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瑶,沙景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技术信息
欧盟能源政策及其与中国的合作前景
李 瑶,沙景华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能源领域的合作一直是中国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欧都面临着能源对外依存度高、减排任务艰巨等压力,发展中欧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两大经济体共同应对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巩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举措。2010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表示,目前中欧能源合作面临新的机遇,合作空间巨大[1]。
1.1 欧盟的能源需求现状
欧盟国家的石油与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产量占世界的比例都非常小,但消费量占世界的比例却很大。石油和天然气是欧盟国家的主要燃料,2009年占欧盟一次能源消费量的66.8%,高度依赖进口。自1973年以来,石油价格暴涨、中东地区的政治动荡等国际因素深刻影响到欧盟的能源供应,使得欧盟20多年来形成一整套支持能源经济结构调整、合理使用能源以及减少石油依赖的方针措施,欧盟国家的石油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的份额保持稳定或下降的趋势。天然气2009年在欧盟一次能源总消费中占25.5%。过去的10年中,天然气是欧盟能源消费中增长最快的燃料[2]。
1.2 欧盟能源政策的国际背景
1.2.1 欧盟能源对外依存度呈不断上升趋势
欧盟能源署认为,预计到 2030年,欧盟对外能源总体依赖度将达到65%,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高达88.5%,天然气依存度将增加到84%,固体燃料进口依存度将达59%。这种形势是对欧盟能源安全的严峻考验。
1.2.2 欧盟能源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增多
欧盟的油气进口首要来源为俄罗斯,约30%的石油和40%的天然气靠俄罗斯输送。这种单一、集中的进口来源威胁着欧盟的能源供应安全。2006年以后,俄乌、俄白冲突一再导致欧盟受到“断气”的威胁。2008年,俄罗斯、伊朗、卡塔尔等15个世界天然气生产大国参加的“天然气出口国论坛”通过了组织宪章,也引起了欧盟高度警觉。另外,作为欧盟石油进口重要来源的中东地区,其局势的持续动荡也增加了欧盟能源供应的变数。
1.2.3 全球能源安全面临多方面的威胁
冷战后,世界上最主要的产油区中东波斯湾地区先后经历了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进入21世纪,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冲突有增无减,能源价格因此出现剧烈震荡并不断攀升,因能源问题而引致暴力冲突的潜在可能性将大大增加[3]。国际政治局势的不稳定使全球能源安全面临多方面的威胁,包括恐怖活动、地区战争与冲突、能源出口国政局动荡、能源设施安全受到威胁等。能源安全涉及范围延伸到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油轮、港口、通道、炼油厂、水坝、电厂、核能、基础设施等。由于能源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与少数集中在中东、中亚地区的产油国的矛盾日益尖锐。
1.2.4 美国的全球能源战略布局
美国通过经济、政治、外交和军事等手段,控制了世界近70%的石油资源,其能源政治战略的布局已基本到位:在中亚,美国借反恐战争战略并驻军阿富汗,威慑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和土库曼斯坦,控制了里海油气资源;在中东,通过伊拉克战争,美国最终控制了世界第二大产油国,世界产油量排名居前4位的沙特、伊拉克、阿联酋和科威特尽在其掌控之下;在西非,美国谋划从欧洲调兵进驻几内亚湾,控制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后备油库”;在北美,通过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独霸加拿大油气资源,并掌控了墨西哥湾的开采权[4]。
图1 欧盟能源政策发展大事记
1.3 欧盟能源政策的演变历程
欧盟二战后的能源政策可以按事件分为如图 1的发展阶段[5-6]。
2010年11月10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最新的能源战略文件《能源2020》,计划在2020年前耗资1万亿欧元用于实现能源来源多元化,推进欧盟的能源现代化进程,并将“确保欧盟在能源技术与创新中的全球领先地位”作为未来十年欧盟国家能源政策的优先目标之一[7]。
2.1 中国的能源结构现状
中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空间分布不均,且人均占有量少。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比例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60%以上,最近几年甚至回升到70%以上。石油的消费比例维持在20%左右。天然气的需求逐渐增长,但到目前为止,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 5%。水电和核电的消费量在逐渐增加,中国的能源多样化总体上朝向多种类和均衡方向发展(见图2)[6]。
2.2 中国与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共同利益
中国与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与欧共体的合作,在1985年中国与欧盟签署的《中欧伙伴与合作关系协定》中涉及了能源问题,首次探索在能源政策方面的合作。
图2 中国能源消费多样化趋势
中国与欧盟于1994年建立起了能源对话机制,将中欧在能源领域的长期合作关系以对话的形式确定下来。“中欧能源对话”采取每年一次工作组会议,两年一次中国—欧盟能源合作会议的形式,其中包括欧洲委员会和中国国家能源局、科技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的对话和合作。2010年4月30日,被称为“中欧清洁能源技术合作旗舰项目”的中欧能源中心项目正式启动,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欧长期性能源合作平台的建立。该中心的合作领域目前集中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
目前,中国与欧盟在以下几方面有共同的需求:传统能源的技术创新方面;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发展;在国际能源市场中有着相似的利益取向;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具有长远合作前景。
中国过去数十年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发展方式。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宣布,中国将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8]。欧盟国家是低碳概念的积极倡导者,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欧盟作为世界碳排放的主要消费体,不仅有责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还有责任加强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合作,提供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援助,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外,中欧在能源领域合作开展减排项目,如清洁发展机制(CDM),不仅能够帮助欧盟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兑现其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承诺,同时也能为中国企业和社会发展带来大量资金,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社会效益显著。
