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秋蓉,王 蒙,刘 伟
(青州市水利局,山东 青州, 262500)
青州市地处鲁中山区和鲁北平原洽接地带,总面积1 569 km2,其中山丘区面积870.36 km2,占总面积的55.4%,主要分布在西南石灰岩低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该市大搞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4条开发治理防护带自上而下,层层设防,蓄水保土,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发挥多种措施的群体效益,多元化筹集资金,积极探索和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治理的科技含量,使全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进入了治理速度最快、效益最好的时期。到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44 hm2,治理小流域43条,其中修水平梯田106.28 km2,营造水保林 98.05 km2,经济林 85.25 km2,封禁治理 40.86 km2,总投工10 876万个,总投资1.58亿元,水土流失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主要经验做法是:
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改善当地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建立了水土保持领导机构和预防监督机构。市里成立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各乡镇也相继成立水土保持项目办公室,具体组织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将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各级干部政绩考核范围,实行各级领导包村、包片,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大力推行工程建设“六项制度”。在工程建设中,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科学管理运行机制,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积极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项目监理制、项目公示制、资金报账制、项目质量责任制6项制度,建立健全了“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单位保证、监理单位控制、政府部门监督”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根据青州市山区的实际,依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整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合理确定小流域治理模式,做到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措施全面配套,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兼顾。治理层次上:一是建设山上坑、穴、林、草开发治理防护带;二是山腰水平阶、林果开发治理防护带;三是山下水平梯田粮果开发治理防护带;四是沟谷坝地林粮开发治理防护带。治理上重点把握三点:一是体现规模治理,连片开发,一治一个流域,治一片,管一片,发挥效益一片;二是体现综合治理,一步到位,注重治理的层次和配套,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粮则粮,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三是水利工程配套,突出治水,按照 “一峪一囤、一园一池、一亩一窖”的水利建设模式,大搞以水池、水窖为主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并利用其自然落差,积极推广小管灌、渗灌、滴灌、微喷等节水新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四是加强管护,保护治理成果。
几年来,针对石灰岩地区治理难度大,投资多,见效慢的特点,采取国家投资、群众集资、招募社会资金和招商引资等形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创新小流域治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王坟镇把国家补助资金作为起动源泉,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广泛汇集当地财力、物力,积极组织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一届接着一届干,先急后缓,压茬治理,滚动开发,连续、连片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带来了较好的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石灰岩山区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摸索出了一套成功的治理经验。
一是科学编制项目规划,各项建设内容布局合理可行,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治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连片、规模治理,效益显著。
二是建立了新的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投资机制,突出项目建设的生态效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效益引导农民进行项目投资,利用扶持资金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改变了依靠当地政府无偿投入的习惯做法。
三是实行合理的管护机制。项目完成后,及时落实承包、租赁、拍卖等制度,加强管护,明确使用权,签订责任书,进一步提高工程效率。王坟镇通过大搞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建成了仰天山国家森林公园、神秘山寨、八喜谷生态观光景区,年平均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3 000万元,餐饮住宿收入2 100万元,成为当地群众致富的另一来源,为当地旅游向纵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府参与、企业投资、群众支持是青州市小流域生态建设的又一开发治理模式。庙子镇东峪生态农业开发、荒琥山小流域、盘龙山核桃基地都是典型的这种开发模式,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经济效益。
庙子镇东峪生态开发项目,是山东中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自2009年启动以来,已修建环山路40余公里,建蓄水池12座,打机井1眼,复垦土地30 hm2,植水保林 120 hm2,经济林 50 hm2,生态自然恢复60 hm2,建成鸡舍、奶牛场30余间,总投资1 860余万元,小流域治理已见雏形。
弥河镇盘龙山山核桃基地,是由青州市弥河镇闵家村闵庆信个人投资44万元建设的,该基地总面积60 hm2,始建于2003年,是山东省核桃试验示范研究基地,集山核桃生产、苗木培育与推广、产品回收于一体的综合性园艺生产基地。现已栽植优质山核桃17 000余株,已开始结果的有6 000余株,年产干果15万kg及出售苗木5万株,经济效益可达55万元。2010年,又成立了生产销售发展合作社,发展社员22名,带动了当地5 000户农民发展山核桃种植,群众积极性高涨,规模逐渐扩大。
青州德利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是该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项目,由香港亚太农林公司投资兴建,占地144hm2,主营国外园林植物引进培育、奇石开发、有机肥加工销售等。自2005年以来,德利公司先后投入资金1 600万元,以外引内联为基础,从美国、加拿大等国引种彩叶树种10余万株,采用组培、扦插、嫁接等扩繁手段,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到目前,已建成国外良种苗圃2处,年培育高档园林苗木50余万株,建蓄水池4个,容水量4 500m3,打机井5眼,发展节水灌溉50hm2。在品种上,向国际高端绿化苗木看齐,先后引进了北美红枫、海棠、加拿大棠棣、挪威槭、北美红栎、日本樱花系列树种,培植驯化品种130多个。在技术上,采用容器、介质栽培新技术,利用微喷、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舯腿蜂生物防治和黑光灯诱杀等先进管理技术。目前,德利公司已成为北美园林植物在中国北方最富集地区,主要用于国内外大中城市园林景区建设,极大地丰富城市园林林相、色相,推动了该地区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年,要以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颁布实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要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实施水保项目带动战略,把水保项目、资金和技术向新农村建设、生态水系建设倾斜;二是向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治理迈进,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三是加强水保科学技术研究,提高水保科技创新能力;四是加强监督执法,积极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向纵深发展,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努力开创青州市水土保持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