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2011-11-15 06:47崔怀将杨碧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习惯大学

崔怀将,杨碧瑜

(嘉兴学院 a.科技处;b.纪委办公室,浙江 嘉兴314001)

试论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崔怀将a,杨碧瑜b

(嘉兴学院 a.科技处;b.纪委办公室,浙江 嘉兴314001)

当前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围绕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内容确立和实现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

当前高校校园中,大学生衣冠不整、行为不端、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通宵上网、吃饭不排队等不良行为习惯屡见不鲜。大量不良行为习惯已经对高校的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大学生一些本该在中小学就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却因为应试教育而缺失。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依然任重而道远。

一、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1.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以说,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日积月累养成的习惯,常年保持这种习惯,它便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习惯渗透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行为等各种活动之中,主宰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大学生习惯的状况直接影响自己的形象和人生发展轨迹。因此,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大学生个体行为的提升,达成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学者朱永新提出:”使人类走向崇高,使人类更有尊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1]

2.习惯养成教育是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

如果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用教,那么也可以说对学生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管。对学生的管理是否得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人才的培养[2]。大学生身心逐渐成熟,他们正在积极发展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正处在一个自我分辨、自我抉择的时期,如果对学生的管理仍然采用外部的灌输和控制,就会对他们造成一定的逆反心理。因此,通过习惯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新时期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尝试。通过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并逐步做到行为自治和道德自律,从而形成大学生自我管理的长效机制,也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3.习惯养成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当下诉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3]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中,早就认识到习惯对于文明运作的重要性。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与目标集中地体现为具体的、生活中随处可触的“礼”,而不是虚无缥缈和高不可攀天国之物,它更加注重把行为规范贯彻在人们可以身体力行的生活实践中。儒家道德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糟粕性,但是它所使用的道德教育方法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说是使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从空泛走向具体一个有意义的尝试。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习惯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4]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文明碰撞日益激烈,习惯对于文明的特殊功能变得尤其重要。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习惯成为当今大学生们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同时,习惯养成教育也成为了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未来合格公民的当下诉求。

二、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确立

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应该贯穿到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渗透到课堂教学、学校管理、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大学阶段的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应与大学教育的目标相协调。因此,谈到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必要先探讨大学教育的目标。

对于大学教育目标学者们有诸多争议,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教育首先是培养人,不是首先着眼于实用性,不是首先去传授知识与技术,而是应去唤醒学生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主动性、归纳力、理解力,以便他们在无法预料未来局势中作出有意义自我选择。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现存既定知识,必须培养学生对真理与知识永无止境探求、创造性与不断反思精神。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哈佛大学校长德雷克·博克提炼出了一组统领全局的大学目标:一是运用母语准确而优雅地进行书面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二是运用逻辑和数理推理方法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四是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五是适应多元文化环境的素养;六是全球化素养;七是培养学生广泛的学术兴趣;八是就业能力的培养[5]。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教授认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成五大类目标:(1)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2)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3)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要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4)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5)培养大学生理解与关怀全世界、全人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6]。

综合以上对大学教育目标的讨论,笔者认为,结合对大学的教育目标的认识以及习惯养成教育的阶段性任务,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确立应该体现人的发展维度的全面与习惯养成重点的统一;体现继承优良传统与时代创新的统一;体现大学教育阶段性的特点与对中小学习惯养成教育缺失重构的统一。据此,笔者从学生发展的德、智、体三个主要维度,以及每个维度需要着重养成的习惯对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内容的框架进行了初步构想,仅供商榷。具体内容框架见下表:

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框架

三、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探讨

1.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研究习惯形成机制的有两大心理学流派:一派是行为主义,具有代表性的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和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另一派是认知心理学,最具代表性的是观察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巴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行为主义者认为,一切行为的产生与改变都是源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而在刺激与反应联结之际,个体学习到的是习惯。习惯是某种刺激情境下多次重复反应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有自动化的倾向,只要原来(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学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地出现。根据条件反射理论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每一种纪律和我们的许多习惯都是一系列长久的条件反射”[7]。华生也把行为描成刺激和反应的有规律的结合,并提出有条件的反射是形成习惯的基本单位[8]。观察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观察学习说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可以通过反应的过程进行,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习得的。按照观察学习的理论,习惯不只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它的形成是相当复杂的,要经历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阶段,最后达到自动化。既然习惯是习得的,那么改变不良的环境条件,采取一定的特殊措施,进行有系统的重新学习,也就一定能够使不良习惯得到矫正。观察学习中的榜样示范作用非常重要。如果控制一些条件和方法,提供良好的榜样,奖励适当的行为,将有助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9]。

2.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探讨

依据上文对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基础的探讨,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途径不外乎两种。一种是自律的方法,重在通过环境熏陶和观察学习接受榜样人物的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种是他律的方法,重在通过制度规范等纪律约束的强化刺激,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律的方法,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第一,通过教师以身示范,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二,通过表彰学生榜样人物,树立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引导;第三,通过营造相关校园文化,使得养成良好的习惯变成学生的行为自觉。关于大学教师在学生习惯引导方面的作用,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他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可见大学教师在治学方面和做人做事方面的表率作用,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通过树立为榜样人物,通过宣传他们的行为和事迹,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正面的表扬和激励,容易引起学生模仿优秀行为的驱动力,为学生行为习惯做好方向的引导。

他律的方法主要包括:一是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做到赏罚分明以强化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二是分工明确,齐抓共管,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三是建立品行档案,促进行为习惯的转化发展。规章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分工明确是要做到工作落实,建立大学生品行档案是工作的具体抓手。建立大学生个人品行档案,是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产生的促进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种新思考。如果要试图用规劝的办法,通过纪律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行为转变,那么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记录就成为一种必要。建立大学生品行档案,可以展示大学生在四年学习生活中行为习惯的真实变化历程;是对大学生行为习惯的一种发展性评价;是对当前大学生评价注重成绩,对品行和素质评价过于模糊的弥补和完善;是大学对社会负责的一种教育诚信的表现;也是约束和改善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有效手段,他们考虑到品行档案对将来个人就业和发展的影响,就会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品行档案的记录内容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迟到、旷课、考试作弊等情况)、公民行为习惯(包括志愿者活动、班级管理事务参与、社区义务工作等)等诸多便于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学生干部、班主任、思政辅导员参与学生品行档案的记录和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总结,并把结果反馈给学生本人和家长,以作督促和改进。

[1]赵振杰.习惯教育论——一种教育哲学的思考向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5-10.

[2]赵振杰.习惯的养成与学生行为管理的“终结”[J].教学与管理,2004,(5):7 -9.

[3]叶圣陶.叶圣陶集(卷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228.

[4][俄]康·德·乌申斯基.人民教育的对象[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56.

[5][美]德雷克·博克.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侯定凯,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5-48.

[6]郭齐勇.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16 -18.

[7][美]约翰·布鲁德斯·华生.行为主义[M].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92-217.

[8][奥]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39.

[9]徐玲,白文飞.习惯形成机制的理论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619 -620.

On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and Habit Cultivation

CUI Huai-jiang,YANG Bi-yu
(Jiaxing University,Jiaxing 314001,China)

The situation of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and habit cultivation should arose college educators’atten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college students’habit cultivation,content and ways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student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talent cultivation quality and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citizens in the future.

college students;behavior and habit;cultivation

G641

A

1001-7836(2011)12-0089-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12.035

2011-10-14

2010年度嘉兴学院思政重点课题“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研究(70110014BW)”的研究成果

崔怀将(1973-),男,安徽固镇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习惯大学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