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医药学会
福建省中医儿科学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祖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诊断、预防、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其学术内涵是指本学科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中医儿科学基础和中医儿科学临床两个方面;其外延可扩展至所有与中医儿科学这一基本概念相关的学术内容,包括学术发展、学术交叉所形成的新兴学科及其研究内容。
中医儿科学始终坚持走立足发扬中医药优势、中西结合的研究发展之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方面紧跟现代医学发展方向,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应用传统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中西并举,明显提高了临床治愈率和好转率,降低了死亡率和致残率。
整理出版了福建省历代儿科学术名著,对著名中医儿科医家的学术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取精撷要,发掘了一大批对当今临床具有理论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
中医儿科自(北宋)钱乙始列为专门科,南宋时期福州名医杨士瀛对儿科殊有建树。杨士瀛,字登父,号仁斋。侯官(福建福州市)人,家世业医。他继承祖业,认真钻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古医书,加以融会贯通,形成自己见解。在脉学、伤寒、儿科及内科杂病方面有一定成就。医学著作较多,有《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仁斋小儿方论》、《医学真经》、《察脉总括》等。前3书合刊题名《杨仁斋著作三种》。杨氏对小儿惊风的论述颇具卓见,提出“治搐先于截风,治风先于利惊,治惊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热”之说,对后世医家很有启迪。福建省福清市王政谱以嘉靖年间《新刊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为蓝本加以校注,于1986年8月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3.3万字,分五卷。他发挥前贤在小儿、伤寒方面的精华,并融以家传经验及个人心得,从脾论治为其首要大法,善用调中和胃之法,处处慎以妄攻峻补,以免伤阴损阳。是书惊风一证,最早提出四证八侯,并对小儿胎毒治疗反对用水银、朱砂等汞类药品,对痘疹治疗,反对用泻下药,至今对临床仍有指导意义。
明代医家齐德成,字仲孚,闽县人。德成家世代业医,至德成技术尤为精湛。擅长小儿科著有《全婴宝鉴》。(清)聂尚恒,字久吾,宁化新涂人。任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事,卓有政声。闲时研究医术,博览方书,临证时精察病情,擅长于治疗小儿痘疹,对患者不论亲疏贵贱,都尽心调治,疗效甚佳。著有《活幼心法》、《痘疹心法》、《痘疹论》、《古今治痘要方:明崇祯刻本》等书。明代闽县郑大忠,集各家论述,编辑成《痘经会成保婴慈幼录》(一名《痘经会成》)九卷(1599年)。
邓旒,清儿科名医,字乐天,邵武人。擅长儿科,尤精麻痘。嘉庆年间曾在广东学牛痘接种术,后回省推广。晚年著有《保赤指南车》一书,对儿科杂症和麻痘防治有较详尽的论述。其曾孙整理刊行于1880年。1985年邵武邓启源等加以校注、整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出版,全书约14.1万字,分10卷,分别介绍麻科外种治法,牛痘来源、牛痘的操作方法和宜忌以及儿科杂症等,是福建省最早介绍英国人琴纳接种牛痘法的文献。《活婴金鉴》清末南安县人洪泽秋家藏秘本,是一部记载辩证诊疗的儿科专著,南京叶健秋整理于1932年刊行,流传于闽南等地。1991年林禾禧、陈文展等人注释,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外,还有陈扬祖,字耀甫,长乐江田人。专幼科痘疹,奇效,著有《痘疹新书》。周士祢,清代福建福州人,乾隆年间儿科名医。《婴儿论》于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成书,作者专事儿科,对小儿惊风、疳积、痞癖等多种疾患辨证准确,立法得当,处方用药合理,临床多有特殊疗效。福州南台李氏累世业医,传至李明辰(清同治年间)名声大噪,精于闻诊,擅长外治,其子根武、已传其业。
福州陈氏世业儿科,享盛名二百多年。陈氏其祖少邱于(清)乾嘉年间从河南迁居榕城,其四世医燮藩精痘疹,五世医笃初,六世医逸园、桐雨,均为福建儿科名医。桐雨为福建省名老中医,行医近五十年,不仅擅长温病,对杂病辨证也有见地,晚年还致力于急症重症的治疗探索,著有《陈桐雨儿科医案医话选》,1980年内部刊行,分两大部分,分别介绍麻疹、杂病。陈桐雨先生,幼传家业,广采众长,临证数十年,活人甚众,主张“活幼全婴,燮脾为先,动和相济,寒热勿偏”。是书总结陈氏治疗麻疹,以及治疗顽固性呕吐、巨结肠、五软、急惊风等疑难疾病经验。
林氏学术始于开芳,二百多年已历七传。近代寿淇精治喘证、泄泻等常见病及疑难疾患,学术传于其侄景堂,景堂是林氏儿科第七代传人,为福建省名老中医,重视临床实践,博览、研究、活用中医经典著作及儿科群书,对《医宗金鉴》勤于钻研,取其精华,用于临床,颇有心得,对泄泻、痢疾、喘证等儿科常见疾病殊有专长,他与福建省著名西医儿科专家叶孝礼长期科研合作,其治泻成果尤为国内同仁推崇。《林景堂医案医话》由林恒英等整理,1982年11月内部刊行。整理林氏医案30多则,包括疳症、积滞、哮喘、泄泻、惊风等治疗经验,其中大部分由林氏执笔或口述,整理编写后复由林氏审阅,内容翔实,实用性强。还与叶孝礼合著有《新生儿临床手册》,该书以儿科基础知识及儿科临床常见疾病防治方法为主,联系临床实际,将历年来中西医临床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重新整理,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深受国内儿科专家好评。
