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518172) 吴金财
把“过程与方法”目标单独列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维度,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它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1]
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具体内容分析,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可以概括为收集、分析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过程与方法,发现、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表达、交流和运用地理成果的过程与方法等三种不同层次和逐级提升的“过程与方法”。
从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科特点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包括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应用过程,地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地理观念和地理情感的形成、体验和内化过程等。
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中的“方法”,主要是指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包括图表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区域比较法、地理观察法、地理实验法、地理调查法等。
此外,“过程”与“方法”紧密联系,相伴相随。有的“过程”中有“方法”,有的“方法”中有“过程”,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方法”。
有些“过程与方法”目标具有结果性目标的特点,可以采用行为目标陈述法;有些“过程与方法”目标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目标的特点,宜采用表现性目标陈述法。
1.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教学活动后,预期学生应该达到的具体的、可测量的行为结果来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知识与技能”等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目标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动词要可测量、可操作,行为结果具有相对统一或共同的最低标准。由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中,有些内容也是可以结果化或需要结果化的,因此,这些“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可以采用行为目标陈述法。
例1:在观察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模型(或熟鸡蛋熟鸭蛋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简要分析说明地震波的传播特点,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及其分界面,概括归纳(或列表比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本例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对学习“过程”提出了具体要求,如“观察……模型”和“运用……示意图,……”等,同时也隐含了“运用地理示意图分析说明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具有结果性目标特征的“过程与方法”,可以通过设置合适的行为条件或行为动词来设计与表述。一般来说,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越复杂,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要求也越高,学生的学习经历或体验就越充分。
常见的、能够较好地体现或隐含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行为条件和行为动词有:运用资料(图表、地图)说明(归纳、说出、概括),运用示意图说明(分析、说出),结合(运用)实例分析(说明)、绘制示意图,举例说明(以……为例分析、以……为例简述)、联系……概述、列表比较等。其中绘制示意图、举例说明、列表比较等既是一种学习过程,也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
2.表现性目标陈述法。表现性目标陈述法是通过明确规定学生应参与的具体活动或任务,但不规定学生在活动中的应取得的具体结果或统一标准陈述教学目标的方法,又称活动目标陈述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的目标设计与陈述。其主要特征是学习活动是具体的,但活动结果是开放的或个性化的;其行为动词具有过程性或体验性特征,如经历、参观、访问、考察、感受、分享、参与、尝试、调查、绘制、讨论、交流、合作等。表现性目标的设计,最关键的是要明确规定学习活动的情境和具体的学习任务或活动,至于他们在活动后能产生哪些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则不强调有统一的结果或标准,更期望他们有个性化的表现。
例2: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合作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和交流,然后选择一种方式向同学们介绍(分享)这种天象观测的体会或结果(如特征和规律等)。
本例教学目标的导向让学生参与一项地理观测活动,同时,体验信息收集与整理的方法,以及信息处理和成果分享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无需结果化、也难于结果化,所以,宜采用表现性目标法进行设计与陈述。该目标的活动情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和“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等,具体的学习活动和任务是观察天象和展示成果等,主要的行为动词有观察、查阅、讨论、交流、介绍、分享等。
上述两例教学目标虽然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单列进行设计和陈述,但是,它们都隐含丰富而具体的“过程与方法”内容及要求,而且与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有利于教学实施和教学测评。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指向标,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要求进行。为了更好地实施或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用和地理活动的组织开展等方面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结合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和用好不同版本教材上的学习材料。由于不同版本的教材,在课标理解与把握、教学材料的选用与呈现方式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因此,在选择与处理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学生使用的教材为主。同时,要在浏览或研读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其他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或学习材料有选择地引用或替换进来。如在学习“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时,为了突出或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是:
例3:运用太阳系示意图或相关动画,说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及其主要成员;结合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等数据资料,概括归纳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由于我们学生使用的中图版教材没有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数据,因此,就有必要将人教版教材中的“八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等数据表”引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满足教学目标及学习过程的要求。
