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成功的革命——从现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011-08-27 07:55:56赵德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

赵德馨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视角与标准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一百年来,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其间,占主导地位的观点变化很大。最初,人们看到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欢呼它的成功。随后,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失败之说渐占上风。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甚多,关键的两条是:评论者与辛亥革命的利益关系不同,视角不一,评判的标准不同;随着历史的前进,时代的主题变更,人们评判的视角随之变化,以致前后不一致。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本文从现代化的角度观察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与意义。

评判一次革命的成败应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合理的标准?笔者以为是应该有的,那就是实践的标准:当事人提出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是什么,革命的后果是否达到了目标、完成了任务。完全达到了,即成功;完全没有达到,即失败;一部分达到,一部分没达到,即半成功半失败。对于后一类,因达到与没达到的程度不同(各自占的比例不同),又可区分为多种情况。若主要目标达到了,即基本成功;若主要目标没有达到,则是基本失败。

以此作标尺,衡量一下辛亥革命的情况。辛亥革命前,要求改革现状的不同群体,如立宪派、革命派和各类会党,提出了各自的主张或目标。其中,最为激进、最为系统、最为具体明确的,也是最为人知和拥护者最多的,是同盟会的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四句中的前三句,实际上是做一件事,即推翻满洲贵族主导的清朝廷,建立中华民国,完成国体的现代化。革命者一旦推翻了清政府,夺得政权,建立了中华民国,这三句话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同盟会在提出上述纲领时,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这两句放在最前面,作为首先要达到的、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在实际宣传时,特别是在国内宣传时,只强调这前两句,对后两句的意义多不提及。这便于与反清会党等找到共同点,结成同盟,完成第一阶段的、也是主要的任务。后来的事实是,推翻清政府正是这种联合产生的合力之结果。据此可以认为,辛亥革命在短时期内便完满地实现首期的、也是主要的目标了。

在此,有一点必须指出,即同盟会提出的目标是“建立民国”。有评论者认为,辛亥革命后是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这个中华民国的政治很不健全,军阀割据,政党纷争,国家不统一。他们据此认定辛亥革命失败了。这些论者所列事实是存在的。但它们属于“建立民国”以后的“建设民国”问题。“建立民国”与“建设民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个不同的历史过程,两个不同的目标。“建立民国”是在夺取政权时可以实现的。至于“建设民国”,无论是政治的建设、经济的建设,还是文化的建设,社会的建设,都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在“建立民国”之后逐渐地进行,逐步地实现(共和制的建立与建设,在英国是如此,在法、美等国莫不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建设,也是如此)。纲领中的最后一句话(“平均地权”),就是属于“建设民国”的内涵。平均地权的实质,是否定现存的地主土地所有制,摧毁旧经济制度(人们称之为封建制度)的基础,以利于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众所周知,这是不可能在夺取政权时立即或短期内实现的。“平均地权”后来具体化为“耕者有其田”。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实际行动,无论是中国国民党,还是中国共产党,都是始于20世纪20年代,结束于50年代,历时30多年。

据此来看,辛亥革命达到了革命者提出的主要目标,完成了革命者给自己提出的,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首期任务,它是成功的。

在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在建设中华民国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次复辟帝制的尝试,军阀争权,同盟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五四”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许多重大事件。这是国内的情况。在国际上,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十月革命。在这种新情况下,一贯跟随世界潮流前进的孙中山,对三民主义的内涵作了补充,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也就是提出了新的革命任务,诸如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的民族,中国要成为世界上平等的民族之一;对外联俄,对内联共,扶植工农;将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也就是要改革土地制度。这样,在他1926年去世时,认为“革命尚未成功”。他此时所说的“尚未成功”的“革命”,已不是1911年辛亥革命以前所说的革命,而是1924年以后的以新三民主义为目标的革命。有学者将孙中山遗嘱中的“革命尚未成功”,解释为孙中山也承认辛亥革命“未成功”,又将“未成功”解释为失败了,是不符合孙中山本意的。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接受列宁1922年提出的理论与任务: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封建主义、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国家,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成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此之后,一些中国共产党人,以此为标准衡量辛亥革命,认为它未能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所以是失败的。得出这种结论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完成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代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做不到,只有代表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担任。历史是前进的、累积的。不同时代的先进者担负不同的历史责任,完成不同的历史使命,社会得以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同时代的先进者只能提出那个时代人们可以提出的任务。后来者以自己的认识去分析历史事件,是历史学的本质要求。但若以后人才能承担和提出的任务去要求前贤,则是一种不合理的苛求。事实上,不仅辛亥革命之前,就是辛亥革命之后的十年间,中国最先进的人物,包括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者和党员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没有人认识到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提出过反帝反封建的任务。领导和参与辛亥革命的那一代人完成了他们自己提出的、应该和可以完成的任务,这也就为后代奠立继续前进的新基石,开启了完成新时代任务的闸门。

