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滨州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系(256600) 常华锋
北京师大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 王 民
生本教学,即以学生为本的学科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在学科教学上的具体体现。“以学生为本”就是指把学生的根本利益(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把教学过程视为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以学生为本”不同于“以学生为中心”,也不同于“人本主义”和“以人为本体”哲学观点。“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内涵有:尊重学生的存在;尊重并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全面理解学生,增强人文关怀;由衷热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和管理者;教学密切联系社会。
生本教学与(郭思乐提出的)“生本教育”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地方。“生本教学”赞同生本教育的学习观,即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人的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教育就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挖掘学生内在的生命力,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育之道,在启发潜能。[1]但是,生本教学不同意生本教育“教皈依于学”的核心教学思想,反对“所谓教学,用最粗糙的思考,就是让学生自己学。”[2]的提法,认为生本教育提出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3]的方法论也是不妥当的。
从本体论的角度上看,教与学是一体的。既没有离开教的学,也没有脱离学的教。教学的核心与是教师的教。教在教学矛盾中始终处于主要方面。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生本教学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在其所有发展领域达到发挥最大潜能的活动(行为)。在教学价值取向上,“以学生为本”是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在教学伦理上,生本教学强调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教学关系上,主张“外铄”与“引发”有机结合,强调在老师主导作用下的教与学更加紧密的耦合关系;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存在的鲜活性,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潜能性;在教师观上,主张教师角色的发展性与全面性,认为教师角色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而不是简单的改变;在教学评价上,主张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认为学生既是教学价值的主体、价值标准,也是教学价值的评价者。
开展生本教学既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生本教学是学科教学理论发展对学科教学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以学生为本”的当代学生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开展生本教学既是新课程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科教学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需要的改变和学生学情的改变,教学范式的转换是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范式(paradigm)(库恩,1959)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库恩最初把范式当作示范性题解来理解。[4]新范式相对于旧范式而言,固然是质的飞跃,但是又是旧范式的发展,二者之间既有不可比的一面,也有可比的一面。[5]范式不是指认识论意义上的知识体系, 而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框架。[6]法国哲学家莫兰把范式与理论、现象的关系表述为:[7]
教学范式(teaching paradigm)是基于特定的教学现象,以及对相应的教学规律的把握的基础上,关于教学的最基本的界定或基本的解释。[8]
在“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水平,并无力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学科教学问题时,我们需要从另一个角度、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考虑和研究学科教学,即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本”,变“以知识教学为主”为“以能力发展和素质发展为主”,以满足社会对高质教学的需求。
传统教学范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今教学要求,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学范式的彻底否定,而是在继承中扬弃。教学理论具有若干层次。就“生本教学”而言,其研究对象是教学中的价值问题,属于价值范围内的研究。价值研究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教学应该是什么”。在教育(教学)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价值范畴内的两个不同的研究范式,即“生活——质量”研究范式与“工具——效率”研究范式。教学实践已经证明,需要把这两种研究范式的成果辩证地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否则各执一端或矫枉过正, 其后果或者是教学过程仅为一定的目的而扼杀人性、违背道德准则,或者是使教学过程放任自流, 降低教学的效率与质量。[9]
在教学目标方面,“生本教学”提出以学生发展的实际性、综合性目标,替代如何现行的抽象性的、分解性的教学目标。“生本教学”主张:①教学目标是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综合发展的目标。教学目标的首要特性是整体性。任何一个方面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学生一生的遗憾。教学目标的整体性与个别性的关系就如同“木桶效益”一样。②教学目标是可实现的现实目标。生本教学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现实性。任何教学目标都是学生在相应的条件下才得以达成的。
在教学内容方面,“生本教学”强调知识的基础性,任何技能的发展、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形成、道德观念的形成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铺垫,因此,“生本教学”强调的结构性、系统性,同时也强调知识的生成性。任何忽视的倾向都是错误的。同样,掌握知识不是生本教学的目的,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知识价值的最终体现。知识,也只有被加以运用,它才能不断地生成,才能被更牢固地被学生所掌握。因此,“生本教学”内容选择的准则之一是学科主干知识性与生活性知识密切结合。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地理观念,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与人生追求,提高综合素养。
在教与学关系方面,“生本教学”主张教是为了学、教为学服务的意识。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教师就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教学。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拥有者、传递者、说教者、命令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
在学习方式方面,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自主式学习。接受式学习是学习知识的高效学习方式,然而,现代学习的目的已经变了,知识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媒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为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必然要改变,变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即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等方式的有机结合。同时,要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现在的主动学习。只有主动学习,才能终身学习。
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功能由以筛选为主转变为以促进发展为主。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运用评价的功能,更好地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传统教学通过考试排名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然而,在激励一部分的同时,也伤害了一部分人。“生本教学”意在以发展性评价为基本理念支撑,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评价而得到认可,获得信心,鼓舞学习斗志,更加信心十足地参与下一阶段的学习。
近年来,地理教学过于追求“分数”,已经走到了近于崩溃的极端。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身体没有得到健康的发育,心理得不到健康的发展,而且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畸形发展,品质与道德教育几乎缺失。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做出深刻反思。
教学需要训练,但是训练不是教学的全部。目前,学生训练过多,课业负担过重,同时,体能锻炼不够。其结果是身体与心理都受到伤害。同时,训练是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10]
