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花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新形势下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提升研究
张万花
(廊坊师范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批科学素养较高的农民。通过对当前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现状进行分析,了解造成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低的因素,进而对提高廊坊市农民科学素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廊坊市;新农村建设:农民科学素养
随着科技进步、先进文化发展,对农民的科学素养的要求和内涵也将随之提高,其主要包括:1.科学知识。不是仅局限于简单的农业科学知识,还应包括生活科学知识、法律知识、民主科学和信息科学知识等。2.科学精神。我国农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主要有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求实精神、创新进取精神、宽容精神、贡献精神等。3.科学与社会关系。新形势下的农民在促进农业发展、管理乡村、重构乡风时应当充分利用当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优秀成果。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个融农民、科技、经济与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对农民科学素养要求的提高迫在眉睫。4.运用科学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虽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它是一种智能型因素,而不是实体性的要素,只有当科学技术被劳动者所掌握,并与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其才能将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才能带来农村、农业的发展。
1.农民的文化素质偏低。据《廊坊市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我市农民中文化程度为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为3.24%、33.47%、62.85%、4.81%和0.21%。可以看出农民大多为小学和初中文化,这既是我市农民科学素养低的最主要原因,同时是也导致农村出现许多不和谐因素的重要原因。如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地利用、农业技术水平落后、社会治安差、迷信赌博等不安定因素。
2.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由于廊坊市的农民受教育年限普遍较少,相应地农业技术人员也是很少的。据统计到2006年末,全市共有农业技术人员2279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有1224人。而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市农业从业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0.13%、0.05%和0.02%。又由于廊坊市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普及率又很低,截止到2006年末,全市只有14.3%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因而使很多农民不能得到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这种现况不仅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他们脱贫致富,同时也阻碍了我市新农村的发展进程。
3.农民经营管理素质较差。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加之农民的科学素养较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农村劳动者的市场意识还比较淡薄,经营管理素质较差。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来源非常有限,同时对信息的分析与反馈能力都比较差,这就制约了他们适应和参与市场的经济能力。
1.农村的教育状况差。由于现行国家教学目标的要求,长期以来廊坊市的农村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使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培养目标的单一应试性和离农性,使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又不能学到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管理技术知识,导致他们的所学和所用大相背离,很难使学生的所学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运用和发挥。事实上,大多数的农村学生不可能都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必须留在农村,为农村的发展服务,但现行的农村教育体系并没有为农村扩大就业等提供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岗前培训服务等。其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农民思想保守,因循守旧,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低下,不愿或不能使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
2.农民经济收入水平低。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廊坊市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8.7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3.35万人,占71.4%;女劳动力5.35万人,占28.6%。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0.4%;小学文化程度占11.6%;初中文化程度占78.9%;高中文化程度占8.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8%。外出务工农民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也比较低,反过来又制约着他们收入的增长。
3.农村社会环境差。由于受到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再加之有些地方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经济意识强化而其他意识淡化。一些农民把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对立起来,只关心自己眼前利益,甚至为了个人私利和满足个人欲望,连最起码的社会道德规范都予以抛弃,丧失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出现了扒铁路、割电线、偷油田等行为。除此外农民的法制观念也较差,不习惯用法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或纠纷,很多农民用投毒、放火等方式来发泄对干部的不满;也常常使农村发生偷牛盗马、打架斗殴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行为造成农村的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同时也对农村稳定和发展构成严重障碍。