李氏原籍永泰,迁居福州苍霞之滨百有余年,子孙一脉相承,五代传人子光,幼承庭训,善读古著,精幼科,擅痘疹,多以飞针拯救危急患儿,活人无数,弛誉榕城。著有《杏园老人论医集》和《李子光临诊医案汇编》等书。其子学耕为第六代传人,早年随父侍诊学医,尽得其传,曾任教于福建中医学院教授,桃李满天下。著有《飞针疗法》一书,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是书介绍李氏用飞针治疗小儿急症如高热、惊痫、昏迷、痉症、呕吐、泄泻等有捷效,亦可用于疳证等慢性疾病。
王著础,字明堂,号东野,福州鳝溪人。15岁在老师林朝尧指导下初探医籍,17岁师事福州名医郭云团,其师出生于名医世家,精于儿科,对时疫温病尤其擅长。王氏过从其门,潜心钻研温病学及儿科专著,临证尽得其旨,更进博采医家各派之长,广搜民间单方,取其精华,用于临床,注重脏腑论辨证,善遗经方秦捷效,倡行化瘀闻痼疾,用药轻灵重驱邪。擅长治疗小儿咳嗽、泄泻和肾病,临证用药丝丝入扣,方简效著。著有《中医预防医学概说》和《王著础临床治验选编》等书。
连江陈氏,儿科世家,祖传十代。第九代传人为陈建桐,擅种痘,长治麻疹之术,临证通权达变,运药神奇,邑人赞誉其为“陈大奶”。建桐身后传其子宜根,为十代传人,幼承家学,又受业于福州中医专门学校,从医六十余年,学验俱丰,为全国首批500名中医药继承老专家之一。陈宜根著有《中医儿科证治要诀》,由福建科技出版社1989年6月出版,全书7万字,分三卷,分别介绍了中医儿科基础知识,新生儿疾病和小儿常见病,并附有医案。是书根据祖传经验及作者50多年临床心得撰写而成,具有很好的临床指导意义。
其余名家亦各有师承,如张贞镜,字镜亨,闽清人。年幼在幼塾受读,而随母刘氏学医。其母为世传儿科医生,对婴幼儿疾病如胎疾、保婴等尤为专长。治疗常施针法,自制两用扁头银针、婴儿皮肤针、飞针等,针法精奇,活人不少,在民间享有盛名。治疗新生婴幼儿因胎毒而发生的“马牙”,应用银针进行挑治,俗称“挑冲术”,再用“马牙散”涂擦马牙,治疗1~2次,婴幼儿就能吸乳,效果显著,被群众称为“挑冲神医”。高润生,其祖父长仁亦有医名,他幼孤家贫,随其世父寿仁学医,擅治幼科,精于治疗痘,能辩症论治,名重当时,为医林钦重,有妙手回春之誉。高希焯,字笑石,长乐人。早年随其舅卢幼叔学医,擅治痘疹及儿产科杂症,论症处方,屡奏良效。
近年来,叶礼燕主编的《儿科辨病专方治疗》,介绍运用专方治疗确有疗效的各系统常见病的概述、病因与发病机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防与护理,贴近临床,简便实用,200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肖诏玮等编著的《图解小儿保健按摩疗法》,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小儿按摩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下篇分为七个部分,介绍小儿常见的疾病52种,内容涉及小儿内、外、骨伤、传染病、五官科等,1997年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黄鹤群等编著的《草药治儿科病》,本书介绍了中草药治疗新生儿小便不通、新生儿破伤风、胎毒、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等,填补了我省儿科中草药疗法的空白,并于1999年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上世纪50年代,福建省各地乙型脑炎流行,一些地区采用大青叶、板蓝根等以及按中医辨证论治原则,运用辛寒清热,芳香化浊,平肝熄风,养阴醒窍,温阳救逆等治法,获得成功,降低了死亡率,减轻了后遗症,治疗经验被推广到各兄弟省市。福建省人民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院共同采用养阴清肺汤治疗白喉,福建省中医研究所与福清县医院合作,应用青草药万年青治疗白喉,均取得较好疗效,并总结出一套防治白喉的有效途径和方药。近年来,福建省中医儿科学的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呼吸系统疾病
“柴胡桂枝汤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的临床研究”,运用中医理论,根据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特点,采用柴胡桂枝汤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对其疗效和作用机理进行系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并对其病因病机和治疗方药进行深入的探讨,为今后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提供了新的客观指标和临床依据。临床应用益脾合剂治疗锌缺乏性RRTI临床取得明显疗效,方中太子参、黄芪、白术、当归、五味子、石斛等健脾益肺,砂仁、藿香、公丁香、青皮等醒脾和胃,鸡内金、鸡矢藤理脾消导,诸药合用标本兼顾,益气助运,患儿纳食大增,锌的摄入量自然增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健脾益气之品不仅含有大量微量元素锌,还具有增加消化酶活力及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除直接、间接补锌外,其整体调节功能,对改善患儿临床症状,减少RRTI的发病次数和提高血清锌水平的远期疗效,都是葡萄糖酸锌所不能替代的。应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较为肯定,并获得国家中药二类新药,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熊胆粉、山羊角清热解毒、化痰、解痉; 金银花抗炎、解热、宣肺、解表;连翘可清轻宣透、引药入肺。药理学试验表明,痰热清注射液对肺炎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且有明显的抗病毒作用。临床资料表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肺炎总有效率及胸部X线表现、退热和止咳方面疗效与罗氏芬相近。在病毒性肺炎的治疗中,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利巴韦林。也有研究显示,单用痰热清注射液的疗效与抗生素、利巴韦林联合用药的疗效相当。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可明显提高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
