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城通过建立公共实训中心实现实训资源共享,避免同一专业各校重复建设;通过建立学分制,园区院校互认学分,教师跨校任教,学生跨校选课,实现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共享。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通过兴建职教城,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现在全国有一种热:建职教城、职教园热。从常州开始,接着是沈阳、北京、天津、武汉、长沙、株洲、合肥、柳州、重庆……有的已经建成,有的正在兴建。如果到百度上一搜,大江南北,还有无数“职教城”“职教园”正在狂热的“打造”中。一些原本好好的学校被拆掉重新建设,这种做法是不是浪费且不说,建成后究竟能发挥多大效益,还值得商榷。
建职教城的最大好处是资源共享,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职业教育的实训资源不足、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许多文章也都宣传和强调了这点。在职教城通过建立公共实训中心实现实训资源共享,避免同一专业各校重复建设;通过建立学分制,园区院校互认学分,教师跨校任教,学生跨校选课,实现师资、课程等教学资源共享。然而,从实际情况看,通过兴建职教城,未必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笔者做职教城资源共享研究时,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现代职业教育提倡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不再是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建立一体化教室,即理论课与实训课在同一教室,一小半是理论课学习场地,一大半是实训场地,而不再是传统教室上理论课,再到实训车间上实践课,人为地将理论课教室与实训教室截然分开。因此,一个班就要求有一间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这样一来,传统的实训中心很难发挥所谓的“共享”作用,传统的实训中心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笔者在江浙一些地方就看到,很多职业院校就是按理实一体化模式建的,有的老校甚至打通教室隔墙,将原来两间、三间教室扩建成一间通透的大的理实一体化教室。
另一方面,学分制互认到底有多大价值和可行性?各校专业不同,学分无所谓互认,此其一;各校水平不一,差异较大,即使同一专业,学分互认,也十分困难,此其二。就拿高职院校来说,国家示范性学校会轻易互认一般院校的学分么?就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会互认一般院校的学分么?如果没有权威学分认定机构,要想在职教城实现学分互认可能只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假设。如果失去学分互认这根纽带,职教城教学资源共享的设计理念就会大打折扣,而打资源共享牌建职教城的理由就有些行不通。
最近听一位专家透露,已建成的一些职教城的共享实训中心确实存在运转问题,据说运行成本比学校独立建实训室还要高。如果情况属实,那么职教城公共实训中心的建设是没有必要的,至少是值得改进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一直看不到职教城资源共享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听到的都是叫好声,看到的是外表豪华的楼房,至于其他地方要建同类型园应该注意什么,却几乎看不到专家学者科学的实证研究报告。
前不久在媒体中看到一则某地职教基地的报道,其中谈到人多后勤跟不上来和人多安全隐患大的问题。虽然主要是正面报道,但仍然给全国职教城的建设提了个醒儿,至少在设计时可以考虑如何规避这些问题。
已建职教城的实效性不明朗,在建的和拟建的还在盲目跟进。笔者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已建职教城在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方面的实证研究,尽量避免全国蜂拥而起的职教城建设泡沫效应。在核心利弊不明朗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迫不得已新建校区的必要,应该暂缓、暂停职教城建设。
(何文明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