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鑫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会计学界对会计政策选择行为的认识从传统的稳健主义进行了发展,主要标志是“收益均衡化”假设的提出。Gordon(1964)率先提出管理者选择会计政策有其自身的经济动机,即为了在各期平滑盈余。此后,“收益均衡化”假设引发了许多相关的探讨,期间涌现了大量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研究的文献。
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定义,会计政策是指“企业编报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惯例和实务”。《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会计政策的揭示》中,“会计政策是指企业治理者编制财务报表是所采用的原则、基础、惯例、规则和程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差错更正》给出的会计政策的定义,“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从实质上看,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就是相关利益各方为自身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而进行的博弈过程和契约安排,是公司处理经济关系、协调矛盾和分配利益的重要举措。一般认为,管理层对公司会计政策选择有直接影响。现代公司制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股东与管理层之间存在潜在矛盾,再加上信息不对称,管理当局就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同时拥有公司会计政策优势选择权和剩余控制权。代理理论认为,两权分离导致管理层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工作,而不是为股东利益最大化而工作。
(一)三大假设。1986年Watts和Zimmerman(1986)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他们对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动机提出了三大假设:(1)分红计划假设,指其他条件相同,实施分红计划的公司经理为扩大个人效用,更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政策,以便提高其报酬的现值;(2)债务契约假设,指其他条件相同,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条款的公司,越有可能选择将未来的盈余转移到现在的会计政策;(3)政治成本假设,指其他条件相同,企业政治成本越高,越可能选择将现在的盈余递延到将来的会计政策,以免受到政府的管制。
(二)企业不同的资本结构产生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陈莲英指出,企业的资本一般情况下由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种方式组成。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比例形成不同的资本结构,从而形成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由于会计政策选择具有经济后果,因而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十分关注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以使利润最终流向对自己有利的一方。
在企业以股权为主要融资方式的情况下,股东是持有企业的股票,是企业的所有者,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在以股权为主的融资方式的公司中,公司的产权结构特征是所有权同控制权相分离,同时也相应出现了委托代理关系,从而公司中的控制问题就变成了委托人对代理人监督的激励问题。经理人最终会选择采用增加企业价值的会计政策。
在债务融资模式下,债务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不像股东那样分散,一般债权人的数量较小,可以对企业管理当局形成强有力的控制和约束。会计政策的选择必须以债权人需要的会计信息为主,会计政策和会计实务更加倾向于保守的稳健原则,这些所有者注重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较少甚至不会采取利润平滑的会计政策。同时,为了达到避税的目的反而会采取减少当期利润的会计政策。
从银行贷款的企业,如果债务合同允许它改变会计政策以重新计算债务额,更可能会做出账务处理以使收入增加或者费用减少(Anne Beatty,2003)。
雷光勇提出,从会计契约角度看,资本结构实际是由会计契约耦合而成的。各会计契约如股权契约与债权契约在缔约主体享有的权利与义务上具有不同特点,在资本结构中的功能定位也就不同,其耦合度差异导致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资本结构。也正是各会计契约主体在权利与义务上的差异,才需要对各契约主体在企业资本结构、进而在治理结构中的利益冲突进行协调。
如果融资采取发行带投票权的股权契约方式,剩余控制权就应配置给投资者;若融资采取发行不带投票权的股权契约方式,则剩余控制权就应配置给经理;若融资是采用债务契约方式,则控制权就应配置给债权人。然而,资本结构控制权的配置并非一成不变,当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处于破产状态时,债权人便可接管对企业的控制权,成为事实上的剩余索取权拥有者。因此,资本结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控制权,当企业能正常偿付债务本息时,股东是控制权的享有者并主导着资本结构的类型;当企业不能偿付债务时,债权人便成为控制权所有者并主导着资本结构的类型,企业资本结构也因此表现出动态均衡特征。
