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省情教育的逻辑演进及优化路径

2022-03-24 19:53:41李红香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省情贵州省贵州

李红香

(贵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动态系统。”[1]1省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在地化表现。一个国家的实际是这个国家的国情,一个省的实际是这个省的省情。作为一个省而言,只有在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从本省实际情况出发,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省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有所作为,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发展路子”[2]20。“一个国家的兴旺和一个省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和超越国情和省情。”[3]科学认知省情,推进省情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路径,也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一、省情教育的逻辑演进

20世纪80年代,胡锦涛同志在为《贵州省情》写的序中指出了弄清省情对于国家、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性:“什么时期我们的方针、政策比较符合省情,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什么时候我们的方针、政策脱离了省情,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就遭受挫折。这条历史的经验必须牢记。”[4]序1“因此,为着科学地研究、正确地制定全省的发展战略和各地区各部门的具体工作方针、政策,首要的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下苦功夫弄清省情。”[4]序1当时,贵州出版了一系列省情研究丛书,如《贵州省情》《贵州省情研究报告》《贵州省情概要》等。据不完全统计,除贵州外,20世纪80—90年代,青海、湖北、河北、湖南、吉林、海南、辽宁、安徽、广东、山西、云南、山东、江西、福建、甘肃等省区也出版了省情专著。此外,还有综合性的省情研究成果《中国省情》等。以上研究成果的问世,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国情与省情的关系,展示了各省实际和存在的问题,为各省发展方针、政策制定提供了依据。对此,《青海省情》中言,该书出版发行主要是“为青海省各级领导机关进行科学决策”“为今后开拓青海、建设青海,更好地从青海实际出发,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服务”[5]。《贵州省情》亦提到当时编写省情的四个目的:一是实行科学决策的需要,二是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三是培训干部的需要,四是推进研究工作的需要[4]序2-3。从上可见,当时编修省情的主要目的是:提供决策参考,使内外了解省情;培训干部,增强干部对省情的科学认知,以助推当地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这为各级干部进行省情教育,并为21世纪省情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一定基础。如1986年编写的《贵州省情》建议:“我们各级党校,甚至高等院校,今后可以开这么一门课,就叫‘贵州省情’。”[4]序2-3

为了让学生知悉省情和国情,不少省份将省情教育作为全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并编写了省情教材,如《贵州省情教程》《贵州省情教育教程》《大学生省情读本》《青海省情教育读本》《青海高校省情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江西省情教育读本》《河南省情教程》《云南省情教育》《云南大学生省情读本》《广西区情教程》等。这些省情教程或读本,充分展示了当代大学生要担负起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今天的莘莘学子,就是明天的社会栋梁。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省情,既是全省各级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大学子准备接班的必修课。”[6]高校大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做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建设者,就需要深入实际,了解国情和省情。《贵州省情》在贵州省高校作为教学课程始设于2004年。2007年,贵州省教育厅决定把其作为公共必修课在全省高校开展,其开设宗旨为“要使贵州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省情的本质特征,把握贵州社会发展规律,激发大学生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和宣传贵州的热情,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1]1。2008 年,江西省教育厅将省情教育列入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省内各高校开展了以“热爱江西、建设江西”为主题的省情教育活动。《江西省情教育读本》是江西省高校的必修课程,该书全面展示了江西省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青海省情教育读本》大学版重点讲述了青海生态立省、资源转换、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以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内容。“《读本》是青海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编写的省情教育丛书,通过省情教育,把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融入学生的灵魂,教育引导他们了解青海、热爱青海,激励他们为建设新青海而勤奋学习、建功立业。同时,也可供广大干部群众、省内外人士了解青海、研究青海之用。”[7]《云南大学生省情读本》明确指出:“编写本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云南,热爱云南,让学生明确现在的学习方向和今后自身的发展如何与云南的大环境、大方向相融合,为毕业后服务云南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8]从上述省情教育读本看,高校省情教育目的主要为了让大学生了解各省省情,激发学生热爱之情,以服务该省建设。

