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国际化 如何更上一层楼

2011-08-18 08:14娄建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1年7期
关键词:国际化银行

娄建

一边是中国经济从较快增长进入平稳期,虽然还能够保持可持续性,但能否长期维持良好态势令人忧虑。一边是我国加入世贸10年来,跨国贸易和对外投资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加速融合给人信心。

银行业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行业,努力适应国内企业国际化需求,在境内、外市场提供了贸易融资、资金结算、外汇买卖、项目融资、并购贷款、衍生产品、财务顾问、风险对冲、风险缓释、风险管理、法律和财务顾问等全方位服务,在给力中国走向世界,推动对外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国银行的国际化从哪里来,将向何处去?成为银行业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一、走出去的充足理由

商业银行国际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银行加快商业化步伐,为国际化打下了坚实基础。银行国际化的进程揭示了狭义和广义的两层含义:从狭义的角度来讲,银行交易对象中跨国公司、大型企业和外国政府开始增多,国际业务的记账单位不再仅仅是本国货币,国际通用货币开始出现;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银行国际化就是银行的业务活动从国内延伸至国外,业务的规模和性质发生了变化,国际业务的收入开始加速扩大。

银行国际化具备了三个方面内涵:一是银行机构和业务国际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银行纷纷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除了为本国居民和所在国非居民提供传统的金融业务外,还开发许多游离于实物经济之外的金融衍生工具,共同参与资本的国际循环。二是银行业务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的形成是开放国内市场的结果,实质上是国内市场延伸至国外。其业务不受到该国法令条规制约。离岸市场业务在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国际借贷,为金融资产全球化配置提供了支持。三是银行金融资产和收益国际化。银行金融资产和收益国际化是机构国际化、业务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的必然结果,银行在收益多元化进程中,引进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我国银行国际化的充足理由:

1.迈出更大步伐走向世界

我国加入世贸后,跨国贸易和跨国投资已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国内企业“走出去”,外国企业走进来,使贸易融为一体。银行作为提供服务的主导行业,必须适应更多国内企业经营国际化的要求,在境内、外提供全面的融资、支付和风险管理等服务。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2.相互渗透 应对竞争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我国金融市场按有关时间表对外开放,国外银行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假如国内银行不能适应国际化趋势,有效实施向外延伸服务、布局机构的扩张战略,不仅难以保持金融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而且原有的国内市场份额和业务结构也将受到冲击。银行的成长性与可能陷入被抑制,竞争的实力将会被削弱。

3.分散经营 提高抗风险能力

现代银行为实现其资产收益的最大化,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分散其经营风险,业务的国际化成为规避风险的一种方式。根据资产风险管理的原理,一国银行资产的国际化,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稳健,总体风险有所下降,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同时,银行资产的国际化还可促使资产加速流动,结构优化组合,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能力。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对我国银行既是挑战,也孕育机遇。虽然原有份额可能会在竞争中失去,但海外市场也会带来新的业务收益,而且还可以学习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为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二、四大银行国际化现状

截至2010年9月末,中国工商银行已在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94家分支机构,与131个国家和地区的1435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跨越五大洲的全球经营网络基本成型。

中国建设银行已在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纽约、胡志明市及悉尼设立海外分行,在莫斯科设立代表处,拥有建行亚洲、建银国际、建行伦敦等经营性全资附属子公司,还与132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银行建立了代理行关系,延伸了自身的服务渠道。

数据显示,工行2010年境外税前利润占比3.7%,建行2008、2009两年税前海外利润占比分别为1.95%和0.93%。

中国农业银行已设立三家境外经营机构,同时,经银监会批准,正在向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的监管当局申请设立伦敦子银行、纽约分行、东京分行和首尔分行。该行悉尼代表处近日也已开业。东南亚的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我国台湾地区,已被该行确定为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化发展的重点区域。农行正稳步伴随客户走向全球。

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的佼佼者,虽然在港澳和其他境外地区净利润较上年增长300%以上,但是,其对中银集团的利润贡献为24.57%,与大型跨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市场的收益占50%以上相比,仍然相距甚远。中行一例可见我国银行业国际化还处于落后状态。

