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阿莉,王宏颖
(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吉林吉林 132012)
鲍曼不动杆菌为革兰阴性非发酵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医院环境及人体皮肤,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及抗生素大量使用,可引起相关性肺炎,伤口感染、泌尿系感染、菌血症或败血症、继发性脑膜炎等,近年来,由该菌引起的医院内感染越来越多,耐药率也呈上升趋势,多重耐药甚至泛耐药菌株迅速出现,被称为“革兰阴性杆菌的MRSA”[1]。
根据美国医院内感染监测数据(NNIS)以及我国医院内感染病原菌耐药监测资料显示,鲍曼不动杆菌在院内感染中占第4位,成为仅次于铜绿假单跑菌的又一个重要的非发酵菌[2]。由于在医院中分布广且长期存活,对危重患者威胁很大,耐药率高,甚至对抗生素全部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因此必须加强院内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监测。本文对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住院患者分离出的23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性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材料来源从我院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痰液、伤口分泌物、中段尿、脓液、胸腹水、血液、脑脊液等临床标本中培养分离出233株鲍曼不动杆菌。
1.2 细菌鉴定常规分离的细菌培养临床标本经法国梅里埃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分析鉴定系统,细菌鉴定到种属。质控菌株为ATCC两个标准菌株,大肠埃希氏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跑菌(ATCC27853)均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1.3 药物敏感试验采用微量稀释法,即最小抑菌浓度(MIC)参照CLSI标准判读。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WHONET5.3统计软件处理。
2.1 标本检出情况见表1。从各类标本中共检出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其中痰中192株(81.97%);伤口分泌物14株(6.01%),中段尿10株(4.29%);脓液5株(2.15%);胸腹水4株(1.72%);血液2株(0.86%);脑脊液1株(0.43%);其他(咽拭子、支气管冲洗液、导管尖端等)5株(2.15%)。
2.2 结果分析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14种抗生素的耐药率见表2。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分别达98.10%、98.08%,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氨曲南、环丙沙星耐药率在69.05%-72.32%之间。头孢吡肟、头孢他啶耐药率为62.11%、66.3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58.46%、妥布霉素、左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耐药率在 48.21%-60.45%之间,只有亚胺培南耐药率为23.73%。
表1 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在各种标本中的构成比
表2 233株鲍曼不动杆菌对抗生素的药敏结果(%)
近年来,随着广谱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以及侵入性医疗操作的开展,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日益突出,高耐药日趋严重,尤其是多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逐渐增多,成为临床治疗的难题[2]。我院对分离出的233株鲍曼不动杆菌中,痰液占绝大多数192株(81.97%),其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其次为伤口分泌物、尿液、脓液、胸腹水等。还有一些侵入性操作造成检出鲍曼不动杆菌,通过表2显示,我院鲍曼不动杆菌除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小于30%以外,对临床常用一线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单环β-内酰胺酶类普遍耐药,特别是对第3、4代头孢菌素以及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率均超过50%,鲍曼不动杆菌对第1、2代头孢菌素天然耐药,我院头孢唑啉耐药率为98.08%。鲍曼不动杆菌对其他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氨曲南等耐药均大于65%。此结果表明鲍曼不动杆菌对上述14种抗生素耐药情况与国内其他报道基本相符[3]。我院鲍曼不动杆菌对含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为58.46%,有资料证实联合应用β-丙酰胺类抗生素和抑制剂比单独应用抗生素更有效[4]。当前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不动杆菌(CR AB),一旦对亚胺培南耐药,就意味现存多种抗生素耐药[5]。由于长期住院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大量使用各种抗生素,侵入性操作(呼吸机、胃管、气管切开、导尿等)均会增加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机会。因此,我们要严格执行医疗器械消毒和病房管理制度,同时强调医务人员注意卫生、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密切监测耐药株的变迁及发展。
综上所述,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现状严重,临床医生应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选用有效抗生素,提高疗效,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播散和流行。
[1]王厚照,张 玲,尚碧莲,等.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8(3):
[2]王 莹,盖俊惠,李卓成.院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泛耐株的分布及耐药性[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1,21(2):
[3]熊劲芝,黄强,王红卫.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分布及耐药率性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9,8(2):120.
[4]汪 复,朱德妹,胡付品,等.2008年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09,9(5):321.
[5]王 辉,孙宏莉,廖 康,等.北京和广州地区四医院不动杆菌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