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彤杰,张 衔
(1.中国建设银行 重庆市分行,重庆 400010;2.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4)
当今的经济增长理论虽然流派众多,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对于需求方面研究不足,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着重于总量生产函数的分析至今,经济增长理论偏重于研究企业产出的影响因素,而对需求方面研究重视不够[1]-[4];二是政策建议的操作性不强,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投资的重要性,但是对于投资的产业顺序和投资在一个产业中的企业间如何分布没有给出详细的分析[5];三是在非均衡增长的研究方向上尚需深入研究,非均衡经济增长理论强调资源配置对增长的作用,对于我国的经济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然而无论是钱纳里还是罗斯托都停留在产业结构或者主导产业层次,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6]-[8]。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必须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研究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其理由如下:产业的发展必然是该产业组织内部的表现,是产业内部企业行为的结果,因此研究产业组织可以寻找到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可以从需求方面将产品差异与需求弹性相结合来研究经济增长;从产业组织内部去研究投资安排,进而研究经济增长,通过发现产业组织演变过程中的制约因素,从而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产业组织的视角和框架下考察资源在企业的不同投资渠道间的分配,通过产业部门的回顾、旁侧和前向效应作用于经济增长,从而揭示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以便更有效的指导改革实践。
经济学家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探讨经济增长,已经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比如马歇尔、克拉克和熊彼特等[9]-[12]。我国的经济学者谢地和杨宏儒明确提出了从产业组织和工业组织的视角研究经济增长[13]-[14],这些探索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指明了研究方向,也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笔者旨在从产业组织理论中经典的SCP框架入手研究产业组织的经济增长效应。按照哈佛学派SCP框架,产业组织主要是研究市场结构 (Market Structure)、企业行为 (Enterprise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三部分的关系,而市场绩效是前二者的结果,因此产业组织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从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两个层面去研究,本文着重研究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本文把市场结构分为典型的四种类型:独占(Monopoly);寡头垄断(Oligopoly);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完全竞争(Perfect Competition)。在具体的分析时,还会根据研究目的和需要来进行选择。既然考察市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那么就有如下两个层面的问题:
第一,不同的市场结构,国民收入是否相同?如果国民收入相同,则改变市场结构不会改变国民收入,市场结构改变没有经济增长效应;如果国民收入不同,则改变市场结构可以改变国民收入,市场结构改变产生经济增长效应。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研究导致市场结构改变的因素及产业政策操作空间。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Y=F(MS)。这里Y代表国民收入,MS代表市场结构。当MS在四种类型中改变时,只需考察Y是否发生改变,即看Ym、Y0、Ymc、Ypc是否相等。
第二,不同的市场结构,经济增长速度是否相同?如果经济增长速度相同,则改变市场结构不会对未来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则改变市场结构会改变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种情况下,则需要研究市场结构演变至最佳状态的路径。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G=F(MS)。这里G代表经济增长速度,MS代表市场结构。当MS在四种类型中改变时,只需考察G是否发生改变,也即看 Gm、G0、Gmc、Gpc是否相等。
如果市场结构不同而国民收入相同,如果市场结构不同而经济增长速度相同,则改变市场结构不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任何影响。反之,则市场结构的改变具备经济增长效应。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考察均衡状态下的国民收入,属于比较静态分析;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涉及时间变量,属于动态分析。
