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安徽淮南 232007)
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制约因素研究
——基于安徽省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情况的调查
李雪梅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安徽淮南 232007)
在调研的基础上,从学校管理层面、社团的运作方式、社团自身建设和社团成员个人素质方面分别分析制约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因素。
安徽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道德素质提升、业务素质拓展、身心素质增进、校园文化开拓的重要舞台和有效载体。加强社团管理,引导大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通过社团提升大学生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新的着力点。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变性的特点,仅靠学校正式的教育教学组织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成才需求。学生社团利用其自身的独特优势,通过大量的、多层次的、多方面的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使学生广泛参加社团活动,在活动中发现自我,展示自我,发挥能力,增长才干,实现自我价值。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有利于促进学校的学风、校风建设,促进大学生成人、成才和成功,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笔者之前在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却表明,现实生活中社会、学校管理层面、学生社团自身建设层面和学生个体层面等都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限制了大学生社团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本文拟从以下方面分析安徽省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资金匮乏是制约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瓶颈。调查显示,目前安徽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活动经费一般由学生自己筹集,每学期一般不超过1000元,筹资能力的薄弱和活动资金的缺乏,使得社团不得不走向市场,通过拉赞助举办活动逐渐形成潮流,学生社团要继续发展就不可避免地进行“商业化”和“社会化”运作。“大学生社团作为新兴的广告资源、不可估量的动态媒体,已越来越受到精明商家的青睐。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学生社团积极谋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逐渐由单靠学校划拨资金发展为多渠道特别是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筹集资金,这使得学生社团的运作呈现社会化与商业化的特点。”[1]这种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成为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双刃剑。社团走出大学校园,直接与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进行洽谈与合作,在社会上吸收了资金和先进理念,为社团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这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帮助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同时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之广泛地接触社会,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的社团活动已经演变为纯粹的商业活动。一些社团为了解决活动经费而向社会拉赞助,社团成员就要帮助赞助商在校园内搞广告宣传、商品推销,校园的商业气息日浓。而且赞助费的获得、保管和使用缺乏监管也成为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更有甚者,在少数高校,拉赞助拿提成已经成为被各方默认的潜规则,少数学生社团不再关注活动本身对学生的实际意义,而是关注怎样满足商家的商业需求,以期获得更多的赞助,导致拉赞助本身成为社团成员之间攀比,甚至是能力的标志。同时,商家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年轻学生带来浮躁的情绪和心态,使他们过度关注功利需求而不能沉下心来安静地读书学习,校园这一纯净的学习场所也已大打折扣。因此,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的商业化运作方式如不能得到很好的引导,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大学生社团的性质和活动方向。这对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每一个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高职院校一般都比较重视对社团的管理,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管理模式,在引导和利用学生社团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对学生社团本身的发展特点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发挥等问题研究尚显不足。如对社团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的研究,社团活动的创新机制的研究,如何将学生社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的研究等,尚属空白。加强对社团活动的监督工作,注重社团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宏观调控社团活动的开展,并进行有效引导和深入研究,方可使其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个性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产生持续性影响。
调查表明,部分高校对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尚存在片面的认识,认为学生社团组织本身不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因而对社团活动的指导仅侧重于业务方面,而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中很多高校的社团指导教师仅由专业课教师或学生管理干部构成,而将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教师拒绝在社团之外。有的则认为学生社团组织多是学生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所以对其持放任的态度,忽视了对其素质教育资源的挖掘。“他们始终认为,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愿组成、自我管理、自筹经费、自愿解散的组织,在不涉及重大问题时,学校不应该过多的干涉,听任其自生自灭。”[2]这就忽视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能洞悉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这种忽视,导致学校管理层缺乏对社团发展规律的研究和认识,因此,难以形成对社团建设有效的指导。
学生社团组织的特点就在于其产生的自发性,组织的松散性和活动的广泛性,放得太松和管得太死都容易导致社团走上极端发展方向。一旦将社团完全纳入行政化管理体系,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行政化管理体制的弊端,影响其正常发展。这种官僚化的倾向容易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个体的需求相悖,甚至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削弱大学生对社团组织的认同感,降低社团组织的凝聚力,直接打击学生参与社团的热情。比如当前很多高校将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管理同质化的倾向,就直接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的激情。
