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教育学院(150080) 黄勤雁
现代地理教学论认为,中学地理教学活动包含学生、地理教学目标、地理课程、地理教师、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教学评价、地理教学管理和地理教学环境等八个主要因素(如图)。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核心因素。
地理教学主要因素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基本因素;课程是最实质性因素;教师是主导因素;教学方法是最活跃因素;教学评价是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效果的主要激励因素;教学管理是地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因素;而地理教学环境是重要的、却经常被师生、管理者、评价者忽视甚至无视的重要因素。[1]虽然很多时候在中学地理课堂,各种教学环境因素的渗透和影响是隐形的、潜在的,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地理教学环境日趋丰富和复杂,对地理教学活动其他因素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因此,在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学生本位、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改形势下,正确认识教学环境的功能并优化地理教学环境、建立教学环境的评价体系,会对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现课堂优质高效产生积极影响。
针对教学环境的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我国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对于教学环境的含义,国内外的教育学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理解,如诺克(F.G.Knirk)指出,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它是由学校建筑、课堂图书馆、实验室、操场以及家庭中的学习区域所组成的学习场所。而霍利(Hawley)认为教学环境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国际教育评价学会(IEA)认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田慧生认为,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环境,它由学校内部有形的物质环境和无形的心理环境两部分构成。[2]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文所提及的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环境。具体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师生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内外部、显性及隐性的因素、条件和力量的总和。
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非常复杂,如按主体构成,有教师教的环境、学生学的环境和师生互动的环境;按教学的空间,有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教学环境;按传递信息的载体及方式,有传统教学环境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按构成因素,有有形教学的“硬环境”和无形教学的“软环境”。[3]硬环境主要包括教学自然环境(如学校地理位置、光照、温度等物理要素)和教学物质环境(如教学楼、图书馆、班级规模、座位编排等)。软环境主要包括教学人际环境(如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和教学观念环境(如学校和班级的规范、学习氛围、舆论及引起的心理氛围等)。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所以本文将重点阐述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各要素的主要功能及优化途径。
地理教学环境是中学地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场所和依托,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地理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它是影响地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隐性条件,更是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学要素。因此从教育学角度来说,地理教学环境的基本功能就是教育导向。
地理教师无论是在完成教学设计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是进行课后反思时,教学方法的优选、教学组织形式的安排、学生学法的设计、各种信息资料的引用与传递、教学情境的预设、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序安排及时间设置等等,都会受到诸如教学空间(教室或实验室等)大小、采光度、通风情况、天气状况、多媒体设备使用情况等“硬环境”因素以及师生的情绪状态、心理状态、师生关系融洽程度和相互信任程度等“软环境”因素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因此,教育和保障功能也是课堂教学环境区别于其他环境的主要特征。
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地理知识和信息的传递。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手段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教材中和教师的口头传授上,信息技术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走进我们的教育。例如有些学校的学生,可以在学校和学科教研组共同创设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单机自主学习;学生亦可以在学校局域网环境下,通过在线浏览方式或下载相关地理课程资源方式学习;地理教师还可以开通远程课程教学和在线课堂,使不同地区的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跨越学校、城市甚至国家获取相关的、重要的、宝贵的地理信息资源。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中学地理教育承担着向学生呈现美、传播美、树立正确环境意识和人地观的重要任务。良好和谐的地理教学环境不仅会给“教”与“学”带来温馨舒适的感受,还会成为 “看得见,摸得着”的“美育辅导书”。[4]它多维立体、色彩艳丽,让学生陶冶其中。如校园里挺拔的钻天杨、丰收的葡萄园、茵茵草坪所呈现的自然美;教室里催人奋进的宣传语、祖国地图、图文并茂的地理知识板报所呈现的装饰美;整洁的班级卫生、教师讲台和学生课桌上摆放规整的粉笔、板擦、书本文具等所呈现的环境美;得体的师生服装、发型、积极饱满的工作和学习状态、文明的言语表达等呈现的仪表美、情感美、语言美……这些教学环境中的美育和德育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潜在的熏陶与感染,而且这种影响是持久的,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环境观念,提高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在特定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各环境因素都会成为影响教师教、学生学的直接或间接诱因,这种影响和诱导具有两面性,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良好完善的课堂教学环境对师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当运用教学机智及时地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活动需要,积极调节和控制教学环境中各种因素,创建和弘扬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环境因素,减少或抑制阻碍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消极因素。如整合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源;营造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供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地理课堂实验环境;教师对学生的准确言语评价或鼓励性手势和眼神;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或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对学生心理氛围的积极影响等等,都能在某种程度上积极影响着教师和学生,师生、生生的良好互动形成的教学软环境,对教学过程产生积极影响。这样的良性循环不断激发教师和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内在的教与学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成效与其所处的地理教学环境优劣和完善程度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环境常常会将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科学地创设并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地理新课程强调“改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和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时,不能仅凭个人主观判断,应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美学的基本原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地理教学规律,通过合理的调控优化,建构教师、学生、环境有机整合的地理教学系统。
新课程理念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要关注以下几方面: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驱动力,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程度又与课堂教学积极和谐的氛围密切相关。