各大行在国际化进程中积极稳妥紧密结合实际,体现了如下特征:

1.合适的组织形式

跨国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和组织形式主要有:海外分行、代表处、附属行、国际银行业设施等(类似内部自由贸易区开设的国际分部(分行)。在法定投资额、业务控制权、业务灵活性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有所不同。其发挥的作用体现在:在进入新的国家和地区之初,为了解当地市场行情和业务发展前景,一般设立代表处;在需要开展实质性业务经营时,将条件成熟的代表处升格为分行;在取得丰富的市场经验,与当地金融机构建立广泛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合资方式,入股国外金融机构。目前,四大行均采用了独资的分行或代表处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确保了决策系统的高度集中和对各分行的全面控制。

2.良好的国际形象

银行经营的是货币,提供的是服务。实施CI策划工程,实际上是找出优势找出不足,整合优势资源的开发过程。银行业讲究知名度和信用度。形象代表了银行对各界期望的承诺。在激烈竞争的金融行业中,平庸的、没有个性的形象不易脱颖而出。四大银行的VI识别具有差异,各有风格。

银行CI系统从MI思想系统策划入手,体现各银行的不同点及新颖性。MI思想系统内容包括了经营宗旨、经营优势、经营原则、经营策略、经营使命、发展目标、事业目标、服务主题、服务卖点、对内文化风范、对外文化风范、其他广告语、专用广告语、公关语言、企业格言等标语内容。思想标语建立在个性的基础上,具有商业银行的不同特色与不可模仿性。四大行的MI思想系统内容正在转变成了银行员工看得见的座右铭。

配合MI、VI开发,银行内部的BI企业文化建设也在同时展开。企业文化的重点放在了跨文化沟通方面,适应东道国的文化。但是,有的银行只有VI基础,应用系统尚不完备,对外广告语略缺乏个性及特色,力度不强。四大行都还没有自己的吉祥物,亲善形象有所欠缺。

3.顺势而为的布局

无论选择哪种布局类型,银行设立海外分支机构都结合了区位优势,选择特定的目标市场。在发挥区位优势的过程中,坚持以下四个要素。

1)循序渐进。既不可一味等待,更不可操之过急。我国银行布局坚持渐进过程,与国际同行相比,虽然国际化还处于起步、学习阶段,实行市场化的同时面临着国际化的压力。通过虚心学习,实事求是,认清对手,认清自己,熟悉规则,适应环境。中行与工行的国际化目标短、中、长兼顾,得到了稳步实施。

2)地域扩展。国际化的关键问题是走出去的过程。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是国际化的基础。正确的地域战略,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并成功规避风险。四大行的地域国际化一般都分为三步:首先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开展业务,了解最新的信息,向领先的同行学习管理和经营经验。其次重点放在发达工业化和新兴的工业国家,依靠相对健全的法制环境和政治环境,控制风险。最后面向东欧等转轨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在以上步骤中,主要进入区域以华人居住区为主。

3)产权改革。银行需进行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和国际组织结构的调整。其中内部组织结构调整尚需改革现有产权制度。业内已经提出了我国上市银行存在产权缺位、产权虚置问题,指出需要利用产权,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4)区位因素。银行普遍根据区位优势,选择海外机构分布的地区(城市)。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制程度,以及海外金融机构设立处的位置是否为国际金融中心,离本行客户的远近,进出口的便利程度。区位优势有助于银行获得一定规模的零售业务、批发业务、风险资产管理业务和其他中间业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竞争能力。依托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减少了银行经营的非市场性风险。进入较低程度的金融管制国家,有助于提高银行经营业务的自由度,降低了市场进入成本,获得了成本优势。

5)国际监管。银行国际化不仅针对业务或者机构,而且需要实现宏观监控体系的国际化,有效的金融监控体系是银行国际化的基础。30年来国际组织如BIS(国际清算银行)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出了三个关于国际金融监管的协议。特别是1997年9月由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联合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已经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中央银行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公认准则。四大行实施金融国际化、发展国际化银行,促进了金融监控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实施并购扩张措施