本文考察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采用比较静态分析方法,即是在不考虑时间的情况下,考察市场结构改变导致的国民收入改变。这符合研究的逻辑顺序,只有先进行比较静态分析,才能对其作用机制有大概认知,为拓展到动态分析奠定基础。本文分析顺序是:首先不考虑产品多样化,将垄断竞争和垄断寡头两种市场结构合并在一起考察;再考虑存在产品多样化,垄断寡头间可能存在卡特尔,这时就要和垄断竞争分开考察,由于寡头企业创新慢,垄断竞争企业创新快,因此垄断竞争更像完全竞争,可以和完全竞争合并考察。
无论市场结构如何,国民收入均可以看作各企业收入之和。随着市场结构从独占到完全竞争,企业的数量会逐渐增加。当我们采取最终产品法计算国民收入Y时,令待考察产业为生产唯一最终产品的产业,而该产业的市场中第i个企业的收入为yi,企业收入可以看作该产品所有生产环节中各企业增加值之和,如果企业数量为n,则国民收入可表示为。如果有m个生产最终产品的产业,而第j产业的市场中第i个企业的收入为yij,则国民收入变为为了分析上的方便,在考察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时,常常先假定该产业为生产唯一最终产品产业,至于多个生产最终产品产业的考察,可以参照经济增长理论中的结构主义观点推广开来,本文不赘述。
按照逻辑顺序,先考察无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异的情况,这时可以采用价格理论常用的企业均衡分析,每种市场结构都是假定企业已经处于均衡状态,不考虑价格调整的过程,只需要将商品的价格和销售量两者相乘就能得到企业收入。另外,假定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企业都具有相同的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当引入产品创新和产品差异后,产品创新和差异将导致供给和需求曲线发生水平方向移动,那时则采用市场供求分析法。
当市场为独占的结构时,该企业收入为ym=P1Q1,如图1所示。而该企业收入ym就是该市场所产生的国民收入Y,这正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对象,增长理论无非就是考察国民收入的增加及其原因的理论。
图1 独占垄断的市场结构
当市场为垄断竞争结构时,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更平坦,单个企业产出更多,Q2>Q1,价格更低,因此 P1>P2,则单个企业收入设该市场结构中各企业产出相同,企业个数为n,因此该市场的总收入为如图2所示。
图2 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当市场为完全竞争的结构时,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更加平坦而趋于水平,单个企业产出更多,Q3>Q2,价格更低,因此P3>P2;企业的个数增加为m,其中m>n,则单个企业收入ypc=P3Q3。设该市场结构中各企业产出相同,企业个数为Y=mypc=mP3Q3,因此该市场的总收入为Y=mypc=mP3Q3,如图3所示。
图3 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我们可以大致地对市场结构的增长意义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假定P1Q1=P2Q2=P3Q3,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从独占到垄断竞争再到完全竞争,国民收入是增加的,也即P1Q1 下面放松假定,在更一般的条件下分析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首先,比较独占和垄断竞争两种市场结构下的国民收入。 设若 P2=αP1,α<1,Q2=βQ1,β>1 则有 Ym=P1Q1,Ymc=nymc=nP2Q2=nαβP1Q1 那么,当 nαβ>1,即 αβ>1/n 时,有 Ymc>Ym,市场结构改变能增加国民收入,则市场结构具有经济增长效应。 然后,再考虑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设若 则有 那么,当 mφφ>n,即 φφ>n/m时,有 Ypc>Ymc,市场结构改变能增加国民收入,市场结构具有经济增长效应。 因此,市场结构是否具备经济增长效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当 αβ>1/n,φφ>n/m 时,市场结构具备经济增长正效应;当 αβ=1/n,φφ=n/m 时,市场结构不具备经济增长效应;当 αβ<1/n,φφ 对市场结构的比较静态分析为分析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了基础,这里的分析没有考虑产品差异和产品创新,也就是抽象掉了各企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这是为了分析便利的需要,下面放松这个假定。 自从熊彼特论述了创新和市场结构的关系,经济实践和理论直觉都告诉我们不同市场结构的创新是不同的。而创新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创新动力与创新实力。虽然独占市场结构中的企业可能拥有最高的利润率,但是其创新动力不足。虽然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中的企业创新动力可能最强,但考虑到生存压力,如果企业拿出一部分珍贵的资源去从事创新活动,需要极强的魄力。而创新对于经济增长作用巨大,考察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不能回避创新。