高校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领悟自己、完善品格,使自己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而据调查显示,安徽高职院校中社团内部管理薄弱、组织松散、凝聚力不强已经成为制约社团发展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了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和大学生素质的提升。
调查显示,有的社团是根据发起人的个人特长和爱好组建起来的,偏离了高职学生的实际,有时会出现人走社散的现象,原因在于社团缺乏长远规划,忽视了后备力量的培养,导致社团成员频繁更换,存在和活动期非常短暂,不能形成规模和产生长远的影响(在调查中有一所高职院校的哲学社,仅存在了一个学期);有的社团没有自己的活动计划,内容和形式仅限于跟着学校的活动走,如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月、各种宣传活动等。久而久之,社团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魅力,对成员就失去了吸引力。也有一些社团,由于成立前缺乏周密的计划和准备,组织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出现重复和盲目性,每学年的活动都是固定和重复的,没有任何创新。
社团文化包括社团活动、社团形象、社团核心价值观、社团精神和社团品牌等主要方面,是构成高校校园主流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增强社团内部的凝聚力、吸引力,促进社团成员之间互助共进,保证社团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吸引学生把实现奋斗目标作为自己的自觉行为。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不重视凝炼社团文化,在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创新性上较少努力,反而一味追求活动的外在形式,表面看来轰轰烈烈,实际内容空空洞洞,而且由于社团成员“进出自由,更换频繁”,导致社团资料的保存、文化的传承出现真空。一个社团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指导思想、运作哲学和宗旨,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从而在成员中形成共同的目标感、方向感和使命感,使社团全体成员紧密团结,为实现社团的既定目标共同努力奋斗,并在共同目标鼓舞下,集思广益,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独特的、具有影响力的社团文化,并使社团成员在集体的发展中完成对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而这一点恰恰是当前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中严重缺失的。
调查显示,社团的管理状况混乱主要表现在:社团主管部门没有比较完善的对社团成立审批、定期审核、活动申报等基本制度,社团没有规范的章程或制定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不严谨,社团内部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社团经费管理无监督,社团干部选拔不规范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成立不久的社团往往集中存在此类问题。除了社团负责人经验不足外,主要的原因是没有把好社团成立的审批关,以至于社团成立初期就显现出定位、体制、指导、经费等基本条件的缺失[3]。此外,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工作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及时的纠正整改。
学生社团成立时就必须明确社团活动的宗旨,制定社团的章程和管理制度,保证社团活动的规范性,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在社团活动期间严格遵守社团管理的规章制度,规范社团成员的行为,增强社员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促进社团的发展,也利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使得部分社团活动出现了忽视或淡化精神支柱的倾向,其主要表现就是重视活动的形式,忽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致使趣味性、娱乐性和功利性代替了活动的目的性。更有甚者,个别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动机目标严重偏离了社会主导方向,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和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极不适应的。而这一问题尚未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社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团的形象和活动效果。调查显示,当前安徽省部分高职院校社团中存在阶层分化现象,社团骨干的官僚作风倾向呈上升趋势,而社团普通成员的功利主义思想也日益浓重。
学生社团的目的是为广大在校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丰富课余生活,学生社团的性质是服务性的,但一些社团中也出现了上下级对立的现象。许多社团的骨干成员自诩为学生干部,认为自己比普通学生高出一头,在各种评优评奖中也具有更大的优势。一旦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这将会对高校社团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扭曲。因此,“学生社团的发展明显依赖于少数领导人的素质,如果主要领导人作风正派,能力较强,社团的发展就较为良好,否则,不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就是整个社团僵旗息鼓,甚至不复存在”。[4]社团骨干的素质问题是影响社团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很多社团在换届选举后发展形势急转直下,就是基于此。
高职院校存在一个较普遍的现象,很多社团成员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往往不能较好地协调社团工作与专业学习的关系,把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投入到社团工作中,结果造成补考过多而留级,甚至被迫退学,给自己和社团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少学生缺乏对社会和他人的关心,对个人前途的功利性考虑太多,缺乏社会责任感。有些学生一味追求个性的张扬,缺乏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还有同学加入社团的目的不明确,或简单盲从,或空虚无聊。没有明确的目的难以产生长久的工作动力,要么在短期内退出社团,要么长期不参加社团活动,成为可有可无的多余人员。还有部分同学加入社团的动机不端正,他们把加入社团的多少作为衡量个人能力的标准和与人攀比的条件,以此赢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赞赏,甚至以综合素质测评加分作为加入社团的主要原因。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制约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应努力克服和解决目前学生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高校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林伯海,刘国平.我国高校社团管理官僚制化倾向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2)
[2]席巧娟.院校管理:研究与探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84
[3]廖良辉.中美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比较[J].青年研究,2005,(4):45-49
[4]于海夫.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实践[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290
G641
A
1009-9530(2011)02-0083-03
2010-12-2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0sk629)
李雪梅(1974-),女,安徽萧县人,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社科基础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