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林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
——以安徽省为例
姜林丽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淮南232001)
深入探讨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条件和主要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明确省情教育的内容是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提,挖掘教材中的省情教育因素是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运用有效方法和载体是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保证。
省情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探析
省情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政策观教育地方化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省情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要途径,又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体现。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效贯彻和融入省情教育,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其报效乡梓的情怀,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1]。因此,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深入探讨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现条件和主要途径,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确把握省情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省情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性的必要前提。通常的省情教育内容,从时空上说,应当包括该省的历史和现实;从内容上说,应当涵盖该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自然资源等基本情况。完整的省情信息不仅把省情教育内容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之中,更应该灵活多变地把这些信息融入到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章节之中。省情教育的内容应该结合思想政治课本,通过典型事例形成一个全面系统、脉络清晰、特色突出的全省内容信息。教育的最终其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这条主线上来,立足本省实际,齐心协力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课中融入省情教育要涵盖以下内容:
(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历史文化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伸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2]。众所周知,事物的过去和现在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同样,一个省的省情是省情各组成要素历史运动的延续和结果。深刻地认识历史和文化传统,是正确认识省情的先决条件,是省情教育的基础性内容。因为对本省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认同总会把一个人的心与本省的前途和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激发起为本省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的决心。对学生进行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教育,就应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本省的自然环境、历史的变迁、开发和发展过程,以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人口、文化等发展的状况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对省情的认识,也是爱国爱乡教育的生动材料[3]。
(二)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省情内容是宣传本省的优势资源的重要途径。省情教育的主体内容是发展现状的介绍。这应该包括本省省情的综合性特点,比如整体实力、优势和不足等等;各地级市、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市的基本状况;本省与外省的比较,即将本省省情与外省进行横向比较,并说明本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所居的位次;最后,应有对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测。根据历史与现状,对省情未来的发展作出科学预测,并将结果展示给公众,对未来发展前景进行宣传,从而增强全省人民的自信心、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本省的发展方针政策
在认识省情的基础上,要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我省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以我省实际情况为基本依据的。在省情教育中,注重使学生了解省情与省策的关系,正确理解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明白建设现代化的安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由我省省情的特点决定的。比如,构建“和谐安徽”、“生态安徽”、“富民强省”、创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 ”、省会城市经济圈、“泛长三角合作”、“皖江城市带”、主体功能区三大战略格局(即突出“一带一圈一群”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突出“五区十五基地”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突出“三屏三网”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4],等等。
就高职院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程。从我们调查的实际情况看,“形势与政策”都能较好地与省情教育衔接,但是限于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省情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因此,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融入省情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具有丰富的省情教育因素。本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具体行动。本知识点在教材多个章节都有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关注民生、重视民生的意义,更要通过鲜活的实例让学生真切体验到民生建设的成果。在这里,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徽省自2007年开始实施的民生工程。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短短的几年,我们探索出了一条以项目化手段发展社会事业、用工程化措施解决民生问题的新路,取得了一系列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成果,比如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工技能培训工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建设等等。
统筹区域发展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也是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以安徽省统筹区域发展的历程作为佐证材料。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先后经历了“三区一中心”(皖南旅游区、两淮经济区、沿江经济带和合肥科教中心)——“一线两点”(一线指皖江经济带;两点指合肥、黄山为中心的区域发展战略)——“三大城市群”(沿江城市群、沿淮城市群、合肥经济圈)——“三区一圈”(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合肥经济圈)的演变过程。通过深度分析各个区域发展战略,一方面使学生理解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教育学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分析优势与劣势、问题与希望,从而产生荣誉感、自信心、紧迫感和责任感。
如何让学生充分理解“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义,这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如果我们对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安徽省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我们就会发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安徽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迅速发展起来,对安徽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趋增长,是GDP的主要创造者、县域经济的领跑者、自主创新的主力军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能将这方面的材料融入到知识的讲解中,既可以消除学生对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存在的认识误区,又可以引导大学生更深刻、更具体地领会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和它的重大意义。
徽商文化是安徽灿烂的文化,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徽商曾是明清之际全国最大的商邦之一,有所谓“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之所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久盛不衰,其经营之道在于八个字:“恪守诚信,甘当廉贾”。徽商所倡导和践行的诚信,正是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在教材中可以挖掘省情教育因素的地方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省情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把省情教育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同时,还要在具体的方法和载体上进行创新,让省情教育在增强大学生作为安徽人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
1.灌输与相互交流相结合的方法。灌输法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方法,它的本质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系统教育和宣传,其最大的优点是教师能够借助于语言,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学到较多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注重主体的努力,忽视客体的能力,重视理论观点的灌输,忽视客体思想政治需求意识的培养和开启,结果出现“你讲你的,我想我的”的被动局面。相互交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地位平等,工作过程中信息是双向流动的,工作主体重视工作客体的信息反馈效果。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双方平等对话。在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既注重理论灌输,又注重相互交流,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系统地了解和掌握省情各种知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2.区分层次和因材施教的方法。讲究层次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价值取向向多元发展。这就要求在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就教育内容而言,要把握住其系统性和连续性,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等特点,有针对性地将省情的内容进行逻辑上的排列组合,让教育体系更富有高度的科学性。就施教方法而言,从不同对象的特点和觉悟水平出发,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
3.优化信息和讲求实效的方法。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实际就是信息的传递和转化过程,要让大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获取新的知识,受到新的启发,必须在省情教育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新内容,丰富和提升省情教育的信息量。同时也应看到,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所不同,后者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有无问题和知识的多少问题,是知与不知、理解与不理解的问题,而前者除了要解决以上同一问题外,更有一个相信与不相信、赞成与反对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方法上仅具有丰富的信息量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传授的艺术性,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把情感教育与说理教育结合起来,做到情真理切,情理交融。
(二)以情境为载体提高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内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真空之中的与世隔绝,而是处于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之中。在将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借助各种情境,渗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一方面可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为大学生初步印证其所接受的思想意识和理论的正确性提供具体场合,另一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之间的“教育—被教育”关系确立及其教育互动的进行提供精神的或物质的纽带和载体[5]。
“思想政治理论课切忌空洞说教,它客观上需要创设一种情境,创设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求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6]以情景为载体,主要是创设各种省情教育情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实践不仅是人类物质生活的根本基础,也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手段,是一切关于客观世界知识的最终来源。中央16号文件也明确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创设省情教育情景,就是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了解省情,不断提高对省情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一是充分发挥暑期社会实践的作用,让学生利用暑期较长时间,深入本省农村、工矿企业和革命老区,拓宽对省情认识的知识面,增强对省情的感性认识,了解现实省情的本质特征;二是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周边地区进行社会考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脑、手和口获得丰富的第一手省情材料,然后经过整理、分析和加工,从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三是借助学校各类学生社团开展志愿性的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在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体力为群众做实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也得到更多的省情知识和信息。总之,通过创设各种省情教育情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淡化教育痕迹,消弱逆反心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使教育客体主体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1]凌总成,姜林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省情教育调查分析[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26.
[2]戴艳军,杨慧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1.
[3]徐伟.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省情教育的思考[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2):60.
[4]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安徽日报,2011-03-07(1).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二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5.
[6]谢丽娴.基于情境创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析[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49.
G642
A
1001-7836(2011)12-0034-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13
2011-11-08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重点项目“我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途径——省情教育”(2011sk655zd)
姜林丽(1976-),女,内蒙古赤峰人,讲师,硕士,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