以学生为本,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的发展。训练只是有限地提高了某种技能,并没有真正促进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另外,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既具有一个渐进的,甚至是螺旋式的进程,又有一个发展限度的问题。如果忽视学生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极限,盲目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这样的“发展”就是对学生的摧残。目前,中学教学中存在着“摧残”学生的现象。生本教学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面对新升学与就业的剧烈竞争,学生家长急切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以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在中学学到真正的本领,能在适应未来社会中具有最基本的生存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传统的“三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教学不能满足社会和学生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时候,教学活动必然要试图打破现有的框架,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方向与行动策略。
上世纪初,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是典型的反“三中心”教育改革。但“进步主义”教育改革实验失败了。笔者认为,该实验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实验工作者忽视了一个基本道理——“真理”具有时代性与局限性。这一教训对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我们批判“教师中心”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彻底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相反,越是强调“以学生为本”,越是要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在“生本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了。
变“以师为本”为“以生为本”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改革经历。先是在理念层面的改革,再是在行动层面的改革。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在以前的课程改革中,一是不断改革完善课程内容,二是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虽然在上一轮课程改革(即1992~2000年)中虽然也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概念。如199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提出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本”。[11]然而,“以学生为本”一直停留在口号与观念层面,没有转化为教学行动。教师的教学的主体行为所体现的仍旧是“以教师为中心”思想,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正是此次课程改革所针对的主要问题,即: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容上,存在着繁、难、偏、旧现象,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在教学方法方面,满堂灌教学方式以及相应机械式的接受学习方式普遍;在教学评价方面,甄别与筛选成为单一的教学评价功能(简称“四大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其根本性的解决措施只有一条,那就是:我们的教学必须在教学行为层面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本”。生本教学在教学行为层面上的基本行为准则有:第一,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第二,教师创设与提供具有丰富趣味性、探究性等的学习材料(情境),将知识性教学内容转化为问题性教学内容,关注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第三,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机会,以适应不同类型思维习惯的学习者,使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均得到相应的开发。特别是,通过“跳跃式教学”[12],激发学习优秀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发展自学能力。第四,运用发展性评价,激励被评价者更积极参与教学。
生本教学既是学科教学实践发展的需要,又是学科教学经验的升华。
教师教学工作的成绩既体现在学生的发展方面,也体现在教师自我发展方面。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教学权威的象征。在长期的“师本位”境况中,有的教师个性膨胀。一个过于自尊、自大的人是不会谋求自我发展的。所以,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长进缓慢。
同时,由于考试压力过大,教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上课、选题、印制试卷与批改作业方面了。长期的简单、重复性、超负荷的劳动,不仅没有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能力,反而拖垮了很多教师的身体,有的出现了职业倦怠,有的甚至没有了教学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部分教师甚至已经麻木于现行的教学工作。在对实验教师进行的访谈中,有的教师说,“身体累,不算累,心太累了,才要命呢。”
面对这样的窘境,教师要想摆脱繁重的教学负担,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变逼着学生学,压着学生学”为“引导学生学,和学生一起学”。而要实现这样的愿景,其有效的方法途径是自觉地参与教学研究。教学研究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水平,而且还能满足自我存在[13]。
在教学研究中,研究价值取向与方向是第一位的。只有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教学的起点和归宿都定在学生那里,才能解决我们目前所面临的这些矛盾与困惑。同样,只有解决了这些矛盾,实现了学生自主发展,我们的劳动(研究)成果才能得以体现,我们的专业水平才能得以更大的提高。
理论上,生本教学是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应然走向,实践上,生本教学是切实可行的。近几年来,笔者在山东省威海市8所高中的地理学科以及在山东省滨州市实验学校初中部地理等6个学科进行的实证研究证明,生本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第一,师生关系更加融洽;第二,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与程度明显提高,学习兴趣增强;第三,学习方式得以改善,思维的敏捷性有所增强;第四,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为亲密;第五,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平行班。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生本教学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第一,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较低,满足不了生本教学的要求;第二,班额过大影响了教学效果;第三,学校总体管理理念需要向着“以学生为本”的方向改变;第四,现行课程教学内容偏多,教学时间紧张。
随着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生本教学在理论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其实验工作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成绩。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220
2. 郭思乐.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 教皈依于学. 课程·教材·教法,2005(12)
3.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131
4. 李醒民. 科学的革命.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 67
5. 李醒民. 科学的革命.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9 81
6. 夏基松.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6. [法]莫兰著. 方法: 思想观念——生境、生命、习性与组织. 秦海鹰译.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3 237, 259
7. 陈晓瑞. 当代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6 7
8. 迟艳杰. 教学论研究范式探析. 教育研究, 1997(4)
9. Kaia Tollefson, Monica K. Osborn. Cultivating the Learner-Centered Classroo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Corwin Press. 2008 2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供实验用).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5
11. 跳跃教学, 即教学中, 根据能力发展优先的原则, 课堂教学不再系统地讲授知识, 而是让学生根据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12. R.Murray Thomas. Teachers Doing Research.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5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