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2011-08-15 00:44:24余良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埃里克森教育工作者人格

余良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自我同一性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余良

(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安徽马鞍山 243000)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理论为解决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同一性问题是研究大学生青春期人格发展的核心,反应了大学生人格发展所遇到的矛盾和冲突的内在根源,对于研究和分析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自我同一性;埃里克森;大学生;思政教育

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新生,思想上往往容易陷入迷茫、困惑之中,表现为不能客观现实地评价自己;个人期望与他人期望存在较大差距;具有强烈的独立欲望,但事实上还不得不依赖父母和老师的客观事实;自我封闭,不太愿意与陌生人沟通交流。这对致力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理想的教育工作者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能够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人格发展的特点。本文就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人格理论的涵义及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启示做初步的探讨。

一、自我同一性理论

1.自我同一性理论的缘起

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也可以称为自我统合,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on E.H.)在1968年出版的《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一书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人格发展的关键,反应了青春期人格发展所遭遇的矛盾与冲突的内在原因。

同一性(identity)这一概念是埃氏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含义非常广泛。埃里克森所提出的同一性概念,来自于弗洛伊德在论述犹太人的民族连带感和自我意识时所使用的内在同一性理论。但他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泛性生物学观点,认为其理论没有考虑到社会文化因素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把弗氏的生物本能的动力学和社会文化因素综合在一起,强调人格发展中社会因素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形成将贯穿人的一生,而不仅仅取决于婴幼儿时期。同样,人格的发展也需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和过程。由于其理论中某些问题的产生与一些社会环境有关,故其理论也称为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

2.自我同一性的理论架构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学发展理论把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划分为八个必经阶段,每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不同个体因其个别情况可能会在时间序列上略有差异。个体的人格形成往往充满着矛盾和冲突,而每一阶段都有其特殊的矛盾和问题。当这个特殊问题被个体解决之后,人格就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每个阶段都可能形成个人的心理危机。所以在人生的全过程中,每个阶段也都可以视为一个关键(危机)。

这八个必经阶段分列如右。(1)婴儿期(0~1岁):信任和怀疑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5~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繁殖对停滞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完善与绝望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过程中,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其关键问题,主要是能够找到自我的准确定位,获得同一感,从而克服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青年人最主要的任务是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社会角色,它是达到自我同一性的关键因素。当人的发展进入到青春期后,如果能认同自己和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的认同感;也能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同一性(或称为心理社会同一感)。反之,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地完成自我同一性,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阻碍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人的一生。因此,青春期所面临的同一性危机,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

二、大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分析

1.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矛盾与冲突

刚入大学的一些新生或者自评过高,自以为是,或妄自菲薄,自叹自怨。作为高校思政老师的笔者经常和学生交流,较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些学生总以为自己涉猎广泛,能够做到明辨是非,结果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还有些学生却走到另一个极端,回避现实,甚至自我否定。这些同学由于不能够正确地自我评估,在现实生活中必然会跌跟头,撞南墙,但是往往会怨天尤人,不懂得开展自我批评,其实问题更多是出在自身之上。这使得学生开始面临着如何去接受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肯定自我的问题。

霍尔曾将青少年比喻成不可避免的“疾风怒涛”的时期,而埃里克森则指出,在任何时期,青少年首先意味着各民族喧闹的和更为引人注目的部分。埃里克森的理论为我们研究在校大学生,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新生的思想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户。埃里克森认为,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中,将自己分离为主观的体验者(I)与客观的被观察者(Me),主观自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自我是客观而真实地自我存在,这两者往往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形,这种不一致可能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度自卑,这其实也就是自我同一性问题。刚进大学的新生自我意识(往往是指个人素质)的概念还不是很突出,对自我的认识大都停留在主观臆想的状态。但在大学生活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了客观的真实自己。于是出现了不满自我、不接纳自我等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甚至出现了不能确定自我的怪现象,这就是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问题。