“中药联合阿齐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及外周血IL-2、sIL-2R监测的临床研究”表明:中药联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治疗婴幼儿支原体肺炎疗效肯定,值得推广,支原体肺炎发病过程中伴随着细胞因子IL-2、sIL-2R的变化,中药对调节细胞免疫有作用。福建省人民医院黄已庄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230例”荣获1978年度福建省科学大会奖。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中医归于“咳嗽”范畴,其病在肺,小儿形气未充,肺腑未坚,腠理疏松,表卫不固;脾虚不运,水湿留滞,痰气相击,气道受阻,肺气郁闭咳不止。治疗在于如下几点:搜风解茎、宣肺化痰、活血通肺、扶正固本。CVA其病本虚,扶正补虚在缓解期极为重要。可选用玉屏风散合生脉散加减:黄芪、防风、太子参、百部、冬花、麦冬、五味子、沙参、白术、炙草。本方气阴两补、肺脾同治。长期临床观察发现,CVA患儿缺乏早期适当治疗,约有一半会转为典型哮喘。因病情极易反复,缓解期必须坚持治疗。“小儿哮喘发作期(热型)尿白三烯E4变化及中药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表明,哮喘患儿体内的尿LTE4水平显著升高,说明哮喘发作时作为炎性介质之一的白三烯参与气道炎症反应,随哮喘发作程度的加重,尿LTE4的水平呈升高趋势,故尿LTE4可以作为哮喘发作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中药"喘通康"能干预白三烯生物合成或作用于白三烯受体,抑制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有效地控制气道炎症及预防气道重塑有关。
“中药离子导入佐治小儿慢性咳嗽鼻后滴漏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表明:由于香丹注射液经皮穴位离子导入,能迅速改善局部微循环状态,较快减轻鼻充血肿胀、有效缓解鼻塞,减少鼻咽部分泌物;同时中药宣肺通窍又调理善后,所以咳嗽症状得到较好控制,且停止治疗后病情稳定。“中药醒鼻凝胶剂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观察”表明: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尿LTE4水平显著升高,说明作为炎性介质之一的白三烯参与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醒鼻凝胶剂和布地奈德均能降低变应性鼻炎患儿的尿LTE4水平,这可能与醒鼻凝胶剂能干预白三烯生物合成或作用于白三烯受体,抑制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而且醒鼻凝胶剂对症状体征的改善程度较布地奈德鼻喷剂稳定而持久。
1.2.2消化系统疾病
叶孝礼、林景堂等的“婴幼儿腹泻的病因及中西结合治疗研究”,对婴幼儿腹泻的中西医病因、病理及疗效进行深入探讨,在病因上认为感染性腹泻因肠运动功能紊乱(分泌增多或吸收障碍),使水分停留肠内,这与祖国医学所谓“脾胃功能”失调,水湿内生所致的机理相一致,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外感、脾虚、寒湿三型,急性腹泻常见证型为湿热泻,我们采用清热利温药葛根芩连汤平均退热及止泻;迁延性和慢性腹泻,按中医辨证以阳虚多见,采取温补脾肾的办法,治疗婴幼儿腹泻1550例,临床疗效显著。荣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励项目和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荣誉。久泻为虚实夹杂之证,治疗上应掌握邪正消长,灵活用药。脾气虚湿热久留不宜苦寒,如霉菌性肠炎多因滥用抗生素所致,取扁豆花、荷叶轻灵升清缓中和泻,清热利湿不伤正气。如感邪化热入里,下迫大肠引动伏邪,见发热、咽红,腹泻如注等热症,必用芩连苦寒清热;如大便粘臭不爽、腹热肛门潮红,虽见倦怠面黄,应先清热化湿、理气消积。补益无济于事,多用则壅滞气机,病生它变,待湿热去再议补脾予七味白术散之类。脾虚阴阳有别,脾气虚夹湿可甘温补脾燥湿,脾阴亏宜甘平甘淡不可用苦寒或湿腻之剂。根据小儿久泻基本病机,运脾与化湿贯穿始终。脾气主升,贵在运。在用药上应补而不壅,升降并行,相辅相成。外敷配合,异曲同工,有时甚是便捷。在临床上采用中药穴位敷贴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厌食症的特点选择关门、中脘、神阙等穴位,中药选择皂角、山奈、熟附子研细末调陈醋成糊团状,外敷穴位,并配合经皮治疗仪治疗,同时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治疗为辅,从脾(胃)、肝入手,治湿、治积、治淤,调和营卫、安神定魂,内外合治,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综合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副反应小,患儿易于接受。