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先状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管理系,山东青岛 266071)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论
张先状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管理系,山东青岛 266071)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使毕业生不仅能及时就业,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其特点不在于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与就业岗位密切关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必须适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创新起点,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创新目标,以就业率评价指标体系为创新标准,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之路。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温家宝总理指出,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社会性、人民性,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其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从而能够就业,能够生存,能够为社会服务[1]。这就深刻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核心。为此,各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建构,都必须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指导下进行。尤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就业压力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要持续兴旺繁荣,以源源不断地为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后备力量,秉承“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力度,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十分迫切。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用人单位要求高职毕业生一方面具有法纪操行、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同时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或经历,能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到了生产、管理、服务一线能够用得上,留得住,而且干得好。“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高职院校在培养毕业生的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使毕业生不仅能及时就业,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性。其内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强调社会中就业岗位的实际需求,二是强调学生所接受的教育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质就是将就业岗位的需求与学生受教育的内容相结合,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获得在某一领域内从事几种工作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从而在选择职业时不致受到本人教育程度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有能力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域,同时还包括获得在职业生涯各个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2]。
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重大战略措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高职教育是国家工业现代化的支柱,同时又是促进受教育者就业、创业及职业生涯发展与个体自身完善发展的教育之一。高职教育的本质,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遵循职业属性的教育规律,融职业性的社会需求与教育性的个体需求于一体。其特点不在于以学科化系统知识的传授为主,而是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使培养的学生质量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与就业岗位密切关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3]。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造就和输送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的重大责任,它在人类社会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一线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有利于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观和质量观,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经济建设的市场,有利于推动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就业是民生之本,高职院校要在就业方面走在前头,必须以能力为核心,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育手段上,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实际技能,为顺利就业提供方便。只有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提高了,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要完成这样一个战略任务,高职院校必须适时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打造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使高职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由此,以就业为导向就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二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我国,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高等职业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据资料显示,我国 2010年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 000万,而需求总量却高达6 000万,两者相差2 000万。这说明,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极为不足。如果这一状况不能得到扭转,势必会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仍然需要大量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所以,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高职院校应满足社会各领域一线工作岗位的需要,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三是满足学生和家长迫切愿望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改革步伐加快,但相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教育的迫切需求,还远远不能适应。尤其面对当前仍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的经济形势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冲击,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普遍遇到就业难的问题,在校生也都担心工作难找,尤其是和拥有本科、硕士等高学历的学生竞争时。如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普通本科教育无异,那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中就会由于学历低又没有专业应用技能而处于劣势。同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甚至偏远山区,家庭经济状况处于中低水平甚至贫困。因此,这些学生与他们的家长会更加关心能否在毕业后尽快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由此,“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代表了学生和家长的迫切愿望。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和前景。只有改革和创新,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实现充分的就业,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职业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步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轨道。
1.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创新起点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起点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本质上讲,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负此重任的高职院校,必须以实践教学为主,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区分。这是因为二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前者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是培训型模式;后者培养的是学科型人才,以研究再研究为目的,是理论型模式。二者虽然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前者强调的是理论为实践服务,后者强调的是实践为理论服务。所以,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显性目标,就是要求让每一个通过接受以专业为载体的高职教育的人能够顺利进入某一职业领域,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工作的难度和深度、个体在工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与高职教育的培养规格相匹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4]。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就是要在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指导思想的同时,对人格培养规格进行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就业有本领、发展有基础,成为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只有使培养的人才规格满足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才能落到实处。
2.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创新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以社会市场为前提的教育。紧跟市场、贴近行业、依托企业,坚持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创新目标,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形成了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务市场。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创新目标,要求职业教育积极面向这三大市场,确立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的路子,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灵活设置专业门类。能否培养出适合社会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关键在于设置的专业是否适销对路,而构成专业的课程则又是主要的要素。因此,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任何新专业的设置和课程开发,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挑选。“课程开发必须围绕职业能力这个核心,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对课程进行优化衔接、定向选择、有机整合和合理排序,课程的整合要打破学科界限,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课时的原则进行。不必考虑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应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就业岗位群的适应性。”[5]要有灵敏的国家产业政策信息,依据及时准确的产业信息,经过严密的市场调查研究,创办适销对路的新专业。“突显市场性要求设置专业,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依据,突显就业性要求确定培养目标,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定位,突显开放性要求确定资源结合方式,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途径,突显务实性要求建设课程,是高职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内核,突显综合性要求评估专业,是专业设置创新的基本要求。”[6]要根据社会市场需求,优化课程结构,努力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推行“订单式培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形成以专业、行业为纽带,以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型集团化办学的新途径,使学生毕业即就业。
3.坚持以就业率评价指标体系为创新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学管理的最重要的杠杆,其导向作用不可替代,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评价高等职业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关键是要以科学的人才观为指导,建立以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高职教育的多种因素,从学校发展的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评估就业的质量和学校的办学水平。这样的评价指标体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产业属性和人才培养模式,对教育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导向性作用,引领高职教育改革和持续发展的方向,是高职教育的指挥棒。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是否有成效,就要以此指标体系为检验标准,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引向实践技能培养上来,为社会需求造就和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当然,政府也应在这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要“有所为”,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规范和创新机制,千方百计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4.坚持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创新之路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性质、特点所决定的,合乎职业教育办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已被近年来的实践所证明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和教育模式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必由之路[7]。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使专业及课程内容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紧密结合,需要什么就设置什么、教什么,由需而设,按需而教;二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方式上,教学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相结合,让“做”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通过行动完成学习,让死的知识、技能变成活的工作本领;三是要安排充分的岗位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能够得到充分的练习、运用,最终达到职业岗位的要求。国外的一些成熟的办学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德国“项目教学法”。为此,要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强化能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原教育部长周济说过:“当前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专业结构不适应需要和实践能力较弱的情况必须迅速改变,提升学历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8]
[1]温家宝.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EB/OL].ht2 tp://www.sina.com.cn,2005-11-13.
[2]刘绍斌.对“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再认识[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 [2006]16号 )[Z].2006.
[4]扬炳祥.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改革构想[J].中国培训,2007,(1).
[5]李跃兵.以就业为导向,开发高职课程新体系 [J].职业教育研究,2006,(3).
[6]龙伟.试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专业建设 [J].教育与职业,2005,(12).
[7]曾令奇,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06,(9).
[8]周济.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G]∥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ke Employment asOrientation”Innovative Talent Tra in ingM ode of Shallow Theory
ZHANG Xian2zhuang
(ManagementDepar tment,Qingdao Ocean ShippingMariners College,Qingdao 266071,China)
“Take employment asorientation”,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means adhering to taking“satisfy the needsof society”as the starting point,and set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ccording to the post needs so that graduates can not only get employed in time,but also have certain social adaptability.Its characteristics do not lie in imparting knowledge of disciplinization system,but tak2 ing employment as orientation,with comprehensive vocational ability training as the standard,relating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π quality to market demand and jobs closely 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 talent.Cultivating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mustmake refo 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mode timely,taking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2 ing target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innovation,with socialmarket demand as innovation goals,with employmen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s innovation standard,with the combination ofwork and learning,the school2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innovation roa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ake employment as orientation;talents trainingmode;innovation
G710
A
1001-7836(2011)02-0035-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15
2010-07-02
张先状 (1959-),男,山东荣成人,副教授,从事思想政治理论和教育理论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