在中国与欧盟明确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双方可以建立更为通畅的沟通机制,实现国际能源价格谈判方面的合作,促进能源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共享,发展相互支持的低碳经济道路等,构筑广阔的能源政策合作前景[9-15]。
3.1 进一步完善中欧能源对话机制
良好的沟通协商机制是中国与欧盟进行长期稳定能源合作的制度保障。目前,中欧已经建立了中欧能源对话机制,在此基础上,可考虑深入开展分级交流机制,如中国与各欧盟成员国能源对话机制、友好城市间能源交流与对话、重点能源企业交流等。中欧还可制定能源合作中长期计划、阶段性计划,使之成为双方能源合作的重要指南。另外,中国可考虑针对跨国、跨区域能源合作项目制定专门的法规,加快与合作内容具体相关的制度、法规的规范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3.2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及其它能源技术方面的合作
中欧双方在政策上已经达成了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方面进行合作的共识。目前,该领域的合作方式主要表现为人员培训、互访交流、技术转让、项目投融资等。中国在引进、吸收欧盟该领域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应学习、借鉴欧盟国家在推广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民间应用上采取的具体措施,以促进引进的技术在国内更好地转化应用。中欧可在实践中探索可行的合作模式,在未来将能源中心的合作领域逐步扩大到其它类型的能源技术,如复杂油气田勘探开发、清洁煤技术等。
3.3 国际能源价格谈判方面的合作
能源外交要为国家利益服务,与国家外交战略相一致。中国的能源外交要及时根据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调整,积极团结和联合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增强自身的活动能量与话语权,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的利益。中国可考虑和欧盟联合其他能源进口国形成某种形式的“消费国联盟”或“进口国联盟”,在国际能源贸易与合作中增强影响力和话语权。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避免能源进口国之间出现争夺能源的竞争,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与浪费;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统一的议价策略,改变能源出口国单方控制定价权的局面。
3.4 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合作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在未来缓解能源与资源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可能道路之一。在这条道路上,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在某些科技领域已走在前面,但在技术的市场化推广,民众对其的认知情况,尤其是低碳经济道路的基本模式选择方面,中国与欧盟所面临的困难是趋同的。因此,中国与欧盟完全可以在政策合作中将技术、资金、市场和政府的社会服务职能整合起来,探讨低碳经济的可行性模式或者发展道路,推动科研合作,建立实验基地并保障稳定的合作基金投入,甚至建立示范性的低碳经济社区或低碳经济新城。另外,中国与欧盟需要发挥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公约框架下共同敦促美国履行减排义务,促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应对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利益协调与合作。
[1] 肖立翠,发改委高世宪. 中欧能源合作空间巨大[EB/OL]. 和讯网. http://news.hexun.com/2010-10-30/125342682.html . 2010-10-30.
[2] BP Statistic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London:BP,2010.
[3] 徐胜. 世界能源格局新趋势与我国石油战略对策[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35-38.
[4] 格纽·布热津斯基. 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M].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4-121.
[5] 刘文秀,等. 欧洲联盟政策及政策过程研究.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15-318.
[6] 安德森,艾里亚森主编.欧洲政策制定[M]. 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3:187-198.
[7] 能源2020计划[EB/OL]. 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 %E8%83%BD%E6%BA%902020%E8%AE%A1%E5%88%92. 2010-11-11.
[8] 胡锦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全文)[EB/OL].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9/23/content_ 12098887.htm
[9] 崔宏伟.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研究[D].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
[10] 邓杨. 欧洲联盟能源政策分析[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8.
[11] 李俊. 中国-欧盟可持续发展领域合作现状与前景[EB/OL]. http://www.caitec.org.cn/c/cn/news/2008-06/19/news_1144.html.2008-6-19.
[12] 齐绍洲.中欧能源效率差异与合作[J]. 国际经济评论,2010(1):138-148.
[13] 史丰蕾.欧盟驻华大使谈中欧能源合作[N]. 中国能源报,北京:2010-4-12(第008版).
[14] 舒小昀,吕静鹏.透析欧盟能源政策与中欧能源合作[N]. 中国能源报,北京:2009-12-7(第 B05版). http://www.caitec.org.cn/ c/cn/news/2008-06/19/news_1144.html.
2010-01-28;修改稿日期:2011-02-15。
李瑶(1987—),女,硕士研究生。联系人:沙景华,教授,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及政治经济学。E-mail shajing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