从市场结构的企业视角不便于分析创新活动,下面从市场结构的产业视角分析包含创新的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前文已经从企业的视角对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工具主要是成本-收益曲线。但是,当引入产品差异和产品创新的时候,成本-收益曲线分析就不能满足分析需要,而产品差异和产品创新又是市场结构的重要特征,因此我们将从产业视角,利用供给-需求曲线的移动来表达产品差异和产品创新,从而达到分析目的。另外,产业视角能更清晰地表达新企业进入导致市场结构变化,进而影响国民收入的过程,因此更有利于分析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下面主要从竞争者的增加来考察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将按照从独占、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的顺序,其原因可以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说明。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一个产业常常是从独占的市场结构开始,随着高额垄断利润不断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参与竞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从需求的角度来看,现实中受成本约束的消费者所面对的市场结构也是从独占向垄断竞争逐渐变化的,这里的成本约束包括搜索时间约束、信息费用和交通费用。当周围的企业分布不变时,消费者如果试图改变市场结构(摆脱独占企业的限制,期望寻找更多的竞争者),则只能改变约束条件(如增加搜索时间投入,增加信息搜索成本,增加交通费用等等)。 由于从产业的发展角度看,完全竞争并不是一种现实中常见的市场结构,属于高度抽象的理论表达,因此下面用垄断竞争代替完全竞争。如果不考虑企业间的勾结,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的区别主要在于竞争者数量。由于存在着垄断利润,寡头垄断会随着竞争者的进入而变为垄断竞争,这其中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为了分析上的便利,对于寡头垄断到垄断竞争的过程也不作特别的研究,而重点在于分析垄断利润不断吸引进入者参与竞争的过程。因此本节首先从独占的市场结构开始,分析新企业进入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从而考察独占和寡头垄断两种市场结构的国民收入差异。在此基础上引入产品差异与产品创新,从而更完整的分析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这里采用市场供求曲线来决定价格和产量,用曲线的移动表达市场结构改变。 在独占的市场结构下(如图4所示),供求均衡由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决定,此时产业收入为P1Q1,由于企业在市场中没有竞争者,因此存在X非效率和超额利润,独占企业的产量决定依照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企业也没有动力降价。 当竞争者加入后,市场结构从独占向垄断寡头转变,市场上有了竞争压力,新进入者将从在位者手中抢走市场份额,在位者的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这时会迫使在位企业提高效率。竞争者进入常常是以低于在位者的价格进入市场,因此降价是必然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决定市场均衡时,垄断寡头的市场结构下国民收入为 P2Q2。 这里 Q2>Q1,P1>P2,那么P1Q1和P2Q2是否相同呢?如果相同,则国民收入不发生改变,市场结构不产生经济增长效应。 图4 市场结构的供求分析 这就需要考察需求价格弹性Ep,当Ep>1时,P1Q1 下面通过分析在位者和进入者的利润变化来更详细分析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设若独占市场上的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如下: p=a-bq,cm=dq 均衡时:q=(a-d)/2b,p=(a+d)/2 国民收入和垄断利润分别表示为: 由于存在垄断利润,当进入壁垒不足以阻挡进入者时,会产生新的进入者,市场结构从独占变为寡头垄断,此时需求函数和成本函数变为: 由于独占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我们有理由假定d>e。按照斯塔克博格模型,则均衡时有: 而国民收入为: 此时独占企业的利润为: 而新进入企业的利润为: 企业的进入该市场的决策会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该市场的垄断利润,该市场的进入壁垒,其他产业的预期利润。该市场垄断利润越高,进入企业数越多;该市场进入壁垒越大,进入企业数会越少;从事其他产业的预期利润越高,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数越少。因此,随着该市场垄断利润的下降、进入壁垒和新产业利润的提高,该市场的企业数会达到一个均衡值。这时市场结构趋于稳定,根据企业数量不同和企业之间勾结与否,市场结构可能是寡头垄断,也可能是垄断竞争。 设若N为企业数,P0为被考察市场的垄断利润,EO0为被考察市场的进入壁垒,Pm为其他产业的预期利润,则有: 将独占和寡头垄断这两种市场结构的国民收入进行比较:当 a-4d 上面设定的需求函数的需求价格弹性是不定的,为了清楚地考察需求价格弹性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下面考察固定需求价格弹性的情况。 