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对“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
周亚敏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长春 130024)
苏霍姆林斯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出发,创造性地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融合在一起,提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并将其作为学校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他全部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在简要论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今我国实施的教育关于如何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进行了几点思考,以期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考
进入 21世纪,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当代科技的综合化、经济的全球化和发展的整体化,时代要求学校教育所输送的人才要具备合作与竞争精神,要有优秀的综合素质,即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正在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基础教育,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教育改革和发展虽然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但中心只是一个,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更多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20世纪 50年代末,伟大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这正是素质教育的最精辟之论。
在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新旧体制交替,中西文化冲撞,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诸如此类的种种原因,使我们的教育显得“捉襟见肘”。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让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笔者认为非常适合于当今时代的需要,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至少,在当今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之际,我们可以借鉴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新课程体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其宗旨,学校教育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创造性地借鉴经验,就是在发展自己的教育思想,也在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所以借助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研究当今学校的素质教育,具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
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就目前情况而言仍然不尽人意。有些老师形容当今教育是“素质教育叫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而素质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发展。可究竟怎样操作?所以实践和借鉴研究“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对深化素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学生个性发展不和谐的情况越来越突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可我们打开电视、拿起报纸,欺负弱小,恐吓他人,殴打老师,杀害父母,违法犯罪,自杀轻生,诸如此类,这些“新闻”也屡“闻”不“新”了。对此,加强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培养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关键在于一批能胜任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师。就目前师资队伍的素质状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念滞后,许多教育仅仅在传授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品格的培养,教学活动缺乏活力,教学年段和方法陈旧、落后。所以,本研究也具有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是前苏联最有名望的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卫国战争爆发后,他应征入伍,在前线作战负伤后重返教育战线。1947年起至去世,苏霍姆林斯基一直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
“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是 20世纪中期在苏联出现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潮,以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主要代表人物。它强调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主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各方面的协调发展”[1]846。这种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且把全面发展教育的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教育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社会主义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所谓“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按照他的意见,即“意味着劳动与人在各类活动中的丰富精神的统一,意味着人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的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2]8。他指出:“在这个和谐中,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规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我们只能说,全面发展的某些方面对于人的整个精神世界的影响可能比其他的方面大一些。”[3]32同时,“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也不是意味着一个人可以不停地从一种职业转到另一种职业,而是指每一个人在精通自己所从事的专业的同时,还有兴趣和能力进入任何其他的知识领域。他说:“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3]9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校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没有第一、第二之分。他认为,在教育作用的完整的体系里,“哪怕只是忽略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破坏这个有机的统一”[1]849。他强调道德面貌在每个人身上起着主导的作用。他认为:“社会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论他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1]851因此,学校中的任何工作都应当包含道德教育的意义,发挥德育的作用。他也强调智育的重要性,认为无知的人对于社会来说是危险的,“学校应当不让任何一个没有在智力方面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3]35。他还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和美育,强调课外与校外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如果不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要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是办不到的,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也是不可能的。合理的学习制度,课内外教学的有机结合,就使德、智、体、美和劳动教育融为一体,发展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他们升学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他强调说,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让走向生活的每一个青年男女的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2]20。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共同要求。而各种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则因人而异。因此,他要求教师必须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去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竭力设法把教学和教育工作安排得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显示出他的天赋,找到他喜爱的活动,并在这方面成为能手。
