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2011-09-01 01:49彭红琼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螺旋杆菌萎缩性反流

彭红琼

(重庆市丰都县中医院内一科,重庆丰都408200)

2005~2008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96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6例均为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治疗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34.3±8.4)岁;病程 1~11 年,平均(7.1±4.2)年。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19~66岁,平均(34.1 ±8.3)岁;病程1 ~12 年,平均(8.4 ±4.2)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1]:①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②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③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具备①②项,参考③项及其他症状、舌苔、脉象即可诊断。

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型[1]。主症为脘腹痞满,食后加重,食欲不振,疲乏无力。次症为恶心欲吐,大便稀溏,色淡苔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标准[2,3]:病程迁延,又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及与进食有关的上腹部疼痛等症状,可有左上腹部轻压痛。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标准及组织学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用维霉素1g、每日3次口服,果胶铋120mg、每日4次口服。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阿莫西林500mg、每日3次口服,替硝唑1g、每日1次口服。胆汁或十二指肠反流加多潘立酮10mg、每日3次餐前口服。治疗组配合补肾复萎汤。仙茅20g,肉苁蓉15g,沙参12g,鳖甲10g,麦冬15g,石斛 12g,党参 20g,黄芪 30g,炒白术 20g,山药 15g,柴胡12g,白芍15g,枳实10g,延胡索15g,焦三仙,淫羊藿各12g,甘草10g。气滞者加木香10g,湿阻者加厚朴10g、薏苡仁15g,血瘀者加丹参15g,吐酸、心灼感者加苏梗、白檀香各10g。每日1剂,加水500mL,取汁300mL,分3次温服。两组均4周为一疗程,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3 疗效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4]。以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半个月以内的检查结果为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纤维胃镜复查胃黏膜灰白或苍白区消失或基本消失、血管显露不清,黏膜斑点状糜烂消失或基本消失,黏膜粗糙不平、颗粒状基本消失,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纤维胃镜复查胃黏膜灰白或苍白区范围缩小1/2以上、血管网缩小1/2以上,黏膜粗糙、颗粒状减轻,斑点状糜烂基本消失,胆汁反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纤维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变或反见加重。

4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5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未阐明,可能与慢性浅表性胃炎、遗传因素、体质因素、免疫因素、胆汁或十二指肠反流、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有关。治疗当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保护胃黏膜,制酸减少H+弥散,调整胃肠动力等。维酶素和果胶铋能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和分泌,促进前列素合成,减少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降解,刺激黏膜和碳酸氢盐分泌,增加黏膜血流保护胃黏膜。幽门杆菌阳性者给予阿莫西林和替硝唑杀灭幽门螺旋杆菌,多潘立酮促进胃蠕动、减少肠液反流。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痞满”、“胃脘痛”等范围。脾胃虚弱型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见证型。治疗当健脾益胃,行气活血。补肾扶萎汤方中仙茅、肉苁蓉补肾阳、暖脾土,北沙参、鳖甲养阴、生津、行瘀,黄芪补益中气,党参、白术、山药、白芍、焦三仙健脾养胃,枳实、延胡索行气止痛。中西药合用,共同保护胃黏膜,疗效可靠,且副作用少。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 -139.

[2]张万岱,姚永莉.慢性胃炎中西结合诊治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0(5):34 -36.

[3]李艳.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58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5):28 -29.

[4]周建中,陈泽明,危白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猜你喜欢
螺旋杆菌萎缩性反流
远离幽门螺旋杆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健康体检者消化道症状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的相关性分析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
中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