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红,王 颖,李 洋
(临清市水务局,山东 临清 252600)
临清市位于聊城市西北部,地处鲁西北黄泛平原、位山引黄灌区的最下游,西以卫运河为界与河北省临西县隔河相望,总面积957 km2,辖3个乡、9个镇、4个办事处,600个行政村,总人口72.1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38万人。历史上由于黄河改道和多次决口泛滥,形成了一条自西南至东北的黄河故道在境内穿过。临清市风沙区主要分布在黄河故道附近区域,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进入夏津县,分布规律是一线或一片状,风沙区总面积468 km2。黄河故道长55 km,其沿岸重点治理区124 km2,土壤类型主要是飞沙土类,耕作层质地多为松沙土和紧沙土。覆盖8个乡(镇、办事处),60个行政村庄。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
由于临清市风沙危害十分严重,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恶化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多年来,各级领导一直重视水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因地制宜,大搞沙荒治理。狠抓以水土保持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大搞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平整沙丘,发展果园,引进抗旱、抗沙性能强的经济作物。鼓励农户承包治理沙荒,使贫瘠的沙荒改造成粮田、果园,取得了生态与发展的共赢。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 070 hm2,其中基本农田3 940 hm2,水保林892 hm2,经济林 1 339 hm2,其他 1 899 hm2。
沙荒治理涉及多部门、多环节,为将该项工作抓实抓好,市委、市政府切实加强了组织领导,成立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市水务局、计委、财政局、土管局、农业局、林业局及各乡(镇、办事处)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组织领导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组织与协调,并把该项工作列为乡镇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农村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和考核,形成了政府亲自抓、部门具体抓、乡镇促落实的局面。市水务局配备水保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跟踪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检查。正确的组织领导和健全的工作机制,有效地保障了水保治理工作的质量和进度。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技术性强。早在1988年,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就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对全市风沙区进行了全面勘测普查,科学地编制了近期及中长期治理规划。多年来,市水保队伍长效不衰,技术力量不断充实、更新,技术力量更加雄厚。市水保办针对当前的治理情况,按照国家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每5年制定具体治理措施,治理计划及编制实施方案,建立项目储备库,并和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等接成长期技术服务链,把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送到农民手中。并定期举办技术培训班,亲临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栽培果树、育苗等。科学的规划,有序地推进了全市沙荒治理工作,巩固了治理成果。
水土保持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治理成果将惠及子孙后代,初期的付出有的近期得不到利益,有的人有抵触情绪。为此,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群众承包沙荒区。具体做法是:每年拿出部分资金在沙荒区平整土地,兴修水利设施,承包初期不收取承包费,根据承包面积的大小给予不同的扶持比例,按照“大面积大比例,小面积小比例”的原则,广开产品销路,在全市建成2处大的木材市场,4处林果批发市场,由政府牵线将优良品种远销国内外,使农民尝到承包沙荒地的甜头,形成了大家纷纷争抢承包沙荒地的大好局面。优惠的政策,充分调动了群众承包沙荒的积极性。
由省财政专项扶持的2006年水土保持项目在先锋办事处石槽小流域风沙区实施,项目全面完成了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验收,被专家评为优质工程。该项目的建设,改善了项目区作物的灌溉条件,调整了农业种植结构,治理了水土流失,增加了农民收入,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项目建成后,通过宣传标语等进行宣传,使周边群众对项目建设的内容和意义有充分的了解,提高当地农民保护水土保持设施和各项建设成果的自觉性。营造项目建设氛围,宣传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体现政府的重视程度,使项目真正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临清市风沙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有部分沙荒没有得到根治,项目建设标准有待提高,仍然存在着植被稀少的沙丘和靠天吃饭的沙荒地。在今后工作中,将抢抓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使水保工作更上新台阶,积极争取上级扶持项目,借助项目促发展,农、林、水等各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坚持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促进全市的水土保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早日消灭沙荒,给子孙后代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和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