(三)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角度研究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选择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冲突的一种制度安排,利益相关者在会计政策选择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李瑞生、朱力(1996)提出会计政策选择的正确思路应该是基于企业立场。他们认为,采用复合立场是不现实的,主张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立足于企业立场。李姝(2003)指出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她认为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和提供者,与其他相关利益主体构成博弈的一方和多方,各方均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策略并付诸实施。宋在科、王柱(2008)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利益主体划分为强势和弱势两大类,并通过调查分析两类利益主体对会计政策选择的参与意识、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及产生的经济后果等。
(四)基于伦理视角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宋榕认为:(1)复杂经济人假设与功利论的存在决定了政策选择的伦理根源;(2)会计政策选择实务的效率性与伦理学中效率原则的不谋而合也是促使进行政策选择的原因之一。并找出了基于伦理视角的会计政策选择失当原因。
会计政策选择失当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1)功利论下利益失衡的必然结果;(2)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内部人控制严重;(3)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管理者存在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以及囚徒困境;外因:(1)社会伦理道德滑坡,会计环境恶化;(2)会计法律法规不健全和会计监管不力。
(五)其他影响因素。王云、侯贺琳进行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
1、反映真实动机。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企业的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各不相同,为了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能够从其所处的特定经营环境和经营状况出发,最恰当地、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情况,准则、制度就有必要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即在统一性的同时还需要一定的灵活性,允许企业在对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在不同的具体原则、多样的会计处理之间进行选择。会计政策选择的理性行为动机是企业能够根据本身所处的经济环境来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政策,使会计信息更真实、更可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之所在。
2、盈余管理动机。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的结果证明,企业往往借助于形式多样的会计政策选择来安排于己有利的经济后果。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的今天,管理者同样也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以达到管理者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企业经营特点与发展状况。具体包括企业的经营范围、规模、方式、服务对象、产品结构等。这些情况对企业会计政策的内容和要求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高新技术产业有关研究与开发会计政策与传统产业就会不同;往来结算业务频繁的企业在坏账会计政策上可能更稳妥;从事多行业经营的大型联合企业所需要的会计政策与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小型企业所需要的会计政策也不同。此外,是否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原则”,是否选择加速折旧及坏账计提的比例高低等均与企业在生命周期上所处的阶段有关。
4、负债安排。债权人往往会应用审计的财务报表数据来监督债务合同,其目的在于节约代理成本,限制管理人员的行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履行合同中有关数据限制的条款,将被视为违约,它使债权人有权采取一般对待违约而采取的行动,一般债务合同要求企业应保持一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负债权益比率等条款,经审核,财务报表若达不到上述条款,则视为违约。会计准则给经理人员相当大的自己选择会计政策的权利,但企业若不履行债务合同,其代价是惨重的。因此,债务合同中若有以会计数据定义违约行为,则将促使经理人员选择尽可能减少违约可能性的会计政策。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企业将愿意选择可增加资产或收入以及减少负债或费用的会计政策(亦即不再遵循稳健性原则)。此外,如果在某种会计方法下将发生违约行为,人们可理性地预期企业将变更会计方法,以避免这种违约行为。企业越是与特定的基于会计数据的限制性条款紧密联系,企业经营人员便越可能采用可增加当期收益的会计政策,使各种会计数据产生债权人做出有利于企业决策的效应。
基于以上因素的讨论,我们得到一种重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中,任何经济组织都是一种或一组自愿的契约。Watts和Zimmerman延引了这种企业理论的契约观,指出“企业并非是独立存在的主体,它只不过是一种若干契约的结合”。在企业契约理论的架构中,企业在本质上是一个契约的连接点,其功能在于通过界定各利益集团取得基于企业中分配现金流量与其他资源的权利,来规避各利益集团出于自利行为而导致的利益冲突。
[1]Dan S.Dhaliwal,1980.The Ef fect of the Firm’s Capital Structure on the Choice of Accounting Methods,The Accounting Review.
[2]徐谊.论会计方法对企业纳税的影响[J].经济科苑.
[3]雷光勇.会计契约耦合与资本结构优化[J].长沙理工大学报,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