健胃灵口服液是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理论,崇先贤钱乙益黄散调理脾胃的方法,结合研制者多年临床经验,筛选出具有醒脾开胃进食的重要淮山、丁香、陈皮等,“小儿健胃灵口服液三类新药研究”获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亦有研究者在临床上采用中药穴位敷贴为主要治疗手段,根据厌食症的特点选择关门、中脘、神阙等穴位,中药选择皂角、山奈、熟附子研细末调陈醋成糊团状,外敷穴位,并配合经皮治疗仪治疗,同时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治疗为辅,从脾(胃)、肝入手,治湿、治积、治淤,调和营卫、安神定魂,内外合治,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综合治疗本病,疗效肯定,副反应小,患儿易于接受。调理肺胃法在小儿厌食症治疗中的应用,提出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是小儿厌食症的病机,宣肺通窍、益气健脾为其主要治疗法则,采用肺胃同调治疗小儿厌食症,是中医防治的新思路。
1.2.3小儿肾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以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NEI)为主线,以中医益肾活血法为特色,从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和蛋白质水平研究中医药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FRNS)的作用机制,提出中医学的肾虚血瘀证与现代医学的NEI网络功能紊乱有其相似之处,参与了FRNS的发生和发展,是小儿PNS频繁复发的重要因素。益肾活血法贯穿治疗始终,益肾活血中药肾康灵能有效调节FRNS患儿的免疫功能,是通过其影响FRNS患儿的NEI网络功能而发挥整体作用的。研究结果治疗组的复发次数和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疗效达到国内同期领先水平。同时还开展肾脏病中医辨证分型规范化的研究,从分子生物学、细胞免疫学和肾脏病理学水平探讨FRNS的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开展肾脏病中医证的规范化研究。共发表专业学术论文近五十篇,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厅级科技成果奖10项。应用中药缩泉固脬汤治疗小儿神经性尿频疗效显著。治疗从肝肾入手,以恢复膀胱正常的气化功能为要,方中以桑螵蛸、益智仁、复盆子、淮山补肾涩尿,以补小儿肾气之不足,恢复膀胱正常舒缩功能。以味酸之白芍与味甘之甘草配伍,达到酸甘化阴,柔肝缓急,以恢复肝脏正常的疏泄功能,从而使尿频尿急的窘迫症状得以缓解。现代药理研究也认为芍药甘草汤,无论对横纹肌还是平滑肌的痉挛均有解痉作用,故有助于恢复膀胱及其括约肌的正常舒缩功能。此外,小儿的生理特点,也决定了小儿“肝常有余”,故方中还用龙骨、牡蛎以平肝潜阳,同时还能镇惊安神、收敛固涩,以改善本病患儿紧张、焦虑的精神状态,恢复膀胱正常的神经功能。麦芽既可疏肝理气又可健脾助运,以防龙骨、牡蛎碍胃,促进药物吸收。诸药合用,以达补肾疏肝健脾缩尿之功。
1.2.4其它系统疾病
万菊清等的“儿童多动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应用”荣获1998年度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应用“治未病”理论指导小儿脑瘫早诊早治有着重要的意义,掌握婴幼儿解剖方面、病理方面、精神发育、运动发育等知识,能及时洞察患儿的异常,给予早期干预,见微知著,“救其萌芽”。消疹汤治疗丘疹性荨麻疹临床疗效显著。中医认为,内有蕴热,外感风邪;或者湿热内结被虫叮咬,毒邪内侵皮肤;或禀赋不耐、常食腥发动风之品诱发本病。消疹汤以蝉衣、荆芥祛风止痒;石膏、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茯苓、苡仁利湿解毒。其中蝉衣有阻断神经节传导和镇静作用;荆芥有促进汗腺分泌以及促进皮肤血液循环作用;银花、连翘对真菌、多种细菌有抗菌作用;茯苓、苡仁有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调节免疫作用;石膏有解热镇静、消炎抗过敏作用。
郑健主持的“中药肾康灵治疗小儿频繁复发性肾病与NEI网络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历经20年左右的时间始终致力于以益肾活血中药肾康灵治疗为主线,以探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NEI)与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关系为主要内容,选用参与NEI网络中主要相关指标如NF- kB、TXB2、6-keto-PGF1α、皮质醇、TNF-α、NO和T淋巴细胞等为主要观察内容,以提高小儿FRNS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减轻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毒副作用为主要目的系列临床和实验研究,进一步从细胞免疫学、分子基因学等多靶点、多环节深入探讨小儿FRNS与NEI网络功能失调及益肾活血中药调节NEI网络功能的作用机制,为FRNS患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及益肾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并荣获200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郑健主持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复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小儿频复发性肾病(FRNS)与NF-kB( Nuclear Factor-Kappa B)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为主线,以西医治疗为基础结合中医益肾活血化法为特色,提出肾虚血瘀证是FRNS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益肾活血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上能显著提高FRNS的缓解率,降低复发率,减轻西药的副作用。