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 丽 王新东
河南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 永城 476600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是以发热、口腔炎及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个别患儿可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致命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儿科收集2009-05-08共收治住院的手足口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对照利用分组的方法研究,应用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观察其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咽峡部红肿消退时间等。
1.1 临床资料 本文83例患儿在我院儿科传染病区留观诊治,均符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42例,女 41例。年龄:6个月~5岁,根据诊断标准,确诊为手足口病的患儿,随机分成A组(对照组)40例,B组(观察组)43例,2组在性别、年龄、入院前发烧时间、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用5%葡萄糖注射液加利巴韦林10 mg/(kg◦d)静滴,1次/d。B组在 A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注射液0.6 mL/(kg◦d)连续应用5 d。以上2组在常规护理、补液、物理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方面无差异。
1.3 疗效标准 痊愈:治疗3 d内体温正常,5 d内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疱疹消失。显效:治疗5 d体温正常,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疱疹基本消退。有效:治疗5 d体温基本正常,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疱疹未消退。无效:治疗5 d仍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疱疹无明显好转。
2.1 治疗5 d后2组病例疗效比较 见表1、2。
表1 退热效果比较
表2 疱疹消退时间比较
从表可见,观察组患儿在退热、疱疹消退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药物不良反应 2组患儿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以肠道病毒71型(EV 71)和柯萨奇A 16型最为常见,好发于夏秋季节,5~8月份为高峰期,尤其以5岁以下小儿多见。以发热、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口腔疼痛或咽痛为主要就诊原因;幼儿多以发热、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拒食或者流涎为主要就诊原因。因为该病逐年递增,日益受到关注。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该病的潜伏期为2~7 d。急性起病,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四周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等症状。肠道病毒71型感染者易发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累及神经系统的主要表现为急性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小脑炎、脊髓灰质炎样肌麻痹、吉兰-巴雷综合征,合并脑疝的致死性脑炎。EV71感染所致神经性并发症可导致死亡或永久性肌麻痹。
热毒宁注射液为中药第6类(原中药第2类)新药,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功效。本方是由青蒿、金银花、桅子组成。青蒿辛、苦、寒,辛以解表,寒以清热,是解表清热、宣郁散结之良药;金银花以清毒泄热为主,而桅子清利三焦之火,导热毒下行,诸药合用,共祛表里上下之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2008-06的研究结果表明热毒宁注射液在细胞实验中,1∶200~1∶400稀释度有抑制EV71病毒复制的效果;在体外有部分灭活病毒的作用。目前研究表明,热毒宁注射液具有明显的抗病毒和抗菌作用,可迅速起到抗炎、解热的功效,能有效的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2]。
通过上述43例临床观察分析,使用热毒宁注射液的观察组患儿退热、皮疹消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热毒宁注射液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时退热明显,用药3 d内体温正常,5 d内皮疹消退,同时在治疗期间43例患儿都没有出现头晕、寒颤、皮疹增多等不良反应。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可缩短病程,可减少病毒唑的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减少病毒唑对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8年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08,2(3):210-213.
[2]周卫芳,李伟.热毒宁治疗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伴发热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06,7(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