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性化设计,创建和谐型社区——以松江区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2011-08-17 12:32苏甦
上海城市规划 2011年3期
关键词:步行人性化社区

苏甦

保障性住宅建设是上海市“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作为保障性住宅建设的主要空间载体,大型居住社区是以保障性住房和部分面向中低收入阶层的普通商品房为主,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有一定规模、交通方便、配套良好、多类型住宅混合的居住社区。推进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建设,有利于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保障民生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大型居住社区面向的主要人群是中低收入者,主体功能是保障,然而以保障性为主的社区不能以牺牲空间环境品质为代价,其核心理念应体现“人性化”。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应当重点研究使用者的居住模式、心理需求、行为习惯等因素,在设计中尊重和满足使用者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更关注规划设计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尊重。

1 大型居住社区的受众分析

大型居住社区的住宅类型主要包括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动迁安置房四类保障性住房和部分普通商品房,其分配比例控制为保障性住房占总量的2/3以上。根据住宅类型的配比,大型居住社区的使用人群可能出现相当比例的老龄化人群和青年人群并存,相对低收入者与中高收入者并存,本地人与外来者并存的多元化格局。

针对这一复杂的使用人群,人性化设计应当关注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并做出规划应对。

2 人性化设计理念

大型居住社区的规模通常在5万人以上,遍布城市郊区的30余处大型居住社区建设不啻于一场新的造城运动。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城市社区建设,不能仅仅从居住区建设的常规思路出发,而是应当从人性化的维度出发,从“空间-环境-出行-服务”全方位地关注人性化设计。

表1 大型居住社区的受众分析

2.1 空间尺度人性化

人性化设计的出发点是关注人与城市最切身接触的空间尺度。对比传统规划关注的城市空间,这一尺度是相对较小的空间尺度,其中人的移动和人的感官最为敏感,个体能有充足的时间享受城市的高品质。大型居住社区作为人们生活、交往的场所,必须为人们行走、站立、坐下、观看、倾听、交谈等基本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而提供这种条件的载体正是规划设计必须优先考虑的街道、广场、绿地、庭院等人性化空间。

上海松江区佘山北大型居住社区(以下简称佘山北社区)规划从人性化的尺度对空间布局进行考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采用“密、窄、弯”的道路布局模式

图1 佘山北社区界面控制

加大路网密度,按照不同的区位,公共活动密集的中心街区路网间距控制在100-200米,以居住为主的一般街区控制在200-300米,从而减小地块的规模,缩短居住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距离,方便人们快捷地进入城市街道、开放空间和公共服务区;缩窄机动车道,为步行提供更多的空间,道路两侧结合绿带布置步行通道和自行车道,形成适宜步行和自行车的道路系统;适当结合地形地貌使道路有一定的弯曲,增加步行的趣味性。

(2)合理控制街道界面

城市边界的处理,特别是建筑的底层部分,对城市空间中的生活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佘山北社区规划中,对于街道界面采用了建筑界面控制线和贴线率的双重控制方式(图1)。在联系社区中心的主要街道上,规划采用高贴线率,形成连续性较高的街道界面;同时,这些街道形成一个生活联系环,结合河道水系和绿化走廊布局住宅底层商业,形成 “柔性边界”[1],丰富城市街道生活。

(3)完善开放空间序列

开放空间布局形成完整的序列,为使用者创造一个适宜步行、驻留、交往、嬉戏和锻炼的城市。

图2 开放空间序列

特定街道的高贴线率控制使得在居住地块四面围合,构建出内向的院落空间。院落是中国人居住习惯的人性化回归,也是最贴近使用者生活的开放空间。通过在街坊内设置公共通道,加强院落空间的连通,以及街坊内部与外部开放空间的联系。在步行500米的范围内,规划布局不小于30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或广场(图2),同时通过绿化与水系结合,使得开放空间形成有序的级配和均好性。

2.2 环境营造人性化

人与环境的和谐存在一个契合点,在这种状态下,人对于环境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环境也因人的参与而充满生机,人与环境化为和谐有机的一体,成为人性化的景观环境[2]。大型居住社区的环境营造要求规划设计以人为轴心,尊重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在利用设计元素营造环境的过程中,从人性化的维度赋予环境以意义,满足人性回归自然和延续人文的需求。

图3 佘山北社区宏观环境营造

佘山北社区的环境营造充分尊重了社区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通过重塑基底构建自然化的宏观环境,通过延续文脉塑造人文化的微观环境,力求达到环境营造的人性化。

(1)宏观环境自然化

佘山北社区位于松江区佘山北面,北临松江“九峰十二山”最东侧的北竿山,南靠凤凰山,东北滨临通波塘和淀浦河两大主要河流,可谓“九峰之始、松泽之源”,同时社区内水网密布,集中体现了松江“山骨水肤”的风光特色。规划运用“借山、理水、引绿”的手法(图3)与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相结合,使宏观环境充分契合基地固有的自然属性。即通过视线走廊和建筑高度的控制,将基地外围的山景引入基地内部;通过骨干水网、次干水网和社区水网的整合,体现江南水乡特色;通过生态绿廊的渗透,形成基地环境与外围生态网络的融合。社区宏观环境设计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理念,形成“伴山而栖、枕水而眠、环绿而居”的整体构架。