2.个人期望的自我与他人期望的自我的矛盾与冲突

在大学生中,个人的期望往往与社会、家庭与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而会发生冲突。有的学生希望自己学习生活轻松愉快,但老师、家长却时时在督促自己抓紧学业;有的学生希望找到一个工作轻松、环境优越、报酬丰厚的职业,但是社会却需要大学生从事那些工作紧张、环境艰苦、勇于奉献的工作,等等。社会最需要的或最提倡的往往与个人最希望的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大学生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个人期望的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未来能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期待,是个人对自我的定位,也即自我评价;他人期望的自我是指社会、学校、家庭与他人对个体能够发展到何种情形的期待值,是来自外界对自我的定位,也即别人对自我的评价。刚入学的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往往有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小学和中学阶段为他们规划好一切的做法已经不再能为他们所接受了。他们往往会为自己重新定位,自我确定,有些同学自我期望值过高,客观上难以实现;有些同学妄自菲薄,自叹才不如人,定位过低,这会影响到个体潜能的发挥;还有些同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无所事事,受到“船到桥头自然直”错误观念的影响,对自我期望和自我定位比较模糊。笔者以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在校生不能做到客观、准确地个人定位,不能做到精准定位,就不能有合理的个人期望;其次,大学生也不太了解他们当前所处的社会环境;最后,大学生的心态问题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3.独立的需求与自我依附的需求的矛盾与冲突

大学生在校兼职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尤其是做家教。笔者曾经在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同学在大学期间都曾经做过家教。有些同学在学校食堂里做打扫卫生的兼职,甚至有些同学在校外的公司里做一些兼职的工作。这些学生想通过兼职减轻家人负担,更想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自我独立生存。但同时能力有限,并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不仅是经济不能独立,甚至在思想上也不能独立,遇到困难挫折还要求助于父母老师,所以,大学生一方面有着独立的需求,但同时又有自我依附的需求,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冲突。

独立的需求是指自己不依赖别人能够解决自我生活的需要,这是一个人长大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完成的阶段;自我依附的需求是指自我还不能独立生活,还需要依赖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供养和呵护的需求,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要经历的阶段,同时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超越的阶段。当一个人进入大学之后,一方面,从观念上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自己能够独立了,尤其是经济上的独立,希望自己能摆脱父母、家庭的约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人;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社会阅历浅,生活能力有限,经济上仍要依赖家庭,学习上更是离不开学校、老师及家人的指导、督促,因而每当面临困境挫折时,自然会去寻求某种依靠的对象。这种想独立又无法独立,想摆脱依赖又摆脱不掉,总希望有个依靠的心理冲突,经常会使一些学生感到苦恼、彷徨、不知所措。

4.开放的需求与自我保护封闭的需求的矛盾与冲突

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老师,曾就开放与自我保护封闭的问题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对象都是大一新生。设置的调查问题:一、当交往对象是你非常熟悉的人时,你会主动和对方沟通交流吗?二、当交往的对象是陌生人的时候,你会主动地和他人沟通交流吗?关于第一种情形,90%以上的同学都表示会主动和对方交流;第二情形,12%的同学表示可能会和对方交流。而且,根据笔者平时和大学生的沟通中了解到,很多同学在熟悉的朋友中总是能够侃侃而谈,无拘无束,沟通非常通畅,此种情形下,他们常常表现得比较开放;但是在与不熟悉的人,如异性、长辈、领导等交往时,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和对方沟通,往往表现得局促不安、手足无措,他们宁愿选择逃避现实,回避现实,采取自我封闭的方式对待这些他们不擅处理的尴尬场面。

大学生在进入青春期后,自我的开放意识逐步明显,希望自己能够全面地展示自我,而不仅仅是把自己交往的范围局限在父母、家庭、学校这样的小范围之中,不愿再依赖于父母家人的呵护,而将情感的需求转向同龄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抚慰。在大学生中尤其表现为迫切需要友谊与理解,寻找归属,希望被他人及群体接纳和关爱,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对自我评价极为敏感,这在不少学生身上表现为过度的心理防御机制。为了避免自己被伤害,不愿主动对他人敞开心扉,而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深深地隐藏起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带有较强的戒备心理,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人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既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支持,又对他人自我封闭的心理倾向,会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为此而长期处于孤独感的煎熬之中。