二、四千年来国体的一次根本性改变

辛亥革命打倒了一个宣统皇帝,推翻了一个清王朝,同时建立起中华民国,这也就在中国历史上终结了皇帝制,终结了王朝时代,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前夕,无论革命派、立宪派还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皇帝制(下文简称“帝制”,“皇帝制”与“皇帝”不是同一概念)都极度反感。同盟会的主要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推翻帝制。孙中山早就说过:“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1](P325)辛亥革命把推翻帝制这件事干成了。辛亥革命以后,拒绝帝制已成为全民共识。民国初年,一是新旧制度并存和更迭,二是政党林立,各派争权,一片乱象。袁世凯和张勋先后乘乱尝试复辟帝制,但都立即成为国民公敌,没有维持多久即垮台,落得个身败名裂。这说明复辟帝制不得人心,中国人民告别帝制已是义无反顾。民国再“乱”,人们也不愿回到帝制时代。自张勋之后,没有人敢再提恢复帝制这件事了。中国进入了一个没有帝制的新时代。在中国,皇帝制始于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自称皇帝。从那时起,至公元1911年,历时2 132年。辛亥革命把实行了2 132年的帝制扔进了历史垃圾箱。

中国的国家形成于夏代。夏代也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从那时起,中国的历史也就进入了王朝时代,一部中国历史成了一个王朝接着一个王朝的记录。即使是刘邦、朱元璋这类下层群众起义推翻了旧王朝,建立自己的新政权,也照样是王朝体制。辛亥革命在推翻了大清王朝后,建立的是中华民国,实行共和制,设立国会,通过临时约法,选举总统。这与过去的改朝换代大不相同,故辛亥革命之后,中国不再有王朝。中国的王朝始于夏朝。夏朝的起讫年份现在还讲不确切,根据多种信息作出的估计,大约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后1911年,历时3 982年。辛亥革命把实行了近4 000年的王朝扔进了历史垃圾箱,使中国从王朝时代进入共和时代,这是中国历史上四千年一变的一件特大事件。

在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时代,无论是先秦的国王制阶段,还是秦以后的皇帝制阶段,政权都归一个家族所有,世袭不辍,实行的都是一个家族的统治,即家天下;国王和皇帝都是君主,实行的都是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使中国从近四千年前开始的家族专制时代,两千多年前开始的帝制时代,进入共和制的时代。这是国体的一次大变革。这种几千年才发生一次的大变革,是要经历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才能完成的。孙中山认为这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期,也就是军政时期,民主政体的设立,虽然有议会的尝试,也有一些民权的进步,但成效不大。到1949年,国民政府完成了前两步。1947年之后虽然通过了宪法,但真正的宪政阶段是到了台湾蒋经国去世后才完成的。因为,只有从人治转变为法治,才可能谈到宪政。在大陆,现在进入一个法治新阶段。中国政治现代化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正是辛亥革命开启了这迈进之门,使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对于辛亥革命打倒帝制,实现共和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41年10月6日中共中央在纪念辛亥革命30周年时,作出《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其中写道:“十月十日这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国诞生的一天,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几千年生活中有着伟大历史意义的一天。虽然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当时革命阵营中包藏着投降袁世凯的妥协分子,例如汪精卫之流,致使当时轰轰烈烈的武昌和全国各地的革命起义遭遇着极大的挫折,使这次革命在实际上归于失败了,但是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治是已经被推翻,而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体是已经被确立了。中国人民为民族解放与民权自由的伟大斗争,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P207)胡锦涛于2006年11月12日在《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在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和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3]

当人们把辛亥革命在政治制上完成的任务放到世界历史上去看时,它的意义就更清楚了。辛亥革命打倒帝制,实现共和,使中国成了亚洲第一个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世界上第三个民主共和制国家。在1912年,全世界实行民主共和制的国家只有法国、美国和中国,德国是威亷二世,俄国是沙皇,日本是天皇,英国、荷兰、比利时、挪威、西班牙等都有国王。20世纪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时代,这个高潮由辛亥革命开其端,或者说是由辛亥革命带动的。在人类历史上,20世纪是帝国垮台的时代,第一个退出历史舞台的帝国是大清帝国,而这正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三、国退民进带来黄金时期

