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大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1-08-15 00:48赵晷湘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大学评价课堂教学

赵晷湘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管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2)

我国现阶段大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赵晷湘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经管学院, 广东 中山 528402)

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普遍存在提问数量多、质量低、效果差、难易失度和提问对象窄等问题;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

中国; 大学; 课堂提问; 课堂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了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改进大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大学教育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毫无疑问,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又必须以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和课堂气氛活跃等为前提。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调查发现,在目前的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现象还是比较普遍的,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提问数量多,学生应接不暇;提问质量低,提问效果差;提问难易失度,或者过难或者过易;提问对象窄,提问机会不公平;重提问,轻评价;等等。很明显,尽快解决这些问题,既是我国现阶段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又是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本文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体验,就我国现阶段大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浅陈管见。

一 我国现阶段大学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提问数量多,学生应接不暇

课堂提问数量过多,是当前课堂提问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近年来大学倡导的旨在加强师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改革密切相关。在打破“满堂灌”、“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探究式、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大学教育的重要模式。众所周知,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方式。为了体现师生互动,一些教师陷入了“为问而问,问而无度”的误区。好像师生互动的过程就是一问一答的过程。还有一些教师把课堂提问的数量作为衡量一堂课是否与学生互动成功唯一的一个标准。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从“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教师提的问题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显而易见,“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固然不可取,但“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同样应该摒弃。事实上,成功的教学经验表明,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会让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回旋余地,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加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得不到化解,从而制约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 提问质量低,提问效果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众所周知,“提问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问题”,即确定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实际当中,大学课堂一直普遍存在着教师提问设计质量不高,教师经常随意、盲目提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提问的目的性不强。教师在教学中过多的关心自己的教学思路,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课堂提问时随心所欲,缺乏提问的目的性。如一些教师课堂上所提问题没有侧重点,随意性的问题太多,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跟着学生感觉走,没有起到教师应有的点拨、引导作用。

提问的针对性不强。问题是支持教学过程的工具,提问要有效发挥支持教学的作用,提问就必须有针对性,即应根据学生、授课内容和教学阶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由于备课时没有对提出的问题仔细斟酌,精心准备,为提问而提问,脱离学生实际,或空洞浮泛,或主次不分,针对性不强。

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问题表述清楚恰当,这是有效提问最基本的一个前提。但在大学课堂提问过程中,一些老师在问题表述时随意性较大,导致提出的问题较为模糊,缺乏科学性,逻辑性不强,学生云里雾里,一脸茫然,摸不着头脑,从而导致学生无法理解问题,更谈不上回答问题。

难易失度。所提问题要么浅层化,缺乏思考的价值;要么高深莫测,使学生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提出的问题陈旧,缺乏新颖性和趣味性。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在教学中无疑会起到主导的作用,而低质量的课堂提问不仅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而且会剥夺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这既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实际上,外国人名汉译,肯定会受汉语习惯影响,但翻译得让它区别于中国姓名,则是一种创造。像大卫、约伯、肖邦、富兰克林、杰斐逊、韩礼德、牛顿(“顿”字大约有睹苹果落地而悟之联想)等译名都是心血的结晶,不是参照译音表可以简单翻译出来的。严复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即使是人名,好的汉语翻译也不是轻松可以得到的。

(三) 提问难易失度,或者过难或者过易

在大学课堂,教学内容有难与易、深与浅之分,提问最忌讳走极端。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能用现有知识回答某个问题,思维过程就不发生;若须借助所不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适度,即问题的深浅适合学生认知的水平时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过于容易(比如在教材上能直接找到答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显然达不到提问的目的;过于艰难(比如全班同学无一人能正确回答),不仅让学生无所适从,会使他们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而且容易引起尴尬,因而同样失去了提问的意义。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一是提问浅层化。在大学课堂,还有不少教师所提的问题属于识记和理解的低水平层次,这些问题由于过于简单,毫无“认知冲突”,缺乏“思考困惑”,学生不动脑筋就能对答如流,课堂看似热闹,气氛活跃,却无实际价值。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可能与教师提问次数过多以及怕学生不会回答等因素有关;二是提问高难化。在大学课堂,也有不少教师喜欢提难度高的偏题、怪题,并美其名为“实施高难度教学,开发学生智力”,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由于问题高深莫测,学生百思不得其解,就会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答起,教师只能在自问自答中使提问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启思明智、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甚至还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四) 提问对象窄,提问机会不公平

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让哪些学生回答问题,值得深究。如果让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问题,往往会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局面,但如果只让少数尖子学生回答问题,那其他多数学生就成了陪衬和“伴读”,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为此,教师就应对问题的难易及学生的水平高低做到事先心中有底。但在许多大学课堂,由于教师平时不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没有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没有真正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自己的重要教学原则,也没有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适合不同学生回答的基础性、提升性、拓展性问题,同时为了避免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他们提问时总是偏爱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很多时候,我们的大学课堂提问往往是针对那些出类拔萃、思维活跃的学生的,一节课下来,少数几个学生的踊跃回答和大多数学生的沉默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精英式教育”的问题设计显然不利于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提问当然是无效的。这是因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同学,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同学都能受益,这既是调动全体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体现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必然,更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因为,在学生看来,被老师提问是一种受重视的表现;实践也证明,经常被老师提问的学生学习主动、思维积极、进步较快。反之,则学习被动,思维迟缓。

