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新 杨林顺 赵旭临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代谢性疾病,且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中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对58例糖尿病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报道于后。
1.1 对象 为云南省大理州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糖尿病患者,其计60例,采用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进行调查,实际完成有效调查问卷58例。
1.2 方法 自编统一问卷调查表,首先采用预调查方法对调查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定意见和调查情况对调查表的内容和结构进行调整,最终确定调查表项目,主要调查患者的心理问题。
2.1 一般情况 本次研究对象实际完成有效调查问卷 58例,女性 32例(55.2%),男性 26例(44.8%);年龄 40~73岁,50岁以下 8例(13.8%),50~60岁40例(69%),60岁以上10例(17.2%);小学文化程度 6 例(10.3%),中学或中专32 例(55.2%),大学本科 20 例(34.5%);职业为工人14例(24.1%),干部 8 例(13.8%),个体4例(6.9%),退休32 例(55.2%)。
2.2 心理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负性心理问题,其中发生悲观心理45例(77.6%),放任心理 40 例(69%),否认心理32例(55.2%),失望心理 29 例(50%),厌世心理28 例(48.3%),过慎心理27 例(46.6%),恐惧心理24 例(41.4%),自责心理20 例(34.5%)。
3.1 悲观心理 一旦真正意识到患了糖尿病后,有的患者悲观失望,尤其是年轻患者,刹那间觉得求学、爱情、事业都灰飞烟灭;有的人自暴自弃、消极厌世,不积极配合治疗,放任病情的快速恶化、焦虑恐惧、惶惶不可终日,害怕糖尿病影响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婚姻、家庭。要知道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会使血糖升高,不利于降低血糖。角色的转变使许多患者不能适应心理及行为的改变。因此,护理人员要对患者和蔼可亲,消除心理戒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1],让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只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糖尿病是完全可防可治的;其次,应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节,学会做情绪的主人,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正确对待生活,从而缓解心理障碍。
3.2 放任心理 有的人则表现为听之任之,满不在乎,这部分人或者症状轻微,或者对糖尿病的危害一无所知,觉得早晚都要死,活一天就快乐一天,不能对不起自己的嘴巴。作为护理工作者,应该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知道糖尿病的治疗,第一条就是要饮食控制,许多初发的糖尿病患者靠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可2-3年无需药物治疗。
3.3 否认心理 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持否认或怀疑的态度,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怀疑医生诊断有误,拒绝改变饮食习惯,不接受治疗,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护理工作者此时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希望,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
3.4 失望心理 患者一旦被确诊,将终身依赖外源胰腺素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他们往往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及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作为护理工作者要用亲切、诚恳的语言取得其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用宣泄法使积聚在患者内心的忧伤、委屈及怒气发泄掉,以升华法转移其矛盾心理,并且反复讲述糖尿病的治疗前景,让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
3.5 厌世心理 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对治疗产生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迟早都是死,自暴自弃,不配合治疗。对医护人员不信任,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对这类患者首先用温和的语言、熟练的操作、丰富的护理基础知识取得其信赖,主动与患者谈心,合理提供治疗信息,对病情、检验结果主动向其做科学的、保护性的解释,帮助患者重新树立治疗信心。用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感染患者,促使患者克服厌世的心理,增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自杀念头存在期间,应严防患者的自杀行为。
3.6 恐惧心理 有资料显示,63%的糖尿病患者有主观焦虑,42%有焦虑的客观症状[2]。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终身性疾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之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知之甚少并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的将来和一生,惧怕死亡等,或对治疗过分关心,出现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护理工作者要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了解焦虑、恐惧产生的原因,利用语言技巧尽快安定患者的情绪,给患者以支持、鼓励,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指导其如何选择和控制食物,帮助患者制定生活作息表,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以转移其消极心境。
3.7 自责心理 患者患病不能照顾家庭,且长年治疗又造成家庭经济拮据而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护理工作者要让患者了解到糖尿病目前虽不能根治,但合理地控制饮食、适当地运动、科学地用药、良好的情绪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并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帮助患者解决实际困难,以减轻其心理负担,同时取得家属的配合,使患者调适自己的不良心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8 过慎心理 有的则表现为过分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过度限食,以致体质和免疫力逐渐下降,经常感冒,感染,使血糖更加难以控制,促进了并发症的发生。护理工作者要进行原始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饮食要多样化,以避免因过分控制饮食而引起营养不良。
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有密切关系,心理社会因素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两者关系密切,不良情绪会引起体内某些应激激素的大量分泌,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升高会引起糖尿病病情的反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康复。为此,以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综合防治为最具有根本性的干预措施,糖尿病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综合防治的目的是针对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心理紧张和长期治疗依从性差[3]。由于糖尿病病程漫长,目前的医疗水平还不能根治,患者在面对疾病的同时,而且还要面对来自家庭、社会、自身习惯、生活条件等诸多对控制血糖不利因素的影响,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心理因素,这要求护理工作者重视心理护理,应经常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谈,尽可能满足患者正常的心理需求,及时帮助他们化解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稳定其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利于控制糖尿病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
1 陈爱华.心理护理疗效评价影响因素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1,5(1):43 ~44.
2 杜玮,张琴,张子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患者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2,18(7):1 ~2.
3 唐炜立,周志广,雷丙军.糖尿病教育NIDDM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糖尿病杂志,1999,7(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