日本广岛大学教授片港德雄将常见的课堂教学气氛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为课堂上师生、生生互相信任、体谅,积极主动,无需担心集体的压力和他人的目光,称“支持型气氛”。另一类表现为师生、生生间互不信任,学生担心教师提问,怕回答不对,教师面对不积极的学生,担心预设的教学进程不能顺利实施,集体成员均处于不安状态,称“防卫型气氛”。不同的课堂氛围会明显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最终影响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如在“支持型气氛”的课堂里,教师和学生的心情都是轻松愉悦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感觉是安全与放松的,学生会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与教师的教学互动,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应努力营造并优化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运用教学机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思维在民主、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得到启迪。
课堂教学是从那一声清脆的上课铃声开始的,师生在授课开始和结束时相互表达问候,态度真诚,精神饱满,这是和谐课堂的开始和结束。教师精心设计的精彩导入对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引领者”和“调控者”,应尽可能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有思考价值和探究意义的地理信息、资料、地理事象,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减轻学生对被动性学习与机械性记忆的依赖,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唤醒学生的思维并使其始终保持积极状态,进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还应注意与学生交流、互动时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表达,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满意的微笑、一次肯定的点头、一次热情的指导都会带给学生无穷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分析探究问题时迸发出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的鼓舞和激励,体会成功的喜悦,促进其主动积极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地理教学的研究者,更应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地理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即广泛蕴藏于学校、社会、自然界中的所有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教学目的的教育资源。按照地理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将其划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按照存在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5]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地理教师已经积极投身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之中,但由于显性课程资源和校内课程资源具有看得见、摸得着、易把握、利开发等特点,多数地理教师对于教辅资源、地图音像资料、实践活动(地理实验、地理观察)材料等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开发和使用。而隐性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由于以潜在方式存在,或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的特点,虽然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但开发利用的并不充分。
隐性课程资源主要包括社会风气、家庭氛围、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生的生活经验等。[6]校外课程资源则指所有课堂教学以外的地理教学资源,如图书馆、气象站、地震台、科研院所等,学生家庭中的图书、报刊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对于中学生养成科学的地理观、环境观和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改环境下,教学环境向课前、课后的时空环境延伸已成为必须。同时也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或地理教研室,将地理教学地图、教具模型、标本、实验器材、图书、校外收集的地理信息资料和相应的管理系统整理建设成地理课程资源库,将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积累。当然,广开“源”流,并不是否定课本知识,而是丰富和优化地理教学环境,优化课本知识的使用方式和过程,拓宽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和学生自主学习需要。
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是指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根据地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地理教学设计,合理选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要素,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形式呈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教学环境。[7]由于彻底改变了以粉笔、黑板、挂图为主要教学工具,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主要信息传递载体的传统地理教学环境,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地理教学环境的构建已经日趋成熟并已成为当今地理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要“关注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地理”,这就对地理教师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突出地理学科空间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也为了充分体现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知识传播直观快捷、课堂师生交流实时互动、教学反馈及时准确等优势,在设计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时应注意:
1.避免以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取代备课过程。[8]并不是所有的地理课程内容都适合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以地理教师应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课程内容“因课制宜”,决不能将课件变相作为教师的板书、学生的笔记。
2.教学手段新并不意味着教学理念新。一些教师仅仅把多媒体当做资料呈现的媒介,课堂上一张张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不断翻过,不给学生分析思考的时间或者没有充分挖掘信息资源的课程价值。这样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不能体现新课改理念,更不能实现多媒体地理教学环境的功能优势。
3.注意个别化教育,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地理教材,又包括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还包括实施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场所—普通授课教室或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由于中学生的个性特征、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千差万别,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如果是训练复习型、资料工具型、学生自主学习型等,就更适合在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进行。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优势,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依据自身情况控制学习进度、选择不同水平的习题练习,而且既可以反复练习,也可以跳跃练习,教师也可适时地掌握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真正实现因材(学生)施教。当然,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的建立与学校的经济实力和地理教师的媒体软件使用水平以及操作水平有很大的关系。
综上所述,教学环境是现代地理课堂教学重要的组成,其优劣完善程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地理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与优化亦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家长等多方面的不断努力。作为现代地理课堂的引导者,教师更是承担了设计、优化和调控课堂教学环境的重任。所以无论是地理课堂教学软环境的设计,还是地理隐性课程和校外课程的开发,或是选择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都需要地理教师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充分掌握教学内容结构特点,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基础上进行,以期在地理课堂最大程度发挥教学环境的各项功能。
[1] 陈澄: 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8.
[2] 田慧生.教学环境论[J].教育研究,1995(06):47-48.
[3] 薛彦华.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及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1999(02):36-38.
[4]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0.
[5] 杨娅娜,李晴.地理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J].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课标教材网,2007.
[6] 史英.正规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特点、价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8):23.
[7] 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45.
[8] 张乃江.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几个误区[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