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难题”再解答

2011-08-15 00:50李娜,蔡青竹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年16期
关键词:李约瑟难题科学

一、正确理解“李约瑟难题”

20世纪,英国学者、现代化学胚胎学的奠基人、著名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其巨著《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和第一章中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从李约瑟著作中的表述来看,“李约瑟难题”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辉煌历史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会没落;二是近代科学为什么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成长。

对于第一方面,李约瑟反复阐述了中国古代科技在历史上的领先地位,这是“李约瑟难题”提出的前提。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批判,甚至用“在研究我国科技史中存在‘先前阔’现象”或“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来否认中国古代科技的领先历史地位。笔者认为,对于“先前阔”批判是有必要的,确实有利于我们端正对待历史的态度,树立正确的科技史的研究观,但是以存在“先前阔”来否认我国古代科技的历史成就,未免有些妄自菲薄。至于说到“我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则更站不住脚了,毕竟就如技术哲学家陈昌曙、远德玉所说“到目前为止,仅就自然辩证法学界来说,科学和技术划分的观点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

第二个方面,也正是“李约瑟难题”备受争议而被称作伪命题的最大原因,即李约瑟先生把“近现代科学”理解成“西方式的自然科学。”这种科学是成长在西方的、带有极深西方烙印的科学体系,自然不可能在中国产生,就如鸡蛋里不可能孵出小鸭来一样。那么,李约瑟难题的这个方面根本就不能成为一个问题,而是一个事实:即中西方科技发展走了不同的路。我们所以研究中西方科技发展为什么结出不同的果子,就是为了在具有西方特色的“近代科学”盛行的今天,怎样有效赶超西方科技,改变我们“落后的局面”。但是,这并不表示我们要用西方的标准全盘否定我国传统科技的价值。

二、解答“李约瑟难题”

(一)中国古代科技的没落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1、经济方面。我国历来以农为本,形成了重农抑商的自然经济模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漫长的发展中已经达到了它所能发挥的促进生产的最大作用转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至于到了宗法社会中后期生产力的每次发展都建立在没落王朝更替的基础上,如此破坏、重建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而这正是科技发展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2、社会制度方面。宗法社会中,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牢固的家族制度、大一统高度集权的专制政治制度以及严酷的文化垄断制度的统治下,秩序森严,被统治者只能在专制统治的夹缝里喘息。这就造成了科技研究中主体的人格缺陷,没有“自由人”自然就不会有科技发展所需的批判创新精神。

3、文化方面。首先,“天人合一”淡化了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的独立性色彩,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我国没有注重对自然界的探索,而转向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研究上;其次,“学而优则仕”的功利观以及“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妨碍人们对科技的探索,使知识分子远离科学。我国古代甚至当代,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参政从政情节,不承认或者没有认识到做学问、创造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重大价值,更多是将其仅仅当成维护道统的手段和个人入仕的敲门砖。

(二)文化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差异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中西科技发展的走向。科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文化就必然产生同样性质的科学,两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中西文化的差异使得科技发展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不同的路。

从哲学方面看,“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使中国仕人更加关注道德修养,导致绝大部分的智力资源向伦理道德倾斜,且“天人合一”强调浑然一体,使学者难以对科学的专门领域做更为精细的研究。而西方则主张“主客对立”,注重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探索。科学价值理念方面,中国重实用,西方重求真。中国古代科技主要以实践经验为主,在这种价值观念下科学知识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系统严谨的自然科学体系也就难以形成,理论拔高的价值需求不大。西方崇尚追求真理,从原子论创立者德谟克利特的名言“宁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意获得一个波斯王位”就可以清晰地感知他们对待真理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方面,“西方科学沿着抽象、演绎、分析的方向发展,近代科学时期又增添了实证因素,逐渐建立起一整套逻辑严谨的自然科学体系;而我国传统科学则一直沿直观、思辨、经验、综合的方向发展,除在中医等少数领域发展相对深入外,大都未能具备现代科学的形态。”