(2)微观环境人文化

微观环境的营造不仅在空间尺度上强调人性化,而且注重环境的人文意义。规划以佘山地区的“兰笋文化”作为公共空间微观环境营造的主题,通过主题区段和主题节点的设计(图4),把兰花高雅舒展、竹笋清新活力的特色融入城市公共环境。住区环境则充分反映松江居住文化的多元性,力求包容并蓄,建筑设计和环境景观在风格上尽量汲取松江多元文化的精髓,从而为居民营造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立真正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灵家园。

2.3 出行模式人性化

出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型居住社区大多依托新城而建,与中心城区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距离,加上使用人群的复杂性,导致了居民出行模式的多元化。

虽然在大型居住社区选址之初就强调了依托轨道交通和产城融合的理念,但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社区自身、周边新城的吸纳能力以及轨道交通的运力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而大型社区的交通出行在考虑社区自身及周边区域的交通联系的同时,更应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系,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系统化的交通体系。

图4 佘山北社区中心街景效果

佘山北社区规划中出行模式人性化设计的核心是构建便捷的绿色交通等级层次,优先关注步行、自行车和公交出行,以及各种类型出行模式之间的转换衔接。

(1)提倡慢行、交通宁适

规划结合社区中心、公交系统、公园绿地、水系河网构建连续的、舒适的慢行系统,步行系统重点打造1平方公里核心区内部的公共步行通道系统和结合绿地、水网的游憩型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则设计了通达性和游憩性两套体系,并加强了自行车停车设施和与公交、轨道交通的换乘点的布局(图5)。

社区内部尝试采用宁适化交通(Traffic Calming)设计。宁适化交通设计的运用主要着眼于支路和次干道,通过加宽人行道、降低机动车车速、分离自行车道、交叉口渠化等措施,方便街道上非机动车使用者(行人、自行车)的出行[3],提高慢行系统运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图5 慢行系统与公交设施换乘

表2 佘山北社区通勤交通解决方案

(2)保障通勤、公交先导

公交系统的设计主要基于对社区通勤交通的分析。通过对佘山北社区的通勤交通分析,预测往中心城方向的通勤比例在50%左右,规划加强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联系(短驳交通为主、慢行交通为辅)、构建多模式系统化的公交体系(轨道交通、直达公交、公交干线、区域公交、社区微循环公交等),确保公共交通在出行模式中的优先权。

2.4 服务配套人性化

大型居住社区基本相当于小城市的规模,就此而言,服务设施的布局需要统筹考虑区域、社区和邻里不同等级的配套需求。服务配套的人性化需要综合考虑设施的级配、可达性和规模。

(1)区域统筹,合理级配

佘山北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统筹配置区域设施、优化选择地区级设施、按规模标准配置居住区及以下设施”的原则,形成良好的公共服务级配。其中地区中心以满足基地及周边区域(泗泾镇、佘山镇、佘山旅游度假区)人群对公共设施的需求为主要功能,布局城市级及地区级设施;社区中心根据人口规模共设置4处,布局教育、行政、商业、文化、体育、医疗、福利等设施;社区级以下设施则依托底层商业街,安排餐饮、便利店等贴近居民生活的设施。

(2)理顺布局,便捷可达

佘山北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依据级配,以可达性为主要目标。其中地区中心靠近轨道交通站点和公交换乘枢纽,体现TOD的发展理念;社区中心布置在居住区中心,并配置公交首末站和公交线路;居住区级以下设施则结合生活联系环上的底层商业,做到居民出门步行可达。

(3)适宜规模,步行友好

地区中心的用地规模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设置良好的步行系统,保证行人可以便捷地达到所有重要的城市设施;社区中心的用地规模一般控制在10公顷以内,服务距离控制在500米左右,做到步行可达;居住区以下设施呈线性布局,长度控制在1公里左右。

3 人性化社区的发展策略

扬·盖尔认为人性化设计是应对21世纪全球化挑战的重要手段,人性化城市的四个重要目标是活力、安全、可持续和健康[3]。同样,今天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可以此为目标,紧扣“空间-环境-出行-服务”四个方面,提出发展策略,构建人性化社区。

表3 人性化社区的发展策略

人性化社区的建设要求我们在规划文化方面有所改变,即从人性化维度关注城市,优先考虑人的生活和承载生活的空间,然后再考虑建筑形态的布局。相对于其他社会投资(特别是健康保健成本和汽车基础设施的投入),人性化维度的成本投入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在大型居住社区的规划中,活力、安全、可持续和健康作为一个城市政策,真正从空间、环境、出行、服务等方面加以贯彻,那么人性化社区建设将成为可能。

[1] 扬·盖尔著,欧阳文,徐哲文译.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戴慧.现代城市景观中人性化场所的设计研究[D].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Vermont Agency of Transportation. Pedestrian and Bicycle Facility Planning and Design Manual[R].2009.

[4] 查君.现代策划思想在大型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以天津经纬城市绿洲规划设计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2009(3):46-50.

[5] 张榜. 城市设计在大型居住区详细规划中的引用[J]. 上海城市规划,2007(2):8-14.

[6] 简艳.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设计有关指标的探讨[J]. 上海城市规划,2009(6):18-22.

[7] 李京生,王学兰. 关于上海市嘉定区社区划分的研究[J]. 上海城市规划,2007(4):16-19.

猜你喜欢
步行人性化社区
社区大作战
步行回家
攀山擅离步行道自拍,不幸坠落身亡谁担责?
3D打印社区
论如何提升博物馆人性化公共服务质量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人性化
从步行到奔跑
加入人性化考量令体验更佳 TDG Audio IWLCR-66 & IWS-210
“扶不扶”的人性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