三、自我同一性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为了解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使大学生心理能够健康发展,笔者针对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结合自我同一性理论,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

1.教育工作者要突出个性化教育,促成大学生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统一发展。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关键。良好的个性发展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在埃里克森的理论中,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个性的形成和发展阶段。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尤其要关注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塑造大学生的健全的个性,努力使大学生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相统一,实现规范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有机结合。

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比较关注大学生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教育。当然,这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过度强调共同的价值观念的教育,就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目前思政教育界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事实上,在今天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复杂的生活环境,多规格的人才标准要求学生的个性丰富多彩。如果只是强调规范性教育不但会束缚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还会扼杀他们的创造性,而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鉴于此,在对大学生进行规范性教育的同时,尤其重视个性化的教育,以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和理想人格的形成。

2.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加强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自我教育,以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定位。

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关键在于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在动机,同时把教育的内涵转化为自我的内在品质,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那么,关键的问题是如何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意识问题。需求意识是主体感受到生理或心理方面的缺失而在头脑中形成的反映,它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主动地、有目的、有计划地从事某件事,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积极表现。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的需求意识,使学生感到缺失这方面的内容,从而产生强烈的渴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产生了这种需求意识之后,大学生就会主动地接受自我教育,客观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解剖自我,那么就能够做到较为适当地自我定位了。

3.教育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格独立,要促成大学生独立需求和自我依附需求的高度统一。

笔者作为思政老师遇到许多同学存在类似的问题,有些大学生片面地认为,我只要解决了经济的来源问题就证明自己长大了,独立了。很多同学会选择参加社会实践,因为不仅可以获得一定的报酬,更能够使学生获得社会实践的经验,有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可能会存在着几个问题,首先,大学生要处理好学习和兼职的关系,不能够影响学习,对大学生来说,毕竟学习是最重要的;其次,就目前大学生的能力来说,绝大多数同学还不能做到经济上的独立;最后,即使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做到经济独立,也不代表自己真正独立了,因为人的独立不仅仅指经济上的独立,还包括精神上的独立,而且更重要的是精神人格上的独立。两者皆有之,才是真正独立之所归。

因此,教育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独立观念,独立不惟经济之独立,还有精神人格之独立,而且更为重要的恰恰是后者。让大学生了解到,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事情是完成学业,而这些将会为今后迈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搞好学习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4.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新生树立一种开放意识,使他们积极融入社会。

埃里克森认为社会因素对自我个性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人格是人心理行为的基础,健康的人格是个人成功、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的必要条件。一方面,社会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呈现一种理想体系。信奉这些意识形态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混乱的价值观,它表明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要求。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把自己的取舍置于意识形态的选择基础之上。选择不同结果的大学生就形成了不同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能够把自我发展融入到社会中的大学生就能确立稳定的自我同一性;反之,不能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顺利整合的大学生就会处于统一性混乱的状态中。学校作为影响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其教育要体现社会发展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克服统一性混乱,建立同一性,努力促使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要做到这些,一方面,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尝试把代表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大学生,帮助他们掌握适应社会的技能;另一方面,还要根据每一个同学的不同个性,关注大学生自我发展,重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引导其养成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心理。积极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完善的自我认同感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并影响着个体的判断能力及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没有内在的自我认同感的形成,大学生就不可能全面、准确、清醒地认识自我,自我实现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的培养,使得大学生的过去自我、现在自我和将来自我统一起来,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1]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张日昇,陈香.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河北大学学报,2001,(1):11-16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f-identity theory to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YU Liang

Erikson's self-identity theory provides a good theory reference for the solution to our college 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Identity issues is the core of the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dolescence personality development,which is the rea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ncountered by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of intrinsic root.There is an important meaning o study an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personality development,and the theory is a good uid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self-identity;Erikson;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641

A

1009-9530(2011)02-0086-04

2010-12-23

余良(1973-),男,安徽和县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埃里克森教育工作者人格
骤停的不是梦想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8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欧洲杯赛场上的生死时速
埃里克森:欧锦赛十三分钟生死救援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华人时刊(2019年23期)2019-05-21 03:31:38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探析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