(五) 重提问,轻评价

学生在回答问题后都会关注自己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同时期待老师对自己的答案给予评价。但目前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有的教师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及时作出合适的评价。有的教师虽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了评价,但评价既不准确,又缺乏启发诱导性与激励性。评价不准确是指教师对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或评价不清,或闪烁其辞,或避而不评,既不肯定也不否定,没有作任何的解释与说明;评价缺乏启发诱导性,是指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来拓宽他们的思路,调动他们答题的积极性,启发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评价缺乏激励性是指教师在评价时缺乏表扬性、激励性的语言,伤害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与学习自信心。究其原因:一是课时不够,时间压力大。目前,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倾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与此相应,理论课授课时间大大压缩,但教学内容并没有相应减少。许多老师因担心完不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放弃对课堂提问的评价总结。二是许多老师对大学课堂提问评价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充分认识,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不评价,放任自流。

二 加快改进大学课堂提问的主要对策

(一) 精心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

1 要控制提问次数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坚持适量原则,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切忌过多或过少。提问过多,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回旋余地,使所学知识难以消化;提问太少,学生难有参与机会,教师也收不到应有的反馈信息,对教与学不利。

2 要明确提问目的

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这是课堂提问有效的先决条件。要明确提问目的,就要求课堂提问设计紧密联系实际。这个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要联系学生实际,注意层次和梯度;[2]另一个实际就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课堂提问的目的要服从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利于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落实。

3 提问要生动有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作为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越来越引起了教育者的注意。学生一旦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学习和思考。大学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兴奋点,注意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使提问内容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即提问既要有利于同学们学到知识,又要有利于同学们激发学习兴趣,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快乐,在快乐中学习。

4 要重视提问的新颖性

大学课堂不光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推动知识的创新,特别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育创新也体现在新颖的课堂提问上。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3]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 提问要正确把握难易程度

维果茨基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很明显,大学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问题太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则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太难则会使学生丧失信心,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一定要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设计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既不能问学生“1+1”等于“几”,也不能问学生为什么“1+1”等于“几”。具体来说,就是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分别设计出有较大难度、中等难度、较容易的、有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还可以将它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多个小问题,使学生通过解答过程,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换句话说,就是要为学生搭置一些合适的台阶,让学生循此台阶拾级而上。

(三) 全员参与,因材施问

前面讲到,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对教师来说,大学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因此,教师在设计和组织课堂提问时,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贯彻“全面性”、“民主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充分体现课堂提问时受益学生的普遍性,而不能顾此失彼。特别是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更要优先照顾,注意给予更多机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注意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个别差异,对全班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问题和每个学生的实际,合理选择答问对象,安排答问顺序。做到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从而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有点有面,点面结合,有效地防止不作答的消极行为。

(四) 认真倾听,及时评价

如前所述,学生在回答问题后都会关注自己回答问题的正确性,希望老师对自己的答案给予评价。因此,教师提问后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学生身上,给予对方最大的、无条件的、真诚的关注,表示出你对学生的尊重,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进行评价总结,公正地指出其优点或不足。评价中既要有对答案正确与否的判定,又要能指出其原因,更要体现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和积极性的肯定,要富有激励性。具体来说,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时,主要应从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理解知识的深度、口头表达能力和是否有新见解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基本原则应以肯定为主,即使学生回答不正确,也要肯定其勇于回答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的精神。

(五) 努力营造和谐、愉悦的课题气氛

心理研究表明:课堂气氛和谐、愉悦,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这是因为,创设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支持,会有效解决学生不愿回答的问题。而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果我们教师的提问更多的是鼓励,是交流,与学生共寻真理,以期实现教学相长,那么我们的大学课堂就能形成和谐愉悦的氛围。如何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呢?笔者认为,要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关键是要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确立一种师生平等的关系,这是营造和谐、愉悦课堂气氛的前提。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教师凭借知识的唯一主体而铸就了“师道尊严”,使得老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俯首帖耳、仰视老师,从而形成极不平等的师生观。由于体现不出平等的意识,课堂中很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使提问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学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环境,更多的是师生间的学识交流和情感传递。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成为师生交流、对话,共同发现、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因此,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可亲,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不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都要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言辞,消除学生紧张畏惧心理,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1] 孙菊如,陈春荣,谢云,等.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3] 波普尔.科学知识进化论——波普尔科学哲学选集[M].上海:三联书店,1987.

G642

A

1671-4733(2011)05-0027-04

10.3969/j.issn.1671-4733.2011.05.009

2011-10-12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质量工程建设(教学改革)项目(编号:ZLGC2009JY06)

赵晷湘(1966-),男,湖南隆回人,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教育学,电话:13702504519。

猜你喜欢
大学评价课堂教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