4.农民思想观念陈旧。当前很多农民都只重视增加家庭收入,忽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有些农民认为自己没有多少文化不能教育孩子,就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学校,只想着外出打工通过各种办法多挣些钱,而将孩子留在家里让老人或者其他亲戚代为看管,也使这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管理。由于在当前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大环境下,这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普遍对孩子的学习也就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多数存在学习无用论认识,把孩子留在家乡的学校完成义务教育带出打工。正是由于外流家庭的重商观念以及各种原因导致对家乡基础教育的漠视进而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一种漠视的态度,这也对提升孩子科学素养的形成造成很大的影响。
5.农村科技普及与科技教育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在我市的农村中很多地方都没有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甚至没有科普走廊或者宣传栏。正是由于没有这些相应的科普设施,导致农民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受到严重的限制,当前的农民主要是通过电视、广播来获取一些科技知识,这也严重地影响了农民科学素养的提升。
1.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状况,通过基础教育加强科学教育。美国学者J.D.米勒先生曾说过决定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他(她)的受教育程度。针对当前我市农村教育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就必须要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以切实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
2.加强农民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农民科技培训。
在我市的农民中有很多农民的学历较低,绝大多数农民只有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并且农民从正规的学校教育中所获得的专业技能和科学知识极其有限,所以要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是提高农民科学素养的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的劳动技能,这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同时,为了保障农民能够了解最新科技动态,相关部门可以将科技培训作为农民的终身教育。
3.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激发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有效需要。让农民看到和深切体会到科技的作用,从而自觉产生对科普及农业科技的有效需求。在此过程中应该认识到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身份、不同文化程度的农民,有着不同的需求。在掌握农民共性情况的同时,对农民群体分得越细,对农民的需求了解得就越深刻、越全面,培育新农民的工作就越能贴近农民的实际,受到农民的欢迎。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所掌握,才能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4.加大农村科技普及力度,变革普及方式。在农村建设和基本建设规划中,政府应纳入农民科普场所和设施等建设规划,并加强对现有科普场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投入必要的资金,以保证新建科技馆、科技活动中心等科普场所的正常运行,并免费向农民开放。同时应该通过减免税收、资金引导和补助、适当市场化等手段鼓励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加大对农民科普的投入,建立起多元化的农民科普投入机制。
同时鉴于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理解能力有限等实际情况,在加大农村科普力度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更新农村的科普形式,尽量加强农民对科学的感性认识。如建立农民科普实验室,让农民在农闲时期,参与实地模拟的简易科学实验过程,真实感受科学氛围,了解科学研究过程,获得科学知识,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当前以互联网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农村科技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移动通讯事业的发展,移动用户数量已居世界前列,其中就有大量的农民用户。因此,以“手机报”、“短信群发”等手机传播的功能进行科技普及与传播,并进行有益的传播渠道的探索与拓展,都是值得肯定的。
5.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农民科技普及网络。目前由于一方面县镇级财政非常紧张,导致科普方面的财政投入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县镇级财政虽然有科普经费的安排,但有效利用不够。比如有些地方将专项科普经费用于外出考察科普工作,用于购置数码相机等办公用品,而直接投入到农村的用于农民的科普经费很少。而现代科普是一项高投入的事业,综观世界各国越是现代化的国家,其科普经费投入越大。因此我市的各级政府应当保障专门用于农村科普的经费投入,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中单列并及时划拨使“专款专用”并提高利用率。
在农村科普网络建设上应该学习城市社区科普网络建设的先进经验,建立起政府科普网络和群众科普网络相结合的农村基层科普网络体系,逐步建立健全农村致富信息。建立农业生产技术、农村科学生活知识、农村生产生活物资服务、实验示范基地区等相结合的综合网络体系。通过在信息、技术、资金上给予指导、支持等途径,切实加强基层技术推广服务指导站、卫生站等科普组织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建设强化科普功能拓展科普内容充分发挥其科技示范、科技普及、成果推广、配套服务等作用,形成以政府科普网络为纲、群众科普网络为络的网络体系。
当前我市正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这一工程要想得以顺利地完成就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我市只有从多种途径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才能造就出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养的新型农民。
[1] Jon D.Miller.Scientific literacy: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view[J].Daedalus,1983:112(2):29-48.
[2] 詹嘉放.农民科技素质的评价——兼论天津市农民科技素质与相关政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2):37-40.
[3] 项家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实践依据及其现实意义[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5-17.
[4] 杨红.关于我国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几点思考[J].成人教育,2008,(2):56-58.
[5] 杨叔子.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兼论全面素质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44-47.
2011-03-23
廊坊市科技局项目“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农民科学素养提升途径研究”(201002315)作者简介:张万花(1975-),女,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发展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