辛亥革命之所以发生,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这种阻碍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它对重要行业(如铁路、轮船、银行等)和大型企业,实行国有或国家控制的政策,或官办,或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总之少不了一个官字。这压缩了私人资本发展的空间,使工商业者极为不满,因而反对清政府,成为辛亥革命的动力之一。从本质上讲,辛亥革命是代表现代生产力发展要求和工商业者利益的民主革命。

武昌起义之后,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及其继承人,出于巩固新生政权或扩大势力的需要,都提倡振兴实业,团结工商业者,发展经济。他们把工商业者的代表吸收到政府中来。这些工商业者的代表,一旦有了实权,便大力推行有利于工商业的政策。

在全国,可以举实业家张謇为例。他应邀加入了“第一流人才内阁”,担任农商总长之职。一上任就批评清末官办企业“排调恢张,员司充斥”,明确指出官办企业不利于实业的发展。同时表示:“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如丝、茶改良制造之类,为一私人或公司所不能举办,而又确有关于社会农、工、商业之进退者,酌量财力,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4](P4)张謇颁布以奖励实业为中心的一系列法令、条例;主持拟定发展实业的一系列计划、方案;采用“开放主义”,解决资金、设备及技术问题。无论是他主持制定的法令、条例,计划、方案,还是其他振兴实业的活动,都着眼于发展私人资本,体现了张謇的“商办官助”思想,即对私人资本鼓励、扶植、保护,允许它们自由发展[5]。这与清政府垄断新式工业,压迫私人资本的做法相比,可谓针锋相对,有天壤之别。

在地方,可以举工商业最发达的上海为例。上海的工商业者代表,主要是上层资本家,如李平书、沈缦云、叶惠钧等上海商团的负责人(李平书还是上海城自治公所的总董),在起义过程中,参与大计的决策,策反清政府的军警,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起义成功后,直接进入革命政府,沈缦云和朱葆三(银行家,也是上海商务公所会长)先后担任上海都督府财政部部长,王一亭先后任该府农工商务部部长和交通部部长,虞洽卿为该府第一名顾问官兼闸北民政总局民政长。他们和上海工商业者“在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掀起一股兴办实业的浪潮”[6](P166—259)。

私权得到保护是私人资本发展的重要基石。私权包括了对民营企业、私人财产、各种私人权利的保护。在人类历史上,任何实行专制的地方,私权都不发达,在中国也不例外。辛亥革命以前,私权一直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重视,是私营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在一些官商合办企业中,官揽全权,商人出了资本,却没有相应的管理权限,导致商股退出,即是例证。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的铁路风潮,也是由于对私权的漠视。辛亥革命以后,梁启超等人先后任司法部长,制定了重视和保护私权的立法和政策,这是一大进步。这个变化使境内的私人投资增长,也使境外的华侨回国投资的人数比过去增多,投资额比过去加大,投资的地区与行业比过去广泛。以银行业为例,1912年以后华侨投资的银行有十多家,其中印度尼西亚华侨黄奕住1921年回国兴办的中南银行,于1922年得到政府授予的钞票发行权。这在清政府时期是不可想象的。那时,钞票发行权集中在国有或国家参股的银行(到了1935年,国民政府又把钞票发行权集中到国有或国家参股的银行,中南银行的钞票发行权也被收回)。与此相类似的还有铁路等行业。

辛亥革命之后,由于私权得到保护,由于实行“招商承办”“官业”和鼓励私人资本的政策,也由于中央政府财政危机,没有资金举办国有企业,从而出现了在资本结构与经营方式中,国家资本退、私人资本进;官营减、民营加;民族资本增、外国资本减的情况。1911~1920年,中国资本的增长率与构成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外国在华(企业)资本1914年为184 608万元,1920年增加到239 000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4.4%;国有资本1911年为52 296万元,1920年增加到90 205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3%;私人资本1913年为246 941万元,1920年增加到390 677万元,年平均增长率为6.8%,其增速高于同期外国在华(企业)资本和国家资本,此其一。其二,至1920年,民族资本是外国在华资本的201%,民族资本占了主导地位。在民族资本中,私人资本为国有资本的433%,私人资本占了主导地位①。其三,一些国有国营(官办官营)和官商合办企业,或改为官督商办,或租赁给私人经营,或出售给私人。这些措施加上上述两个变化,使现代企业的经营形式由官营为主转变为民营为主。这三个同期出现的现象,成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界标。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几十次的改朝换代,每一个旧王朝的灭亡和新王朝的建立,几乎都与经济的严重破坏和人口的大规模死亡相伴随。辛亥革命则不同。在辛亥革命进程中,虽然也有战事带来的局部地区经济的破坏(如汉口、汉阳),但地区小,为时短暂,程度也不严重。从全国来看,在各地起义结束后经济立即就转入了发展,而且比辛亥革命前发展得更快(见表1),这在世界上亦属罕见。

