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患者体位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

2011-08-25 03:56邹学良邓丽影徐杰文丁勇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体位通气年龄

邹学良, 邓丽影, 刘 昊, 徐杰文, 丁勇民

脑卒中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患者伴发睡眠呼吸紊乱(Sleep breathing disordered,SBD)的比例非常高,约30% ~80%[1,2],其中约65%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jective sleep appnea OSA)[3],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pnea,CSA)和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mix sleep appnea,MSA)所占比例相对较少。依据睡眠体位对睡眠呼吸紊乱的影响,OSA患者分为PP和NPP两类,体位疗法对前者有较理想的疗效,而对后者则一般,故将OSA患者区分为体位性患者(Positional patient,PP)和非体位性患者(non-positional patient,NPP)对于其治疗有重要意义。对于OSA,目前一般认为BMI较小、睡眠呼吸紊乱较轻、年龄较小的患者成为PP的可能性更大[4]。对于伴发于脑梗死后的OSA患者这一特殊群体,除了上述3种因素可决定PP发生率外,脑梗死本身能否也产生作用,目前国内外尚无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对12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睡眠监测,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年3月~2010年3月住院的122例脑梗死患者,男性91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60.606±11.793岁。入选标准:(1)临床症状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脑梗死”的诊断要点;(2)经MRI证实的脑梗死;(3)患者年龄超过18岁,签署了相关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严重颅内并发症:脑水肿、颅内高压、出血性梗死;(2)各种程度意识障碍。

1.2 方法 所有脑梗死患者均在急性期行头部MRI检查,完成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并由同一具有5年丰富经验的神经电生理医师进行夜间睡眠的多导睡眠图评估。

1.2.1 实验仪器 使用加拿大Stellate Harmoaiesystem多导睡眠仪对患者睡眠过程进行全程监测,记录时间从晚10时至次日清晨6时。记录指标包括EEG、EKG、眼动、下颌肌电、脉搏、鼾音、口鼻气流、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体位变化及血氧饱和度以及腿动肌电、同步录象。使用美国通用公司场强为1.5T的核磁共振对急性期脑梗患者进行影像评估。

1.2.2 睡眠呼吸障碍诊断标准 (1)睡眠呼吸紊乱:在一整夜不少于7h的睡眠中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伴有白天嗜睡等临床症状;(2)睡眠呼吸紊乱:在一整夜不少于7h的睡眠中呼吸暂停和或低通气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伴有白天嗜睡等临床症状;(3)体位性患者(PP)[5]:是指仰卧位AHI大于其它体位平均AHI两倍的OSA患者;(4)非体位性患者(NPP)[5]:是指仰卧位AHI小于其它体位平均AHI两倍的OSA患者;(5)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CSA)[6]:在呼吸暂停时无胸腹呼吸运动;⑹混合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MSA)[6]:呼吸暂停时前半段表现为中枢性的特征,后半段表现为阻塞性的特征;(7)脑梗死后伴发的OSA:脑梗死患者在进行夜间睡眠多导睡眠图检查后发现伴发有OSA,包括梗死之前就有OSA但未诊断的患者和梗死后才出现OSA的患者。

1.2.3 建立对照组的方法 对于OSA患者而言,AHI、BMI、年龄是决定其是否为 PP的关键因素[4]。为了充分体现脑梗死对PP发生率的影响,我们针对72例脑梗死后OSA患者,按照性别、年龄、AHI值、BMI值,匹配同时期就诊的未伴发脑梗死的OSA患者,从而建立对照组,如此匹配可将脑梗以外的影响因素基本消除。最终成功匹配了69例患者,其中有28例为PP。