随着省情教程的出现,高校省情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版了一批高校省情教育成果,除《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青海高校省情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等专著外,还有一些研究论文相继发表,学者们从省情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探讨了提高省情课程思政效果的具体途径。“通过在内容上将国情省情与校情生情相结合,在师资建设上培育一支重视省情调查研究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上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及实践活动相整合,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9],增进大学生对当地省情与国情的了解与认同,增进报效国家的决心。

综上可知,省情教育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科学决策所需,发轫于干部教育,发展于学生省情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省情教育,增进了干部尤其是大学生对省情的了解与认知,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教育效果。新时代要实现国家和地方高质量发展,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继续深化对省情和国情的科学认知,尤需增进大学生情感认同,以期进一步激发其爱省建省的家国情怀,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省情教育。

二、高校省情教育的优化路径

1.尽快制定高校省情教育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指导方案

当前,我国高校省情教育参差不齐,设有省情教育课程的有贵州省、云南省、江西省、青海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以上诸省不但有配套的省情教材,还有较为成熟的省情教育模式。此外,有些高校对省情的介绍主要体现在 《形势与政策》 教学之中,课时覆盖内容较有限,而省情教育的时效性强,内容宽泛,对教材、教师均有相应的要求,因此,蜻蜓点水似的省情教育并不能够满足高校学生对省情知识的求知欲,亦达不到省情教育的宣传效果。

“省情是国情的构成部分,它受国家的制约,又对国情产生一定影响”[10],省情教育决不能脱离国情,必须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对于省情的教育必须明确各省在全国所处的战略地位,注意国情和省情的异同点,同时还得了解兄弟省份状况,这样才能站在全局、整体的角度,立足更高的视野来审视省情。贵州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如《“贵州省情”课程教学要点(2022年)》要求:“要深入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党和国家支持贵州发展的重大政策、贵州落实党中央的重要决策,深刻认识贵州发展‘黄金十年’的政策因素,增强对贵州未来发展的信心。”“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感恩总书记对贵州的关心厚爱,了解近十年来党和国家对贵州的政策支持,重点解读两个国发2号文件精神,了解十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贵州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科学决策。”(1)参见贵州省教育厅社政处主编的《“贵州省情”课程教学要点(2022年)》。贵州的成功做法,较好地做到了省情教学与国情教育的结合,增进了大学生对贵州在全国所处格局的认知,但还欠缺一些对其他省份省情尤其是周边省份省情的认知。基于国家整体战略发展需要,需要制定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高校省情教育指导方案,以便于省情教育取得更好的成效,师生能够立足整体全局的高视野去认识省情。

2.教学内容需凝练,在纵横向对比中突出省情教育特点和发展方向

“认识省情需要历史与现实的比较,需要与全国和周边省份进行共性与个性的比较,还应以全球化视野作观照。全面、科学地深化省情认识,追踪省情中的各种变化趋势,是保证决策科学的基础条件之一。”[11]从目前省情教育来看,其内容较为庞杂。以贵州某高校省情教育为例,其课程设置总共8个学时4次课,而教程内容共有7章。如果按照教材来上,很难完成教学内容;即便分专题来上,也甚为紧迫。如何在较短的时间把贵州省情内容讲深讲透,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全面了解贵州,认识其本质特征,把握其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热爱贵州、建设贵州、宣传贵州的热情,并进而志愿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这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凝练。从自然地理中讲述贵州的生态资源禀赋和不足所在,增进大学生对发展现状的理解;从民族文化中讲述贵州的文化资源优势,增进大学生对贵州民族文化的理解与热爱;从贵州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尤其是经济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的纵向对比中看到信心和希望;从与周边省份及其发达省份的对比中保持对发展速度的清醒和定力,跳出贵州看贵州,明晰贵州未来发展方向。如此,学生方能对贵州省情有一个科学的认知。当然,对于省情的科学认知不是一劳永逸的,“省情不是静止的、停滞的,而是生动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各项事业的不断推进,省情也在不断发展,我们对省情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2]20因此,省情教育的内容还需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迭代。