本课题是在前期应用西药联合益肾活血中药肾康灵干预治疗小儿FRNS的系列研究基础上,以阿霉素肾病(AN)大鼠为模型进行动物实验研究,通过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干预治疗AN大鼠和FRNS患儿治疗前后NEI网络系统中NF-kB、TXB2和6-keto-PGF1α等指标的变化,进一步从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水平,多靶点、多环节地阐明FRNS的发病机理及中西医结合干预治疗的作用机制,寻求FRNS患儿病情复发的客观依据,为FRNS患儿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及中医益肾活血法的临床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并荣获2008年度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福建中医学院章志安等在国内首次引用国际脱落细胞学功能检测标准即成熟指数(MI)与成熟价值(MV),对儿童舌脱落细胞学作系统研究,首先建立儿童舌脱落各种指数的正常值。并对儿童几种常见病结合中医舌象研究,结果发现疾病时各种指数均有下降,并与病情的进展成正相关,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因此,检测舌脱落细胞学对儿童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的评估均有实用价值。舌脱落细胞的检测尚可弥补中医舌象观察诊病中的不足,可促进中医舌诊的进一步研究与发展。本研究结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并易于普及推广应用于临床,并荣获1994年度福建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三等奖。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硕士授权点是全国首批13所中医高等院校中医儿科学硕士授权点之一。中医儿科学教研室从博士、硕士到学士教育,从师承教育、成人教育到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格局已经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中医儿科学优秀教师和临床人才。同时还参加编写了不同层次的全国统编中医儿科学和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各种类型的题库,整理和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著作,如《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等教材。
在中医儿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上,曾经创立了多项世界领先记录,已经为今后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全新的局面。跨入21世纪,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中医儿科学如何在继承传统医学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的创新性研究,是加快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和战略目标。
中医儿科学是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首先必须做好传承工作,要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做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特别是在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根底和广博的临床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认真掌握中医儿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最大限度地弘扬中医儿科的学术精华,努力做好中医儿科学的临床、科研、教学的各项工作。
但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都需要与时俱进。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产生,科学技术成果的大量涌现,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发展拓宽了新思路,增添了新方法。现代学科的学术发展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引进和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充实、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因此,中医儿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传承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努力寻求其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点,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对中医儿科学进行创新性研究,这是中医儿科学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医儿科的学术发展呼唤创新思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主动转变发展思路,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成果,在“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的原则下,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科学研究为动力,继承发扬为先导,思维创新为途径,加速引进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使中医儿科学在深厚传统积淀的基础上,迈进创新、提高、发展的现代化之路。