作为已经通过国际化,在国外站稳脚跟的国有商业银行四大行,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发展方式逐渐由申请设立境外机构为主,转向兼并收购和申请设立机构并举。对于高成本、高风险、高回报的并购跨国发展,他们掌握以下要点:

首先,海外并购区位战略设计为:以港澳台地区为窗口;通过对海外银行并购开拓国际业务,抓住时机抢占亚太地区国家金融市场;关注欧盟和北美,伺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进行新的跨国并购。

其次,并购严格遵守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在确定并购对象时,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充分考虑并购对象在地理位置、市场份额、行业前景、客户群、管理风格、总体风险和财务状况、成本和收益等方面是否符合自身的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注重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并购对象选择了具有一定客户资源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并购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逐步实现综合经营,提升银行的整体综合经营能力。

再次,注重并购方式的选择。为保证并购收益的最大化,避免简单地以现金方式完成并购,普遍进行并购的成本收益分析,不但采取多样化的并购支付方式,而且采取从参股到控股的分步并购的方式。

第四,加大对并购中细节的关注程度。在并购过程中,高度重视被并购方股东的权益,加大对被并购方高管层的公关,并给予职业明确的预期,以增大并购的成功率。接受东道国监管,积极与各监管层沟通,争取其对并购的支持。设计并购计划时考虑各监管层的偏好和态度,避免遭到金融监管层的反对。并购操作过程中积极与各监管当局进行沟通,争取监管当局对收购计划的支持。收购成功后,明确当地金融监管层对被收购方的监管范围,继续支持当地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工作。

第五,培养“金融工程师”。金融人才市场化是银行国际化的核心内容,世界银行调查报告指出,当前银行家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把传统的存款和贷款的中介,转化为资本投资和资本使用的“金融工程师”,培养合格的金融人才是根本性的战略任务。首先,需造就具有高素质专业水平的复合型人才,既精通金融理论和国际金融业务,又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一批懂得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和财务的金融人才。其次,加大商业银行研发机制的建设力度。要把业务操作和研究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金融衍生工具,加以吸收借鉴,开发出了适合我国银行特点的新型衍生品工具,在同行业内或地区内成立了研究开发院,组织专门的研发活动。再次,完善高等院校教育,确定人才的规格、档次和类型,开设跨国银行需要的专业课程,重点培养金融管理、技术、财会、销售、法律和外语方面的专门人才,通过与高等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开设专门的银行班、金融班等,重点培养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第四,加强对银行员工的培训。要有计划的安排在职银行的员工进行短期专业培训,推动人才向复合型发展,使学习成为员工生存的手段,通过提升自己,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四、先创者的启示

当前,和国外大型跨国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在资金、人才、服务质量、分支机构和内部设施各方面都存在不足。抓住时机改变现状,推进第二波银行国际化进程,正当其时。

实力雄厚的四大行在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普遍采取了一步到位设立分行或代表处。由于经验不足实力有限,则应实施分步到位的策略,先控制国外银行附属行股权,然后逐步过渡到成立代表处、分行实施独资经营。最终达到既能在海外站稳脚跟,获取相应市场份额,又保证总行对海外机构进行严格管控的目标。

如何才能顺势而为,走出切合本行实际的路子?先行一步银行的实践还提示:

1.积极配合国内企业客户的国际化进程

实现银行与企业的良性互动,应该是银行走出国际化的第一步。在现阶段要根据企业客户跨国经营的态势和特点,选择跨国经营的切入点,通过为跨国企业的延伸服务,实现银行自身经营的国际化进程。当前,尤其要以配合国家的能源战略和产业扩张战略为重点,实现银行与企业的相互配合,互利双赢。

2.发挥内部化优势

实现产品、客户和信息资源的共享,获取边际收益的最大化,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一方面,建立有效的业务协调机制,以简捷的路径减少信息传递过程的损耗,减少上下级行际之间、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提高业务运行能力;另一方面,境内行利用庞大的业务网络,为境外机构提供人民币结算、资金清算等业务支持,并利用同本国跨国公司的密切联系,推荐其或其子公司到海外办理资产、负债或上市、发债等业务,海外机构为境内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为跨国企业在境内融资提供担保服务,介绍境外客户到境内行办理国际结算、结售汇和贸易融资等业务,并为境内分支机构提供各种衍生金融产品服务。

