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在安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更应培养学生掌握和利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遣潜能,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千方百计改变以前单一的数学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方法去帮助和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情趣以及思维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为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数学教学;激发; 兴趣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是人们生活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知识逻辑性强,学生学习起来往往无法提起学习兴趣,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给教学老师也带来不小的压力和困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就成了学生能否学好数学,教师能否教好数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想尽各种方法,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喜欢学习。
那么从哪些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环节的设计来激发学习兴趣。
一、创设教学情景,让学习被动变主动
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利用外部的事物给孩子以刺激,引起孩子心理上的兴趣或困惑,目的是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智力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它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纽带,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能引起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强调数学教学应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根主线逐步展开。教学情境的创设既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策略。教师应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来点燃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创设问题环境,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的认识”时,课前将已经准备好的装有10~100粒不等的黄豆的纸袋放在每个同学的桌上,学生会感到很好奇,于是我告诉他们这节课要进行数黄豆比赛,看谁把袋子里的黄豆在桌子上摆好后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你桌子上有多少粒黄豆。学生听了觉得很新鲜也很兴奋,在我的一声“开始”后很快就讨论和行动起来,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当我在巡视学生过程中看到有的学生以“十”为单位摆豆时,就马上告诉同学们老师知道这堆豆子有几粒,学生很惊讶,课堂一下就安静下来,等待老师的答案,眼神里充满好奇。
此时的学生很是不解,为什么老师能不用一粒一粒的数就能知道是多少粒呢?该怎么摆才能让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黄豆粒数呢?
这时我适时引出数量较多时以“十”为单位的摆法。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导学生主动进入到了教学情境中,整个过程没有老师的指令,学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二、提供广阔空间,训练学生多种思维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提出新颖合理的思路和方法。例如:我在教学“退位减法”时,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借十法”,通过让学生摆树叶,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多种方法。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一定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算法多样化,其目的就是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出发点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注重课本阅读,培养学习独立能力
课本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新内容前我会给学生指出学习的要点并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要点和问题去阅读课本,让学生深入思考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学生找出其它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时,我先出了下面两道题:
1、一条马路全长1000米,修完了2/5,修完了多少米?
2、一条马路修完了2/5,修完的马路长度是40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少米?
我先让学生解答这两题,然后再出示:
3、一条马路全长1000米,修完了40%,修完了多少米?
4、一条马路修完了整条马路的40%,修完的马路长度是400米,这条马路全长多少米?
因为题3和题4是在分数应用题基础上出现的,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就是把百分数(40%)转化成分数(2/5),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这种联系,让学生将这两题同原来的两题进行比较,既启迪了学法,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四、适时准确提问,促使学生勤于思考
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并把握课堂教学时机适时提问,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教学过程。
另外,教师在实施课堂提问时,还应具有机敏的应变能力,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及时引导处理,灵活恰当地追问,可以联系相关教学知识,以达到复习或预习数学知识的目的,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运用课件解惑,引领课堂走向精彩
多媒体课件可以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的教学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思维困惑时介入电教媒体,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如把一个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表面涂上蓝色,然后将它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蓝色的各为几块?由于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呈现“切割”“提取”等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总之,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因素和条件,并加以灵活运用,用兴趣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中探索,在快乐中学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和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济树.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7.
[2]杨庆余.我们应该怎样教数学[J].学科教育,20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