1.2.4 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的4种分组方法 (1)根据患者病史分为首发脑梗死组(58例)和复发脑梗死组(14例)[2];(2)根据受累血管的发布分为前循环受累组(45例)、后循环受累组(16例)和前后循环均受累组(11例)[2](3)根据患者MRI梗死灶类型分为腔梗组(22例)和非腔梗组(50例);(4)根据患者NIHSS分值分为≥7分组(13例)和<7分组(59例)。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受试者的睡眠呼吸概况 共入选脑梗死患者122例,睡眠呼吸正常的患者有40例(32.8%),伴发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有82例(67.2%),其中伴有OSA的患者72例(59.0%),伴有CSA的患者3例(2.5%),伴发 MSA 的患者7例(5.7%)。

2.2 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的一般情况在72例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男性61例(84.7%),女性11 例(15.3%),平均年龄为59.694±11.969岁,BMI为 25.663±4.033。PP 为 42 例(58.3%),NPP 为 30 例(41.7%)。

2.3 脑梗死OSA患者,PP与NPP一般情况与脑梗死高危因素的比较 在72例患者中,PP较NPP的BMI更小(P=0.047);而两组间性别、年龄、AHI等一般情况及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等脑梗死高危因素无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PP和NPP的一般情况与脑梗死高危因素的比较

2.4 脑梗死的与不伴脑梗死的OSA患者的PP发生率比较 针对72例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按照性别、年龄、AHI值、BMI值,成功匹配了69例不伴脑梗死的OSA患者。两组相比较,前者PP发生率为 58.3%(42/72),较后者 43.5%(28/69)更高(P=0.035),且侧卧位平均AHI明显更低,而仰卧位及俯卧位平均AHI无明显差异(见表2、图1)。

表2 性别、年龄、AHI、BMI相匹配的伴发于脑梗死与不伴脑梗死的OSA患者PP发生率的比较

图1

2.5 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卒中次数、梗死灶位置、类型、NIHSS分值与PP发生率的关系非腔隙性梗死组较腔隙性梗死组PP发生率高(P=0.047);仰卧位睡眠时间百分比高(P=0.012);同样地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较轻度组PP发生率高(P=0.034),仰卧位睡眠时间百分比高(P=0.001),而首发与复发梗死组间,前循环、后循环、前后循环均梗死组间PP发生率及其它睡眠呼吸情况无明显差别(见表3~表6)。

表3 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首发梗死组与复发梗死组睡眠呼吸情况的比较

表4 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前循环、后循环及前后循环均梗死组睡眠呼吸情况的比较

表5 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腔梗与非腔梗组睡眠呼吸情况的比较

表6 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轻度与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组睡眠呼吸情况的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中122例脑梗死患者有82例(67.2%)伴发有睡眠呼吸紊乱,此比例与Karin等在《脑卒中和TIA患者伴发睡眠呼吸紊乱的几率》的系统综述中所得结论相符合[1]。82例伴有睡眠呼吸紊乱的患者中有72例(87.8%)OSA,可见脑卒中伴发的睡眠呼吸紊乱绝大多数为OSA,此与美国心脏病协会《睡眠呼吸紊乱与心血管疾病》的科学声明所得结论一致[6]。

脑卒中后伴发的OSA会加重卒中引起的神经功能缺损[7~9],延长患者住院及康复时间[10],如果积极地进行干预,会显著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11,12]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持续气道正压通气[13],而OSA的另一种经济、有效、简单、易行的治疗方法即体位疗法,但应用体位疗法必需先选好合适的对象即 PP[4]。

Arie Oksenberg等发现在 OSA患者中 PP较NPP 的 BMI、AHI、年龄均更小[4],那么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这一较特殊人群中,PP又具备哪些特征呢?目前尚没有文章进行论述。本研究发现此时PP较NPP,BMI明显更小,AHI虽然也更小,但没有达到统计学上显著差异标准,年龄上则基本无差别。由此可见,与总体OSA相比,伴发于脑梗死的患者其PP一般特征有自己的特点,但这需要更大样本的试验来验证。