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必须是对现有水平的超越,产生在传统中医儿科学术基础上的质的飞跃,形成与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融会贯通,同步、快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中医儿科学发展至今,已逐步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的新格局。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学科发展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提升专业水平,强化临床技能,改善知识结构,促进教育改革。要培养出一大批中医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处理能力较强、善于应用中医药为广大儿童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要注重“读经典、做临床”的学习方法,通过高等学校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师承教育、临床研修、学术交流等形式,不断提升中医儿科医师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同时,还须要通过研究生教育和高级临床研修,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宽广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掌握相关现代科学知识和前沿技术、科研能力较强的临床科研型高级人才,通过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捕捉学科学术发展热点问题的临床研究能力,开展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中医儿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科学研究、实验研究等,组建一批临床研究基地和优秀研究团队,产生一批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研究室、重点实验室等,开展多学科、多中心的科学研究,创造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快速、可持续性地发展。
中医儿科学应进一步加强临床研究,努力寻求优势病种及其优势特色所在,优化诊疗方法、诊疗技术,筛选出一批临床疗效显著的方药,为儿童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同时,还应努力寻找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点,进行创新性研究,寻找一条适应自身更快更好发展的道路。
2.3.1在特定的学科研究方向上形成特色与优势。任何一门学科都不可能在所有研究方向上均衡发展,必须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点,选择有优势、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学术领域的发展。研究方向的确定,应以儿科临床常见病、中医药疗效高、特色优势显著、学科基础较好为原则,逐步形成在中医儿科学科专业划分基础上的肺系疾病、脾系疾病、肾系疾病等优势研究领域,并通过其研究成果体现学科的特色和水平,为学科学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学科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一些问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中医药作用机理方面的研究、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方面还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2.3.2 进行儿科专病诊疗方案梳理,加强病证规范化标准化研究。要充分发挥中医儿科学的优势特色,应以儿科专病诊疗方案梳理为主线,以临床优势病种质量管理为突破口,开展中医病、证和症状的规范化研究,建立规范化的辩证标准是对证深入研究和多中心协作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证及其所属症状规范并统一,有关证的研究才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结论才可靠确切。因此,要加速中医儿科学的规范化进程,建立起能符合本学科学术特点和规范化要求的各种规范,如切合中医药学本义的中医儿科学名词术语规范,有中医药特色的辨证诊断标准,能反映中医药优势又能得到学术界公认的疗效评价标准,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临床研究规范,有利于中成药开发又符合新药研究原则的制剂质量标准等。同时,开展中医儿科学临床优势病种管理,进行多样本、多中心的规范化研究和循证医学研究,强化单病种质量管理,不断梳理优势病种的诊疗方案和特色,努力优化,持续改进,不断提升中医儿科学的临床疗效和科研水平,促进临床特色转化学科优势的形成。