2.选择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科学地选择合适有效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为了能更充分地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除读图启发式教学或图导图练教学法外,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多采用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或注重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2]来组织教学。前一类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发现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等,后一类具体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3.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或教具、学具,加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除教学方法外,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一些不同的教学媒体或教学用具。科学规范的教学目标的行为条件中,往往隐含有对教学媒体或教学用具的要求。如例1,该教学目标需要用到的主要教学媒体或教具、学具是圈层结构模型、熟鸡蛋或熟鸭蛋、地震波传播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示意图等。让学生用好这些地理模型和示意图是体现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关键,也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此外,还要进一步强调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信息意识和能力的教学环境。
4.积极组织开展好学科研究性学习和地理课外活动。在这些探究性或实践性活动中,学生不但需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地理信息,发现和分析地理问题,还需要将大量的信息资料转化为地理图表、小论文、活动报告等形式的学习成果等。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新课程期望实现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立足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人教版)”或“课题(中图版)”等组织开展好相关的学科研究性学习或地理专题研究活动;结合《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地理课外活动等,都是实施和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新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原则是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从评价内容来看,地理学习过程的评价重点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技能、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中,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经历、体验、水平、技能、能力等。[3]地理学习方法的评价重点是学生是否了解或掌握常用地理方法的运用步骤、要领,以及能否灵活运用正确的地理方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4]具体的评价方式方法主要有:
1.表现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某个综合性的、真实性的任务或活动,并通过依据事先确定的方式和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或所观察到的具体表现进行评价。例如,学生对完成学习任务所设计的实施方案、在方案实施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调查活动结束后的调查报告、对参与任务过程中内心体验的书面或口头描述等都属于表现性评价。[5]表现性评价多采用定性评价,并侧重在过程性或形成性评价。具体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记录法、座谈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成长记录袋法、评定量表评价法、学习报告(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小论文等)评价法、作业评价法等。
在表现性评价中,最关键的是表现性任务和评价方式的设计。如例2,从目标内容和要求来看,学生的活动表现难于结果化或无需结果化,宜采用表现性评价法。该目标的表现性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参加一项天象观测活动,其次是体验地理信息收集、整理和应用,以及成果展示或交流体会的过程与方法。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可在对学生的活动表现进行观察记录(观察记录表,此略)的基础上,主要采用评定量表评价法进行评价(如下表)。
评价项目 评价内容 表现程度(目标层次) 自评 生评 师评地理观测技能 观测活动计划及相关活动准备情况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观测程序和技术熟练程度与水平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与表现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表现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活动体会、总结或成果展示中表现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合作与交流中的表现与贡献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总体评价 A.优秀 B.良好 C.一般 D.待提高过程与方法
2.纸笔测验。任何“过程与方法”都离不开相应的“知识与技能”作基础,而且有些“过程与方法”与“知识与技能”直接相关。对这样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进行评价时,也不排斥纸笔测验甚至是标准化测试。通过纸笔测验来测评“过程与方法”目标时,对命题技术和评分手段的设计要求较高。
例4:运用八大行星主要物理特征比较数据,对其进行分类,归纳概括(或列表比较)三大类行星的主要结构特征(距日远近、质量、体积、周期、卫星数、表面温度等)。
本例教学目标的重点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过程与方法”,具体要求是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比较相关特征数据的基础上,对八大行星进行分类并概括其主要特征。因此,可以采用观察记录法、作业评价法(如列表比较三大类行星的结构特征)等表现性评价方式。但是,其中部分“过程与方法”内容也具有行为目标的特点,那些可以结果化的“过程与方法”目标也可以通过纸笔测验(如形成性评价试题)来测评,测评题型最好以图表分析题为主。例如:
读太阳系某三大行星主要物理特征数据表,完成下列各题。
(1)A、B、C三大行星中,属于类地行星是____,属于巨行星的是____,属于远日行星的是____。
行星代号 质量(地球=1) 体积(地球=1) 自转周期 公转周期A 95.18 745.00 10小时14分 29.5年B 17.22 57.10 17小时48分 164.8年C 0.11 0.15 24小时37分 1.9年
(2)表中三大行星中,昼夜更替周期最短的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上述行星中,表面平均温度最低的是_____,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
但是,这种纸笔测验的重点或测试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这些行星的特征数据,而是为了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或地理信息的能力。
[1]陈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61.
[2]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2-112.
[3]高晶华,黎倩雯.我国地理新课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述评[J].地理教育,2010(1-2):1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9.
[5]徐恩芹.表现性评价需要表现性目标的指引[J].江西教育,2009(6B):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