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寒茵
(上海市长宁区精神卫生中心检验科,上海 20033)
近年来,随着精神科病人伴发糖尿病病例的增多,如何对精神科病人的糖尿病的早期预防、监测及干预治疗则成为笔者关注和研究的方向。众所周知,糖尿病因易使病人产生失明、肾衰竭及血管病等长期并发症,甚至造成病人死亡,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1]。可喜的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经广泛使用,临床生化检测方法学也日趋成熟,糖尿病诊断的常规检查项目也日渐增多[2,3]。其中之一的血清果糖胺(Fractosamine,FTM),作为一种衍生物,
存在于血液中的葡萄糖与白蛋白以非酶促反应中,能将最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表现出来。我们以此为依据,对不同组别的患者进行血清FTM及血糖浓度结果加以比较,以期加深对果糖胺的认识,探讨其在精神分裂症中的意义,能指导临床应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根据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从2008年12月起,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在我院精神科就诊及住院者中,筛选出自愿参加的64例患者,将这些患者一一经颅脑CT或MRI确诊,以排除自身免疫疾病及肿瘤、心、肝、肺、肾病等,并以此为前提分两大组进行研究,其中32例均符合WHO对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继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即糖尿病组),男16例,女16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0.3±7.5)岁,糖尿病病程1-21年;32例无糖尿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即无糖尿病组),男15例,女17例,平均年龄(52.5±6.5)岁;另在本院健康体检者中选择32例自愿者作为对照组,男18例,女 14例,平均年龄(56.2±5.5)岁。这3组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检测 取空腹血3 ml,先分离血清,再分别检测FTM,检测血糖含量。血糖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方法,果糖胺检测采用NBT还原法,检测仪器为日立7080型全自动生化仪,试剂为科华公司产品。
1.3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统计各组结果,3组间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进行比较,采用直线回归对相关性检验加以分析,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3个组别的空腹血糖、血清果糖胺测定结果,利用方差分析得知:糖尿病组、无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3组间血糖、果糖胺水平有差异(P<0.01),具体表现为: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血糖、果糖胺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1);无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却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无糖尿病组血糖测定结果(mmol/L)
续表1
表2 正常对照组血糖测定结果(mmol/L)
表3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组血糖和果糖胺测定结果(±s,mmol/L)
表3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组血糖和果糖胺测定结果(±s,mmol/L)
例数 糖尿病组 无糖尿病组 正常对照组 P血糖 32 14.6±2.37 6.97±0.69 4.43±0.64 P<0.01果糖胺 32 4.53±0.68 1.71±0.21 1.47±0.098 P<0.01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典型的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明显减轻,俗称“三多一少”。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导致的以高血糖症为基本生化特点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尿病患者可引起神经、血管、视网膜等慢性并发症,如果高血糖症状态长期未获得纠正,最终会导致残疾或死亡。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它包括1型、2型及特殊类型的糖尿病等,在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为2%-3%,并以每年千分之一的速度增长。而近几年关于精神分裂症病人伴发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T2DM)时有报道[4]。
调查显示,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因为两种疾病病共同作用于大脑,如果其中一种疾病发作,会使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的功能紊乱,从而使另一种疾病的患病危险增加。临床实践中,伴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患者较难治疗,主要是精神分裂症病人大多较肥胖,且体内并不缺乏胰岛素,而用于治疗肥胖与抗精神病药物(AP)均可产生胰岛素抵抗,使得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增高,胰岛素受体上调,因此治疗上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患者可能与一般糖尿病应有所不同[5]。
目前,临床上广泛开展检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工作。人体一天的血糖含量变化很大,常规的血糖含量检测结果,只能反映测定当时的血糖水平,不能有效地监控和反映机体中血糖的长期状况。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高血糖的原因很多[6,7],可分为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两类,在精神分裂发病前出现血糖升高,是精神分裂的重要发病因素之一,此为糖尿病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而非糖尿病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可由应激性、药物及输液等原因引起,其中以应激性最多。精神分裂合并糖尿病者,常常出现侧支循环较差、左主干病变、弥漫性病变、小血管病变、多支病变、远端血管病变等病变特征,故病情也更为严重,发展迅速。临床资料表明血糖升高是精神分裂范围扩大和病情变化的独立因素,由此我们采取的治疗措施和预后就应有很大的不同,以防影响溶栓效果及其他治疗效果[8]。
血液中果糖胺含量的测定则有助于了解糖尿病近期治疗结果的好坏,反应最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因其不受饮食、药物和性别、年龄的限制,也不受m糖波动的影响,可以作为血糖浓度的近期病情监测指标,目前也是学者较为公认的一种中长期监控糖尿病的“黄金指标”。果糖胺精确度高、价格低廉,同时它的检测简便、比糖化血红蛋白有更多优势,因而被认为是糖尿病及血糖水平判定的一项有价值的指标[9]。
现在,对伴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患者的果糖胺的研究还不多,监测此类患者的果糖胺,可以了解高血糖的持续状态,如在正常范围,则是临时的高血糖;如血糖未控制在正常水平、常有波动则为糖尿病。果糖胺含量检查的结果既有助于此类患者的血糖控制。更有助于改善糖尿病症状,提高疗效、避免并发症。改善了伴精神分裂症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症状,又有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治疗依从性,将对临床用药及伴随疾病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因此,将血糖与果糖胺两者结合检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监控糖尿病的方法。现证实,果糖胺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将来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0,11]。
我们一定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检测血糖的同时更要检测果糖胺,本组糖尿病患者果糖胺(4.53±0.68)mmol/L明显比对照组与非糖尿病患者果糖胺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果糖胺不仅检测方便快捷,易于实现自动化,而且测定结果准确,与血糖测定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这一方法在临床中可为医生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基层医院易于推广、普及、实施。
[1]沈 霞,李定国.现代生物化学检验与临床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17-238.
[2]吴建华,刘 庆.糖化血清蛋白(GSP)的自动化测定及临床意义[J].微循环杂志,2003,13(2):26.
[3]王 笠,李 琳,王 达等.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和临床应用[J].Sysmex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极其标准化的产品简介,2003,6:19.
[4]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编写.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南[M].临床医学检验专业.上海知识出版社,2002.174.
[5]利培酮诱发高血糖1例报告[J].上海精神医学,2002;14(3):159.
[6]刘 燕,朱玉华.精神病人伴发糖尿病的资料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1;13(1):29.
[7]黄文武.氯氮平诱发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1例[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4):234.
[8]边连防,王振才,吴海英,等.脑梗死后激素水平及血糖升高的机制探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21(11):663.
[9]初开秋,周淑华,伦立民,等.糖化血清蛋白在糖尿病患者中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2005,34(8):954.
[10]Armbruster D A.Diabete Mellitus,protein glycation and laboratory assay formonitering long-ter m glycemic control[J].Clin Lab Science,1990,3:184.
[11]Murtiashaw MH,Young IE,Strickland AL,et al.Measurement of nonenzymatically glucosylated serum protein by an improved thiobarbituric acid assay[J].Clin Chim Acta,1983,130(2):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