2.3.3福建省中医儿科学形成的特色和优势。①历代名家博采众长,传承发扬,融汇临床,著书立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②家世业医,数代相传,勤于钻研,善于总结,广纳众家之长,融以家传经验及个人心得,传承创新,特色纷呈,代有人杰;③善研经典,精于临床,注重脏腑论辨证,善遗经方疗痼疾,对小儿肺系疾病、脾胃病、肾病、温疫之病及小儿外治疗法等深入研究,优势突出,疗效显著。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术发展都要依靠科学研究,中医儿科学的未来快速发展需要本学科研究的积极推动。中医儿科学科学研究的重点在临床,基础是规范化研究,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目标是产生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临床研究的范围侧重在具有特色优势的临床常见病和疑难病,临床研究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临床疗效。要遵循现代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和临床科研方法,要进行多中心协作攻关,力争探索出一些新的证治规律,研制出一批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小而使用更为方便快捷的新药,研究提出中医药治疗的有效、安全、经济的优化诊疗方案并加以推广。中医儿科学基础研究范围广泛,要通过科研来认识其科学内涵,辨析正误,吸收其合理的部分用于指导临床。辨证学研究的重点是辨证客观化,即如何将通过现代检测方法获得的疾病微观信息纳入中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如何将各种诊查方法所采集到的“证象”定性定量,从而形成客观的证候诊断标准。治疗学研究的重点,一是儿科常用治法的疗效机理研究,二是儿科药物剂型改革及多种疗法研究,三是有毒中药的毒理及减毒方法研究,四是各种治法的优化组合及其适应病证研究,要研究出更多疗效可靠、应用方便、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儿科疗法和药剂。实验研究将会更多地直接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装备先进的仪器设备,逐步研制出儿科常见病的病证结合动物模型,应用各种先进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细胞、分子、基因、蛋白、代谢等的研究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揭示儿科有效中药及其他疗法的作用机制。
学科发展的根本是学术的发展,文献整理和挖掘是学术发展的源泉。通过文献整理和挖掘,理清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源流,探索中医儿科学病证本质内涵,探明中医儿科学前后传承轨迹和创新发展脉络,为促进东西方医学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奠定基础。中医儿科学科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中医儿科独特的疾病防治、养生保健和诊疗技术体系,丰富中医儿科学理论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儿科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符合中医儿科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内行业科技合作的中医儿科网络体系。
中医儿科学是中医药学的临床主干学科之一,加强中医儿科学学科建设对发展中医药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儿科学科的发展应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加强儿科临床、科研、教学的平台建设,扩大中医服务领域,发挥重点学科和专科的特色和优势,提高儿科常见疾病的临床疗效,提高重大疑难疾病的诊治水平,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中医药研究水平,推动中医儿科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1]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发展现状与趋势[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7,8(1):7.
[2] 郑健等.中药醒鼻凝胶滴剂治疗变应性鼻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460-463.
[3] 郑健等.中药喘康配合治疗儿童哮喘发作期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23(2):99-101.
[4] 郑健等.小儿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思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25-227,
[5] 郑健等.益肾活血法对频复发性肾病患儿血皮质醇、TXB2和6-keto-PGF1α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7,48(10): 895-897.
[6] 郑健,林青,艾斯等.中药肾康灵干预频复发性肾病患儿与NEI网络关系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1):1000-1002.
课题组成员:
郑健;艾斯;肖绍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