1915年以后,加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的斗争(如反对“二十一”条时的抵制日货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主要发达国家受到战争影响,销往中国的产品减少,购买中国的产品增多,中国商品的市场空间扩大,中国工商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加速发展时期。后来,它被中国工商业者和经济学家称为“中国经济的黄金时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甚多,第一位的是制度变迁的影响,特别是辛亥革命后政府鼓励私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辛亥革命激起的产业精神的高涨。这种影响既立竿见影,更是长期有效。辛亥革命既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初步发展的结果,又揭开了中国经济全面现代化发展的大幕②。

表1 1911~1914年新设工厂和机器进口额情况

四、五族共和,身份平等

辛亥革命引发了社会生活各个层次的巨大变化,其中重要的是:阶层结构、民族关系、人身身份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辛亥革命使城乡社会群体和阶层、阶级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其中城市要比乡村快得多,明显得多。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社会已进入城市化阶段,辛亥革命又是因城市起义而胜利的,城市居民处于先进行列。辛亥革命促进了城市经济、文化和政治的现代化进程,特别是现代工商业发展很快。城市人口增长很快,此时新增人口的一个特点是,绝大多数是与现代经济、文化和政治相关的。其中,与资本主义和现代工商业相联系的资本家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人数增长最快。以工人阶级中的产业工人而言,辛亥革命时全国约50万人,1920年已达200万左右,10年间翻了两番,速度空前。

辛亥革命前,满族中的贵族掌管政权。在占人口大多数的汉族人看来,它是一个异族专制政体。当时,在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矛盾是满汉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对于这种不平等关系,不仅汉族下层群众和革命派不满,就是像张之洞这类清政府一品大员也不满。张之洞在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二十九日亥时致军机处的电报,借革命党人反满为由,希望朝廷“布告天下,化除满汉畛域”。在宣统元年八月二十一日临终之际的《遗折》中,还不忘提醒朝廷要“满汉视为一体”,将这看成头等大事。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提出的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就是指推翻满洲贵族的清朝廷,建立汉族主持的民国政府。后来又提出五族共和,汉、满、蒙、回、藏等各民族平等,共同执政。在辛亥革命的进程中,采取了对清皇室的优待措施,对满族群众平等对待的政策,比较好地解决了国内民族间的最大矛盾。

从帝国转为民国之后,由朝代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由家族管理向民主管理转变,国体向现代型转变,政府机构的设置向现代型转变,社会管理也向现代型转变。虽然很不完善,但终究有了国家根本大法性质的临时约法;虽然很不完善,但终究有了国会、有了选举、有了政党政治。一时间,大小政党达300多个,各类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数量难以统计。从社会管理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告别四千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转折期,是社会管理现代化的开端。

辛亥革命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风,包括服饰、发饰、礼仪、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清王朝时期,在人身身份方面实行等级制度,官民之间、官员上下级之间,界限森严。老百姓见到官员,下级官员见到上级官员,都要回避、下跪等。辛亥革命后,规定所有人都是国民,人身身份平等,于是见面的礼仪变了,互相致拱手或握手礼。辛亥革命胜利后,民风民俗,从男人的头(剪掉长辫子),到女人的脚(不再裹小脚),都大为改观。生活方面,衣、食、住、行、用也在变化,其特点是平等化、现代化和多样化。以穿戴而言,南京临时政府以法令形式废除清代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推行易服,彻底打破了“衣服有制”的等级传统。男子有大襟长衫、对襟唐装。一部分留学生改穿西服,礼帽代替瓜皮顶子帽,受到年轻人仿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自己设计的服装,既具有西方服式的特点,又富有中国气派,庄重实用,受到广泛欢迎,被称为中山服。女子有旗袍、上衣下裙、新式旗袍,折腰女裤、女式斧口衫、大襟短衫等。传统民族服装样式不断翻新,新的穿着打扮成为城镇青年追求的时髦。值得注意的是职业装兴起,职业不同,服装不同。军人、学生、工人等各有自己的军装、学生装、工装。服装形式多样化,带来衣饰的丰富多彩。随着生活方式的大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也有大变化,其中显著的有三:一是生活方式的等级制度废除了,人们在这方面的尊卑观念淡薄了,只要自己有钱和愿意,想穿什么,想盖多高的楼房,都可以;二是守旧观念淡薄了,以青年为先锋,追求时尚,愿意消费;三是土好洋坏的观念淡薄了,只要合乎科学,有利健康,价廉物美,不分洋土,一律欢迎的风气逐渐形成[7](P245—250)。所有这些,标志着人们有了选择自己喜好和张扬个性的自由,人身和人格得到了解放。

