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雄周 彭秀丽
农业技术推广大致可分为政府“他组织”型推广和系统“自组织”型推广两种模式或思路。在前一种模式中,政府是整个推广体系的组织者、资金的提供者、信息的收送者、风险的承担者,在整个推广过程中,始终处于支配核心地位,控制或主宰整个推广过程的方向、着力点和进度,农民、涉农企业和科研机构处于从属、被动地位。在后一种模式中,资金的提供、信息的筛选、风险的承担等主要是由农民、涉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推广主体来履行。政府不再处于支配核心地位,对推广方向、着力点和进度的控制力度明显减弱。在长期的农业技术推广实践中,我国长期以来奉行政府“他组织”推广模式。其中,农业技术推广站模式在整个推广系统中占了绝对支配地位。然而,这种模式的运行效率和实践效果并不理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呈现出万马齐喑的态势。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是墨守成规,还是另辟蹊径?笔者认为,推进我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是提升自组织推广能力,中国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应该实行从政府他组织向系统自组织的战略性转变,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如何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上来。
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是指,农民、涉农企业和科研机构等利益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无须借助外界特定力量的“他组织”干扰,会自我激发动力,依据系统本身的结构条件,自组织资源和力量,自主选择技术种类、资金来源、推广途径、信息平台、风险手段等,使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它是参与主体、实现条件和动力源泉的多维辩证统一体,包括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自组织筹运、人员自组织优化、信息自组织收送、风险自组织处理等能力。资金自组织筹运能力是指推广主体在农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资金渠道自组织开拓、资金使用效率自组织提升能力。人员自组织优化能力是指推广人员自组织学习农业技术专业知识、摸索推广方法、探究推广技能、优化内部结构的能力。信息自组织收送能力是指推广主体自组织收集、处理和传送技术信息的能力。风险自组织处理能力是指推广主体自组织识别、评价、化解和承受农业技术风险的能力。
(一)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是提升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条件依据。普利高津耗散结构自组织理论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它就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一是系统开放,有负熵流输入;二是系统远离平衡态;三是系统内部组分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四是随机涨落的存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这是因为:首先,它是开放的系统,有负熵流输入。技术推广系统与创新系统、农产品产销系统、政府调控系统、外部环境系统存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农业技术的涌现、信息的注入、人员的进入等构成该系统的负熵流;其次,它远离平衡态。远离平衡态是指系统内组分可测的物理性质极不均匀的状态。作为推广系统内部组分的技术种类、用户需求、资金渠道、风险机制、信息平台、技术组织等,它们的分布和变化必定存在性质、运作效率、运作成本、主体特征等多维度的不均匀;第三,要素间的作用非线性。判断一个系统是否为非线性系统,一是看组成系统的要素数量是否大于三;二是看要素间的作用是否相互独立。推广系统内部组分包括推广资金、信息、用户、风险、技术需求等,要素数量明显大于三,而且要素之间的作用并不独立。技术信息的传递会影响推广资金流动的节奏和方向,用户技术需求的强烈程度影响风险承担的意愿等。这些作用力均以非线性的方式相互交织融合;最后,存在随机涨落。推广系统的随机涨落包括推广资金的陡增或陡减、农业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或放慢、农产品需求的陡增或陡减、外部推广环境的忽然改善或恶化等。这些涨落构成熊彼特所言的“创造性的破坏”源,使系统由原来的稳定分支演化到耗散结构分支。
推广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或条件为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获取提供了可能性。只要能够创造上述四个条件,那么农业技术就可以获得自组织推广的能力。我们能否创造出这些条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这些条件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创造出来:首先,系统开放度的扩大和负熵流的增大可以通过提高技术推广系统与技术创新、农产品产销等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频率,促进农业技术成果的推陈出新,打通农业技术信息的传送通道,更新和补给高素质的推广人员等方式和途径来实现;其次,非平衡性的增大可通过促进系统要素间“势差”的形成来实现。如,推出先进程度和适应范围有差异的多种农业技术,促成技术种类的非平衡性;允许不同用户有不同的技术需求愿望,并采取不同的技术选择行为,促成用户需求的非平衡性;允许和鼓励用户拓展不同性质、不同运作方式的推广筹资渠道,促成资金渠道的非平衡性;第三,非线性作用的增强可通过培育推广系统的新组分和新要素,并催生组分和要素相互作用的“链接点”来实现。前者如推出新的农业技术、开拓新的资金筹集渠道和运营模式等,后者如构架农业技术的“户”联网,扩大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等;最后,随机涨落源的催生可通过资金渠道的开拓和融资信息的引导、技术含量高和市场前景好的新技术的推出、农产品需求变化信息的传送、能激发创新主体和推广人员内在动力的制度环境的营造等,催生出“资金涨落源”、“技术涨落源”、“需求涨落源”和“环境涨落源”。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具备耗散结构的基本条件,并可以创造出这些条件。这为农业技术获取自组织推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依据。