3.提高高校教师的省情知识素养,推进省情思政的开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2]因而,不能忽视教师的省情素养,一位对省情了如指掌的老师,能够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学生对家乡、祖国的热爱,使之毕业后能够积极参与本省建设。有学者认为,当前省情教育教学重点与学生实际需求产生脱节,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省情素养存在不足,实际授课中教学内容和方式缺乏创新。有学者调研发现,63%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讲授理论时过分强调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采用单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注意教学艺术,以致学生觉得省情教育枯燥乏味,获得感与认同感低,教学内容与自己无关等[13]。这与省情思政教师的素养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任课老师要加强学习;各高校领导必须重视省情教育的发展和省情教师团队建设;各省高校在开设省情课时,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省情资料库,为教师能力的提升提供方便。

省情教育是一门跨学科的新课程,涉及的专业知识甚多,需要将与省情有关的高校老师尽可能纳入思政课教学,同时历史、地理、经济、法律、民族学等诸多学科的学人参与,才能深化省情教学。例如,历史专业老师可以上某省省史,地理学老师可以从地理角度综合全面讲述该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等,这样可以深化省情教育的优势,提高省情教育的政治站位。因此,对于跨学科的省情教育课,可以分配给不同学科的教师从事教学,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各学科老师的专业所长,深化学生对省情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在校就能较好了解省情,促使他们毕业后更好参与该省建设。此外,省情教学也不能仅仅只关注某省,还必须关注本省与他省的差异,了解各省优点,以服务于省情教育。例如,西南的贵州、云南两省都是多民族省份,境内以山地为主,彼此的发展经验亦可相互借鉴,这都是省情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

4.将省情教育从静态式向动态式转变,增进实践教学

有学者认为,当前省情教育主要存在吸引力不足、实效性不高、实践教学薄弱、教学目的与实际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需要创新,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省情教育的渗透结合不紧密,无法正确发挥省情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应有的作用[14]。长期以来,高校省情教育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上,教学方法呆板,主要原因是使用的教材内容调整跟不上社会的发展——省情是动态发展的,但省情教育课程内容调整体系的动态性还不够,如任课教师拘泥于教程,不注意充电,其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密切贴近现实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省情教育除了在课堂上传播省情知识外,还需要进行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深入当地博物馆、档案馆、历史纪念馆等了解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概况;建立省情教育基地,组织学生深入当地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基层等去学习锻炼,提升其对省情的了解,激发其对该省的热爱,使省情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日用而不觉。“只有把丰富的省情教育资源转化为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生动教材,在实践中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才能促进广大学生的健康成才”[15]。

三、结 语

省情教育作为科学认知省情的重要路径,兴于国家经济建设发展和科学决策所需,发轫于干部省情教育,发展于大学生省情教育。回溯省情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如何把省情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界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增进了大家对省情的科学认知与理解。但鉴于省情教育基于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的需要,需要制定国家级层面、省级层面省情教育方案;鉴于当前课时和课程设置,为达省情教育增进大学生情感认同,激发其建设之志的目的,仍需凝练教学内容,在纵横向对比中增进学生对省情的科学认知;鉴于省情所涉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需提高省情教育教师的省情知识素养,促成多学科共上一堂省情课,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结合;鉴于当前教学的效度,需改进教学方法,把省情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借助一切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省情故事,增进大学生的省情认同,进而激发其家国情怀,立志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服务。

猜你喜欢
省情贵州省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中的省情教育现状调查——以江西省为例
贵州,有多美
乡村地理(2019年2期)2019-11-16 08:49:28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沉醉贵州
乡村地理(2018年3期)2018-11-06 06:50:10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50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6
准确认识和把握全会对省情的新判断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
贵州省高速公路养护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