本研究着重关注的是伴发于脑梗死的与未伴发脑梗死的OSA患者,PP发生率是否相同,目前国内外也没有文献论及。Arie Oksenberg等认为,决定OSA患者是否为PP的主要因素是BMI、AHI、年龄,三者越小,越易成为PP[4]。对于伴发于脑梗死后的OSA患者这一特殊群体,除了上述3种因素可决定PP发生率外,脑梗死本身能否也起到一定作用。为了解答这些疑问,本研究依照72例伴发于脑梗死的OSA的患者,建立了年龄、性别、AHI、BMI相匹配的与未伴发梗死的OSA患者组成的对照组,如此匹配可消除脑梗死以外的影响PP发生率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再作比较,结果发现伴发于脑梗死组PP发生率更大,侧卧位平均AHI更低,两组仰卧位及俯卧位平均AHI无明显差别,这一现象提示我们脑梗死增加了此特殊群体PP发生率,对这群患者应积极采取体位疗法,让其夜间睡眠时尽量多地采取侧卧体位。

本试验经过相关分组及比较,发现在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中,临床上中重度神经功能缺损较轻度缺损的患者,PP发生率更高,且更多见于仰卧位睡眠,影像学上非腔梗与腔梗患者间也可得出类似结论,而梗死灶的位置及卒中次数与PP发生率关系不大。总的来说,梗死程度越重的患者PP发生率越高,越多见于仰卧位睡眠,这一结果同样提示我们对于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梗死程度越重的,越应采取体位疗法。

总之,本研究发现伴发于脑梗死的OSA患者,尤其是梗死较重的患者,应更加积极地控制睡眠时的体位,减少仰卧位睡眠,增加侧卧位睡眠。

由于种种原因本研究受试对象中重度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偏少,总体样本也偏小,故需要更大样本量、更具代表性的试验来进一步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1] Karin GJ,Douglas CJ.Frequency of sleep apnea in stroke and TIA patients:a meta-analysis[J].J Clin Sleep Med,2010,6(2):131 -137.

[2] 于逢春,张学勤,朱 静,等.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初步研究[J].中华老年心血管病杂志,2008,9(10):684-687.

[3] Rainer D,Benjamin H,Marius H,et al.Positional sleep apnea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J].Neurolog Res,2008,30(7):645 -648.

[4] Arie O,Donald SS.The effect of body posture on 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facts and therapeutic implication[J].Sleep Med Rev,1998,2(3):139 -162.

[5] Wietske R,Dennis K,Cindy DH.The role of sleep position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06,263:946 -950.

[6]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Sleep apnea and aardiovascular aisease[J].Circulation,2008,8(19):1 -32.

[7] Iranzo A,Santamaria J,Berenguer J,et al.Prevalence and clinical importance of sleep apnea in the first night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J].Neurology,2002,58:911 -916.

[8] Good DC,Henkle JQ,Elber D,et al.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poor functional outcome after stroke[J].Stroke,1996,27:252 -259.

[9] Parra O,Arboix A,Montserrat JM,et al.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impact on mortalit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Eur Respir J,2004,24:267 -272.

[10] Kaneko Y,Hajek K,Zivanovic V,et al.Relationship of sleep apnea to functional capacity and length of hospitalization following stroke[J].Sleep,2003,26:293 -297.

[11] Sandberg O,Franklin KA,Bucht G,et al.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in stroke patients:randomized treatment study[J].Eur Respir J,2001,18:630 -634.

[12] Martnez Garca MA,Galiano Blancart R,Roman Sanchez P,et al.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reatment in sleep apnea prevents new vascular events after ischemic stroke[J].Chest,2005,128:2123-2129.

[13] Madeleine GD.Why a Polysomnogram should become part of the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J Clin Neurophysiol,2006,23(4):21 -38.

猜你喜欢
体位通气年龄
变小的年龄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导乐陪伴联合自由体位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不通气的鼻孔
年龄歧视
算年龄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玻璃体切割眼内填充术后被动体位的舒适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