五、主义大引进与自由选择

自秦汉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大国。大国要维护统一和稳定,需要中央集权。中央集权的悠久历史是中国的一大特色。中央集权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必然要强制实行意识形态统一的政策,这不利于学术研究的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式微,往往成为学术繁荣的契机。中国历史上两次思想大解放和学术大繁荣,或出现在中央集权政府未形成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或发生在中央集权政府垮台之后的1912年之后的时期。二者都是地方势力称雄的社会大动乱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扫地,群雄并起,战乱不已,但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界百家争鸣的时代。辛亥革命打倒了君主专制,带来思想解放的环境。特别是在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这次国体政体重大转变的初期,旧制已破,新制待立,政局动荡。统治者忙于政争和战争,无暇顾及学术文化;且为了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减少反对的舆论,都打出顺应时代潮流,支持民主、自由、进步的旗号。民国政府在文化政策上是相当自由的,很少介入学术思想文化的争论。言论自由和结社自由也得到了法律保障。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时期,是中国自春秋战国以后思想最自由、学术研究环境最宽松的时期。这种学术自由的局面,为从国外引进各种主义、学说,为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和自由讨论世界上的各种学说、主义,探求中国社会发展道路,打开了闸门。于是,国外的,主要是欧美的各种学说、主义,均被中国人学来作为医治中国社会痼疾的处方。一时间引进的主义,特别是激进的社会主义,种类繁多,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罗素、潘蒂纳的基尔特(行会)社会主义,欧文的合作社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蒲鲁东的社会无政府主义,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巴枯宁的团体无政府主义,武者小路实笃的新村社会主义,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等等,难以尽列。这个阶段可称为“主义大引进时期”[8](P295—324)。形形色色学说、主义的大引进,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新思想风暴。

也是由于学术自由的局面,各种学说和主义均可登台亮相。引进的各种主义和学说,各有其介绍人和信徒,各有其团体和宣传阵地(讲坛、杂志、报纸),有的还请外国人到中国来演说。引进的各种学说之间,引进的各种学说和中国传统学说之间,互相辩驳,形成了一个诸家争鸣和中西融合的局面。中国学术理论迎来了辉煌灿烂的发展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是一个思想启蒙的年代。

由于学说、主义多,中国思想文化走向多元,可供知识分子选择的对象多。加上人们有机会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爱好,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主义,还可以在几个主义间转移。我们考察中国共产党最初的50多名党员,在辛亥革命到1921年即建党期间的思想变化趋势,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没有一个人的思想没有受到辛亥革命的震动,走向思想解放;二是没有一个人的思想不在这11年间发生急剧变化,从中庸走向激进;三是没有一个人的思想不是从中学(主要是儒家学说)转向西学,从西学的各种主义中找寻救国治国之道;四是没有一个人没有在多个学说、主义间进行选择,从某个学说转向民主主义,再从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辛亥革命后现代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使现代工人阶级的队伍快速壮大;辛亥革命后主义大引进和思想大解放,为一批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创造了环境;辛亥革命后大量政党的出现,以及它们活动中的经验教训,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组织政党提供了榜样与借鉴。从这些方面来看,辛亥革命造成的社会变化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客观条件。辛亥革命后十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合乎规律的事。辛亥革命在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开启了近代中国的大门,是中国历史上一座伟大的里程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注释:

①根据吴承明《市场近代化经济史论》(云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07页)中的数据计算。“国有资本”原书为“官僚资本”,“私人资本”原书为“民族资本”。

②参见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特别是其中第5—9、115—117页关于辛亥革命对中国工业发展影响的分析,以及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特别是第三章《经济现代化的全面展开》关于中国经济全面现代化的表现。

[1]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3]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6—11—13(01).

[4]张謇.张季子九录·政闻录(卷七).

[5]周秀鸾,刘大洪.张謇任农商总长时的振兴实业措施[C]//南京大学外国学者留学生研修部,江南经济史研究室.论张謇——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335—344.

[6]丁日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与资本家阶级[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7]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1842—1949)[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8]赵德馨,等.近代中西关系与中国社会[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辛亥革命的法国认知
近代史学刊(2018年1期)2018-12-06 09:20:56
研教结合——以辛亥革命结局表述探源为例
辛亥革命后的宋庆龄与日本
论描写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传》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
对联(2011年16期)2011-11-20 03:38:48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专栏
对联(2011年20期)2011-09-19 06:24:46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内外大征联揭晓
对联(2011年18期)2011-09-19 06:2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