SD)
本调查对78名高职院校学生用TAI量表进行第一次施测后,间隔两个星期进行重测,将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其两个分量表情绪量表、忧虑量表及总量表的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分别为:0.710、0.709、0.897,结果表明该量表在湖南省高职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度,是稳定可靠的。
调查数据显示TAI总量表及其两个分量表情绪量表和忧虑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842、0.815、0.903,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本调查在随机抽取168名被试进行TAI首测后,立即进行STAI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测验,将两个量表及各自其分量表测量后所得分数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TAI两个分量表与STAI的相关系数在0.384—0.514,TAI量表与STAI的相关系数在0.474—0.567, P<0.001均极显著,由此可见,TAI量表在湖南高职学生考试焦虑测量中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
1、湖南省高职不同性别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分析。不同性别高职大学生在TAI及分量表TAI/W上的得分在0.001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该结果与以前的研究结果相符。[6,7]这可能与女生的个性特点有关,女生性格比男生敏感细腻,内心渴望得到尊重和肯定,对待每一次考试都要求较高,另外由于女生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工作环境有要求,就业选择面比男性要小,因此女性只能通过提高自我来提高竞争力。
2、湖南省高职不同学科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分析。不同学科高职学生在TAI及分量表上的得分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文史科高职学生的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工科高职学生焦虑水平。其原因可能首先是文科专业以女生居多,因为女性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适合文科专业,而女性焦虑水平比男性高,前面已经得到证明,所以文科高职学生焦虑水平比理科高职学生高;其次是文科学生的考试需要识记,不像理科专业考试,因此考试时不可控因素比理科专业考试更多,考试焦虑水平更高。
调查研究表明,考试焦虑量表(TAI)在湖南省高职学生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结果稳定可靠,适用于湖南省高职大学生群体进行考试焦虑研究。
(责任编辑 远 扬)
[参考文献]
[1] Gomez EA, Gomez G, Otto DA. Anxiety as a human emotion: some basic conceptual models[J]. Nursing Forum, 1984, 21: 38.
[2] Spielberger CD. Emotions and Anxiety: New Concepts, Methods, and Appl ications. Hillsdale[M]. NJ: Lawrence ErIbaum Associates, Inc., 1976, 197-229.
[3] 陈憬. 大学生考试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6.
[4] Zeidner M. Test Anxiety: The state of the art[M].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8.
[5] Sapp M. Test Anxiety: Applied Research,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Interventions[M].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n,1997, 269-296.
[6] 贾红秋. 警校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研究[J]. 中外健康文摘(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5): 153-155.
[7] 范晓玲. 考试焦虑量表在湖南地区的试用结果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1):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