(二)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是提升自组织推广能力的动力学依据。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组分包括技术、技术用户、信息、资金和推广人员等。组分内部和各个组分之间会产生竞争。第一,技术之间存在竞争,各种技术会抢占技术用户,扩大自身的应用范围;第二,技术用户之间存在竞争,资金雄厚、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的技术用户将捷足先登,选择市场前景好、学习成本低、风险盈利率低的农业技术;第三,农业技术信息之间存在竞争,市场价值高、补给及时且准确的农业技术信息比较容易被用户收送;第四,资金之间存在竞争,资金会流向那些技术市场前景好、农产品质量优良、信息收送成本低廉的领域或地区;第五,推广人员之间存在竞争,推广人员会提升自身素质,争夺推广项目,抢占推广资金。
组分之间不仅存在竞争,同时也会谋求合作。为了避免竞争的两败俱伤,用户之间会达成“心理契约”,实现协同效应,最终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例如,不同技术将根据自身先进程度和推广应用规模选择不同的推广渠道和推广领域,形成合理分工的技术应用体系;不同技术用户将根据自身条件和特征选择适宜可行的农业技术,形成合理分工的技术需求体系;不同技术信息将根据自身特征和价值高低选择不同的传送平台,形成合理分工的信息分享体系;不同推广资金将根据技术发展前景和融资风险分布情况,形成合理分工的资金配置体系;不同技术推广人员将根据自身专业优势和经验积累情况选择不同的技术推广目标,形成合理分工的人员配置体系。
竞争和协同的存在为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只要能够促成系统组分间的竞争与协同,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便可以获得动力和保障。为了促成竞争与协同,我们应该:第一,促进系统内部组分间的竞争,打造高效的竞争平台。在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内部,设定竞争规则,净化竞争环境,激发竞争潜力,促进不同的技术、技术用户、信息平台、资金渠道和推广人员之间的竞争,打造和缔结效果好、效率高的竞争平台和网络;第二,促进各个组分之间形成合作关系,形成与竞争相抗衡的必要张力,并整合这些张力,使各组分相互协调,联合作用,集体行动,实现系统内部组分间的协同效应。
由此可见,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内部组分间存在永恒的竞争与协同关系,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组分的竞争与协同,这为农业技术获取自组织推广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学依据。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钱尽”、“人散”局面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他组织”推广模式给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了“钱尽”、“人散”的局面。第一,钱尽。农技推广资金数量少、增长慢、效率低。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投资强度为0.52%,农业科技三项费用为389.5亿元,占全部财政支出的0.058%,远低于欧盟15个老成员国2%的水平。近五年来,虽然推广资金数量有所增长,但增长速度明显偏慢,只有2.7%~2.8%,与财政支出平均每年增长20%~22%的水平有较大差距。从效率看,数量有限的推广资金中很大一部分被层层截留,剩下的部分中又有相当大的部分用来发工资,只有10%最终用于推广业务的开展。第二,“人散”。推广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结构不合理,工作态度懒散。推广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0%,绝大多数存在知识断层和老化现象,从事农技推广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到一半,且工作态度相当懒散,得过且过,推广走形式,未产生实质性效果。
要解决“钱尽”、“人散”问题,继续靠政府“他组织”的方式是没有出路的,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稳步提升。第一,在“钱尽”问题的解决上,要扩大推广资金的数量,加快增长速度,提高使用效率,必须提升农业技术资金的自组织筹运能力。国家的财政是有限的,教育和农业等领域都急需财政的支持,僧多粥少,推广资金一味地等财政支持不是长久之计。退一步说,即使财政有足够的资金扶持农业技术的推广,资金使用效率也很难跃上新的台阶。在现有体制下,推广资金的层层截留和挪用贪污很难避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是该模式的固有矛盾,依靠自身是无法解决的。要解决资金数量少、增长慢、效率低的问题,只能走自组织的道路,依靠提升农技推广的资金自组织筹运能力。只有充分发挥涉农企业和农户等技术用户的筹资积极性,才可能利用商业投资、资本市场、民间资本及外资等多种形式,打通和开拓更多的融资渠道,自我约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二,在“人散”问题的解决上,要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改良人员结构和改善工作态度,必须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自组织优化能力。强制掌握专业技术的大学生到农业推广一线去无异于赶鸭上架;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更新推广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业务能力,肯定收不到明显的效果;即使能够设计出良好的激励机制,由于农技推广绩效衡量存在较大的难度,因而良好的激励机制恐怕也会变成空中楼阁。因此,要彻底解决农技推广“人散”问题,根本的举措是提升推广人员自组织优化能力。知识的更新必须注重激发推广人员的学习动机和潜能,人员组成结构的改良要扩大“自派”型推广人员的占比,工作态度的改善要注重激励机制的设计。