设定市场需求函数为q=bpa,当市场结构为独占时,独占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m=dq,则企业利润: 对上式价格求偏导,得到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整理得: 此时该市场结构的国民收入为: 目前,我国职业技能竞赛由政府组织,企业参与赛项的设计、技术支持或竞赛评判标准的制订等。从整个赛程来看,评判标准都是尽可能接近职场标准,都集中体现了行业、企业对参赛选手在仿真环境下对工作任务的完成熟练程度或对新任务的构思创新之处的要求。从学校层面来看,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已经不能适应行业企业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进行改革,一方面,实施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为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将行业、企业岗位标准融入到教学中,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并在实践教学中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还要按照职业技能竞赛标准,加大实践教材的建设力度,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整性。 此时,由于存在着垄断利润,πm>0,因此有: a<-1,Ep=|a|>1 垄断利润使得新企业进入,此时市场结构变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面依照斯塔克博格模型确定各企业的产量和市场价格,进而测算市场结构为寡头垄断时的国民收入。 令原独占企业成本函数仍为cm=dqm,新进入企业的成本函数为ce=eqe,由于独占企业的管理效率低下,我们有理由假定d>e。此时市场需求函数为: qm=qe=bqa 当qm确定,则进入企业的利润函数变为: 上式对qe求一阶导数,并令等式等于零, 又令整理后有: 将其代入原独占企业的利润函数πm,则有: 对上式qm求一阶导数,并令等式等于零,解得: 由 qm+qe=bpa=qe(1+n),可得: 将其代入并对 p求导数使等式为零,可以得到: 此时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的国民收入为: 由于 d>e,而 a<-1,进而 a+1<0,则 Y0>Ym,市场结构从独占到寡头垄断导致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了经济增长。 而经济增长可以表示为: 因此,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与(d/e)呈正比,与|a|呈正比。其经济含义即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独占企业的X非效率程度(或者说进入企业比独占企业的效率提高程度)呈正比,与需求价格弹性呈正比。 虽然新进入企业的生产效率可能高于原在位企业,但是由于在位企业庞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领导能力,很多对价格不敏感的消费者仍然会支持该企业,因此新进入者不会马上占主导地位。可以推测,如果不断有新的进入者能以更低的成本进入市场并开展竞争,上述过程将不断重复持续下去。由于上述的成本函数没有考虑不变成本,也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成本,因此如果考虑到进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导致的国民收入增加,则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在初期会更大。 另外,这里也没有考虑进入企业产生的产品差异(来自创新或品牌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下面放松这个假定。 新的竞争者加入后,会造成产品差异。市场中的产品差异可能来自多个方面,既有产品的物理差异、消费者的心理差异,也有消费时的成本差异(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造成差异的还有产品创新,当市场结构为独占时,创新激励不足;而当市场结构变为垄断竞争后,创新激励更加充足,创新投入和产出均要大于市场结构为独占的时候。当然,创新包括两个方面:工艺创新和性能创新。工艺创新使得原有商品的生产率提高,而性能创新使得原有商品的性能增加,满足消费者更多的需要。这两种创新导致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移动。这些差异会使得原来由于种种原因而观望的潜在消费者会加入消费,进而导致需求的增加,我们用需求曲线的向右移动表示。在市场结构从独占向寡头垄断转变的初期,该产业也多属于发展壮大的初期,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常常是增加的,只有当产业处于生命周期的衰退阶段的时候,消费者的需求才会下降,需求曲线才会向左移动。如图5中,需求曲线从D向右移动至D′,此时供给也随之调整适应需求的增加,因此供给曲线从S′向右移动至S″,供求均衡时的市场价格和产量为P3和Q3。 如果价格和产量的变化只是来自工艺创新,则不存在商品差异,经济增长效应则主要与需求价格弹性相关,可以参见前述分析;如果存在性能创新和品牌等差异,则需要考虑商品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由于各种差异导致了各企业商品间的差别,为了分析方便,假定市场中存在差异品和标准品两类,这里的差异可能是品牌或性能。如果没有产品差异,需求和供给的增加将使价格从P2降至P3,产量从Q2增加到Q3。但当存在需求的产品差异弹性时,消费者可能宁愿在更高的价格P2购买有差异的产品,也不在价格P3购买标准品。换句话说,有的消费者宁可购买好品牌贵商品,也不愿意购买差品牌便宜商品。 图5 市场结构改变的供求分析 设定 α+β=1,差异商品的销售量为 αQ3,标准商品的销售量为βQ3。