3.发挥桥头堡作用

注重发挥如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机构的桥头堡作用,在中国香港设立控股机构的重要意义在于“完全市场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心”的背景,有利于减少中资银行进入国外市场的各种摩擦,有望成为银行对外并购的平台。目前,可以将中国香港、新加坡作为国际化经营的学习基地,掌握市场经营的运行机制,培养国际化经营所需人才。

4.向金融中心城市布局

充分认识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不同特点,从加强与国际市场接轨、把握全球金融发展态势、提高金融信息服务水平、学习国际银行先进经验的角度出发,将跨国经营的地域主要确定为亚洲、欧洲和美国,并根据各区域的市场特点制定发展战略。确定机构布局向国际金融中心倾斜,进入纽约、伦敦、东京、法兰克福、苏黎世、新加坡、香港、巴哈马、巴林等金融中心城市。亚、欧、美不仅金融管制程度低,而且具有巨大的市场规模,进入成本和运营成本低,且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金融创新的步伐。

5.将日韩东南亚作为拓展重点

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具有亚洲文化背景,金融市场准入条件较为宽泛,与我国有着密切的经济、金融交往,利用进出口贸易在上述国家已经具有的较强覆盖性,以及双方经济上的较强依存性,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配合国家能源和进出口贸易的战略布局,加快计入步伐,降低系统性风险,从相当国家经济的高增长中获得丰厚回报。

6.因地制宜 开展合适的业务

综观银行海外经营的历史,凡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银行均实行了本土化发展战略,不仅尊重当地文化,而且入乡随俗,因地制宜地开展适合当地文化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金融业务,得到了当地的认可。如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渣打银行在非洲开展农业、作物项目金融等;在中东、巴基斯坦等伊斯兰群众较多的国家开设伊斯兰银行,并在向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小额无抵押贷款等。赢得了当地市场的信任,并与本土文化较好地融合起来了。

五、务必适应监管

在现实经济架构中,跨国银行国际活动的增加,不仅对东道国金融业产生巨大冲击,而且给东道国政府金融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干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对跨国银行实施了严格的金融监管。我国银行要顺利推进国际化,就必须严格遵守东道国有关法律法规,接受金融当局的监管。

首先,分清东道国与母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权限。根据《巴塞尔协议》,分行的清偿能力监督由母国当局负责,但子行的清偿能力监督由东道国和母国共同负责,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监督由东道国负主要责任。在流动性方面,分行的流动性管理由母国与东道国共同负责,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流动性监督由东道国承担。

其次,了解不同东道国的监管体制及职能部门。各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体制的差异,决定了其金融监管体制的差异。英国是中央银行独立行使金融监管职能;美国实行“多轨多元”监管体制,即联邦各州有权对金融机构注册发照并实施监管,金融监管职能可由若干个监管机构共同履行,但一家金融机构主要受一家监管机构的监督与管理;日本金融监管职能不在大藏省,而是由财政省履行。

第三,掌握东道国对外国银行的审慎监管方式与标准。美国要求新银行最低资本为200万美元,除了要求达到8%的资本充足率外,还要求银行的杠杆率至少为4%,并对银行的流动性与外汇风险建立指导方针并逐案评估。进入欧盟市场的银行最低资本为500万欧元 (折合600万美元),并强制性地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的标准。对银行流动性比率及外汇风险管理,欧盟各国有所差异。各国对外国银行实施监管的目标、态度、手段、内容各有不同,我国银行只有在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当地法律稳健经营,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国际化带来的利益。

第四,两岸三地金融服务环节有待完善。汇丰银行《2010年两岸三地企业跨境贸易需求》的调查显示,50%的两岸三地受访企业面对的主要金融困境是“多地业务涉及多方银行往来的繁琐问题”。49%的受调查企业要求银行为其跨境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报告指出,由于不同银行拥有不同的清算系统,汇款速度和费率较高的问题困扰了两岸三地贸易需求的企业。有待于两岸三地形成协调机制,予以解决。

猜你喜欢
国际化银行
聚焦港口国际化
记忆银行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存梦银行”破产记
银行激进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