三、中国科学发展的出路

(一)正确认识科学。本文所说的科学是大科学的概念,技术也包含其中不做区分。对于科学,无数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曾试图给科学下一个充分的本质主义的精确定义,但从没成功过。科学从来没有被统一认定为某种理论,具有某些一成不变的模式、系统,这也就是说西方式的自然科学体系只代表了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从来也不是唯一正确的模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近代科学革命后,整个世界的科学技术基本上是在西方的引导下进行的,西方科学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发展无不引领着世界科学发展的方向,这种趋势至今依然占主流。但科学技术从来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专有产品,即使是20世纪的科技革命同样渗透着有中国等东方科学思维的痕迹。我国传统科技对当代科技发展的价值不宜用西方标准予以全盘否定,如何正确对待我们传统科技遗产,使其对中国特色科技发展之路有所助益,是我们当下要研究的问题。因此,我国科学发展肩负着补课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全面赶超西方近代科学,改变我们科技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我们传统思维的优势,开创出一条传统科学现代化的崭新道路。

(二)中国科学的赶超之路

1、器物方面。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引进来”、“走出去”。日本近代崛起之路能给我们颇多启示: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成果以及促进科技发展的生产、管理方面的理念、经验;另一方面我们要对引进的科技成果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内化为我们自己的东西。另外,科技成果必须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生产发展与科技进步的良性循环。

2、制度方面。宏观上创立一个自由、开放、民主、赋有生机的制度环境以利于创新氛围的培养。在具体制度方面迫切要求建立起健全的多种产权制度形式并存的社会化产权制度,在我国尤其要注重私有产权的保护,否则,又会重蹈古代科技的覆辙:封建主义的解体所导致的只是国家代理人角色的变更,国家作为财产所有者的身份并未发生丝毫变化。单一的集体所有产权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初期确实会发挥巨大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有效的产权结构无法出现产权制度所蕴含的巨大利益驱动就无法在科技发展中发挥作用。

3、文化方面。首先,要转变我国传统实用主义科技观,弘扬科学精神。其次,注重与现代科学相适应的科技哲学理论创新,目前过分强调辨证思维,使辨证思维流于形式,科技探索的执著精神和一定的“偏执”思维不够,毕竟“近现代科学主要还是一个注重具体分析、知识分门别类、分支学科大量独立建立的时代,偏重于分析实证、追求科学独立的思维方式难免带有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痕迹,但它却是学近代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经阶段。”再次,培养近现代科学发展需要的思维方式。在培养西方的形式逻辑和实证方法的同时,注重发挥我们传统思维的优点——偏向横度思维,习惯于融会贯通,寻求一种自然的和谐,使我们在新一轮的科技大发展中有所作为。

(三)中国科学的创新之路。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横断学科的兴起,为我们传统科技思想提供了一展所长的机遇。而与此同时,当代科学发展要掀起新一轮的发展高潮要靠基础理论创新,而基础理论创新很困难,且在我国现有的科技水平上,西方比我们更有优势,我们还不如从与西方现代科技完全不同的视角来创造我们科学发展的突破口,从我国传统科技出发。

我国传统科技成果完成了许多原始创新,大都未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许多成果被别人拿过去,竟成了别人的“创新”了,因为别人将之研究推广,得到世界认同,我们事后叫屈反而遭人指责为“先前阔”心理作祟。比如,“德国学者恩斯特·博伊姆勒写的由张荣昌编译的《中国药物简史》中高度赞扬了传播免疫思想的蒙塔古·玛丽、改进种痘技术的詹纳、推广免疫技术的巴斯德,但对于原创于中医的种痘术的发明却并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我们的悲哀。

让中医现代化成为我们医学发展的突破口,进而带动整个科学的现代化。中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科技成果的缩影,它具有我们传统科技及文化的诸多特质,同时又是我们传统科学发展比较系统的一块,中医中包含了许多原始创新尚待我们去挖掘。目前,叶橘泉已经开始探索中药的药理学实验问题,朱颜已经开始了诊脉的可视化研究工作,等等。如果我们能够解决中医的“神秘性”、结构模糊细节不清等问题,就能够将中医发扬光大,以期在世界医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2.

[2]王忠武.“李约瑟难题”延展[J].东南学术,2003.6.

[3]杨建强.“李约瑟难题”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溯源[J].前沿,2009.12.

[4]曾鹰,梁斐.“李约瑟难题”与科技的文化多元性[J].广西大学学报,2006.3.

[5]史小宁.“李约瑟难题”的诺斯解释:一个基于产权的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论坛,2010.7.

[6]曹东义.中医原始创新与“李约瑟难题”[J].轩岐论坛,2007.6.

猜你喜欢
李约瑟难题科学
借调难题
Introduction: Needham’s intellectual heritage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也谈“李约瑟问题”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