当标准商品的价格为P3,差异商品的价格为P2=θP3,θ>1,则有商品差异的市场结构中的国民收入为: 若无商品差异,则国民收入为Ys=P3Q3。因此,经济增长率为: 因此,差异化行为产生的经济增长效应与差异商品对标准商品的需求替代率成正比,与差异商品对标准商品的价格差成正比。由此,创新和品牌建设会导致经济增长,当然这要建立在有效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如果创新和品牌建设导致差异商品对标准商品的高替代率,则会提高经济增长率。虽然θ越大,即差异品的价格越高,越能提高经济增长率,但价格越高可能导致替代率α越低。这也启示我们,创新必须考虑市场需求,才能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一般增长理论只是考察了创新速度效率,忽视对市场需求的分析。 以上通过研究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作用机制,发现了市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决定因素包括:独占企业的X非效率程度(或者说进入者的效率提高程度)、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产品差异程度、差异商品的需求替代程度。研究结论对经济转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选择效率较低的产业进行改革能带来较明显的经济增长,当独占企业由于垄断效率不高时,新进入者的效率改善程度大,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增长效应,比如电信业改革或者采矿业;当我们了解各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认识到人的需求层次性,则优先供给消费者急需的商品,发展需求价格弹性高的商品生产会产生较大的经济增长效应。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地区家电市场结构转变释放出巨大经济增长能量,产品差异程度不仅需要企业研发来产生,同时需要企业进行市场推广,两者兼顾才能创造产品差异程度,实现差异商品的高需求替代程度,成功实现创新的市场价值,我国企业就是从那时开始注重市场营销与推广,实现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完美结合,在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市场结构转变的同时,促进了整体经济的增长。 注 释: ①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指需求曲线上的弧弹性,而不是点弹性。除非特别注明,下文谈到需求价格弹性均是指弧弹性。同理,其他类型的需求弹性(如需求的差异弹性)均是指曲线上的弧弹性,即遵照关于需求价格弹性的说明。 : [1]Robert M.Solow.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Quarterly JournalofEconomics,1956,(2): 65-94. [2]Robert M.Solow.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57,(8):312-320. [3]Paul M.Romer.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9):1002-1037. [4]PhilippeAghion,PeterHowitt.A ModelofGrowth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 [J].Econometrica, 1992,(3): 323-351. [5]H·钱纳里,S·鲁宾逊,M·塞尔奎因.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87-393. [6]让-帕斯卡·贝纳西.不完全竞争与非市场出清的宏观经济学:一个动态一般均衡的视角[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47-159. [7]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1-25. [8]霍利斯·钱纳里.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96-119. [9]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24-327. [10]克拉克.财富的分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56-57. [11]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46. [1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73-83. [13]谢地.产业组织优化与经济集约增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1-35. [14]杨宏儒.工业组织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30. [15]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66-192. [16]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7]多纳德·海,德里克·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四、加入创新的比较静态分析:产业视角
(一)新企业进入
(二)产品差异与产品创新
五、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