(二)农产品需求特征的变化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品种多样化、质量高档化、产品供给及时化等特征。这些特征的出现对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内在要求。第一,品种多样化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什么样的农产品新品种更有市场潜力,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技术用户比政府更有话语权。选择何种新品种和新技术,“自组织”式推广道路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第二,质量高档化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同样一项能显著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农业技术,如果由政府来推广,很可能会因为技术用户的认知不足或动力虚弱而裹足不前。但如果能够激发他们对高新技术的质量价值认知意识,充分发挥用户的自组织推广能力,那么该项农业技术就更容易得到推广;第三,产品供给及时化只能依赖于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提升。产品供给及时化主要是指消费者能及时将自身的需求信息传送到技术用户(即农产品生产者)手中,技术用户根据需求信息及时提供相应的农产品。影响产品供给及时化的关键因素是农业技术产品信息传送的效率。政府“他组织”模式中,农业技术信息传送往往存在滞后性和被动性。而在“自组织”模式中,技术用户具备农业技术信息的自组织收送能力,主动获取农业技术信息,可以成功避免滞后性和被动性,及时向消费者提供农产品。
(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最显著的特征是技术先进且应用规模庞大,将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的推广应用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技术的高端性和复杂性特征要求推广人员的素质更高,技术信息的处理能力更大,而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要求推广资金的数量更雄厚,用户的技术风险化解和承受能力更强大。这些要求的满足都只能凭借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稳步提升。只有提升资金自组织筹运能力,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技术推广资金才能找到尽可能多的融通渠道;只有提升技术信息自组织收送能力,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各种技术信息才能得到及时、有效和准确的收集、处理和传播;只有提升推广人员素质的自组织提升能力,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才可以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只有提升技术风险自组织化解和承受能力,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大规模应用导致的高风险才可以得到有效的化解和承担。总之,只有提升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的各种能力,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先进技术才能得到有效推广和大规模的应用。离开了自组织推广能力的稳步提升,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必将捉襟见肘。
(四)农业持久发展动力的稳步获取要求提升农业技术的自组织推广能力。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找到持久的动力源泉,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保证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推广体系获得自组织推广能力后,就可以克服推广过程中的各种阻碍,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这是因为,当农业发展受到技术因素的制约时,作为利益主体的技术用户将根据市场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自我选择技术推广的途径、方向、时机和节奏,扫除一切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障碍,保证农业的发展不会出现“断裂点”。相反,如果农业技术的推广不是自组织的,而是他组织的,则农业发展的“断裂点”很容易出现。这是因为,“他组织”一般具有被动性、滞后性等特征。这样,当农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的推广提出内在要求时,在他组织机制下,农业技术并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推广,农业的发展链条就可能会因“技术营养不足”而出现“断裂点”。因此,要使农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必须提升农业技术自组织推广能力。
[1]王济民,刘春芳等.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主要模式评价.农业经济问题,2009.2.
[2]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3]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