总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既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又是它的归宿点。这一培养目标是以“全面发展”为主体,把“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与“全面发展”三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统一整体。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对全面发展教育所包含的内容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基本上包括德、智、体三部分内容,也有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德智体美劳五育等。如中国古代西周时期提出的“六艺 ”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也包含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内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自由教育,主张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成自由人,要求身体、智力和美感各方面平衡、和谐发展。我国也在 1986年 7月 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 3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由此可见全面发展教育早已提出,而当今我们提倡的所谓“全面发展”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的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从实际看来,通常是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这里我们所说的“个性”也绝不是“怪异”的代名词,应该是受教育者的充分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和偏才才是发展真正的全面和谐发展,关注的应该是学生在所有不同方面的一种有差异的和谐,其实质就是个性的发展。而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实质,归根结底就是个性的一种最优化发展。当前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追求的也正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完美结合。这与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思想是完全吻合的。
而在我国,应试教育更多的是按统一的模式、统一的规格去培养“千人一面”的学生,牺牲了众多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才能和创造力。而且许多学生除了学习,其他的活动参与得很少,除了“成绩好”,其他突出的特点却很少,越来越没有个性了。所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其个性飞扬。
笔者认为,要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首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有 300名学生就会有 300种不同的兴趣和爱好。”的确如此,在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由于受遗传、环境、种族文化差别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存在着智商的差异、智能结构的差异、个体间的差异等。就人的天赋问题在心理学界已有共识,智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孩子的智商一般在 100左右,但有些孩子的智商可以达到 130或者 140。我们应该承认有特别聪明的孩子。另外,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也证明了智能结构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言语、逻辑、运动等八种智能,但每个人各种智能的高低程度不同。如有的人言语智能较弱,运动智能却很强;有的人逻辑能力较差,但却很有音乐天赋……可见,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弱项,都可能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我们要承认差异、允许差异、培养差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选择。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在每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源泉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和发展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的年龄可能达到的最卓越成绩。”[2]20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理解,每个人总会有长处和短处,多发现人的闪光点,让其闪亮发光,而不应该总是盯着学生的短处百般挑剔,以至于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要善于发现优势,因材施教,让学生最优化发展,是实施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关键。如果孩子的优势得不到发挥,是教育的失误;不能发现孩子的优势,则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学校应该努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特长,彰显个性,在某方面或领域取得优异成绩。
其次,在教学中多元化的评价,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告诫我们“学习、上课、完成作业、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所以说,我们应当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却极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比如,在批改作业和试卷时,看到做得好的就非常高兴,看到做得不好的就很生气,总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得很优秀。实际上把所有的学生按一个模子去雕琢,是不切合实际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横向比较的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从社会到家庭到学校莫不如此。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你看看,人家 ×××,考上了名牌大学。”“×××在学校总考前三名。再看看你,真是不争气!”还有的家长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又学钢琴、又学舞蹈,就为孩子报各种辅导班,完全不考虑孩子的差异。老师们教育学生时,也经常说:“你怎么不好好学习,你看看人家 ×××学习多好,比你强多了。”……这种否认差异,盲目攀比的做法,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但差异越来越大,而且还给孩子的心理和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伤害。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时,应特别注意不要横向比较。可以说,教学中的多元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让每个孩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从而能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各科知识的学习中去。
再次,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还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开放、和谐的发展环境。只有有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学生才能找到自信。如学校可以开辟专栏,如“学生风采”、“校园快讯”、“手抄报展板”等,以充分发挥每一堵墙壁、每一块黑板的育人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使课外活动课程化,成立口语表达、书法、国画、舞蹈、武术等兴趣小组。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参与到活动中,不仅使特长得到了发展,更使个性得到了张扬。在班级中,可以开展“班队主题”、“课前三分钟”等活动,开设“学生园地”、“学生自我展示台”等专栏,为学生崭露头角、发展特长搭建舞台,让学生充分体验,尽情展示。
最后,要真正做到“全面和谐发展”,还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品德培养,使个性更加完美。俗话说,要成才,先成人。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道德是照亮全面发展的一切方面的共源。”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不管他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首先是一个有良好道德品质的人。德育的缺失极易造成人格的扭曲。这类事件已出现很多,也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当今的学校教育应充分利用特殊节日、重大事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让每个孩子真正懂得什么是诚信、尊重,什么是同情、关爱,什么是互助、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我们的教育不是要抹杀学生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个毫无个性的教育产品,相反的,我们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尊重个性,打造个性,发展个性,使学生最优化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贯彻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的事,教师、教育管理工作者也都应具有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素质,并以此为目标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观念、认识、行为真正提高和到位之日,才是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目标切实落到实处之时。
[1]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 [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 [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 [M].王家驹,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G41
A
1001-7836(2011)02-0020-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1.02.009
2010-08-30
周亚敏 (1987-),女,新疆伊宁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学前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朱 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