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s Theon and Doniels)侵染引起的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灰斑病发生,随后迅速发展并成为云南玉米生产的重要病害。2007年在四川雅安宝兴县首次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2008年逐渐扩展到芦山县、石棉县、天全县等地,并且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如春秋季连阴雨、寡日照,特别是在山区和高海拔玉米种植区低温、高湿等条件更促进了灰斑病的流行和蔓延,对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据调查,2008年仅宝兴县发病面积2万余亩,90%以上的玉米发病,严重田块叶片全部枯死,减产达10%~40%。2010~2011年我们在四川省玉米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玉米灰斑病现已扩展到不同玉米产区,在四川达州市、巴中市、甘孜州、凉山州、南充市、绵阳市、乐山市、眉山等地已有灰斑病发生,并在局部地区如万源县严重成灾,田间调查病级为3~7级,个别品种高达9级,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多数生产品种表现感病或高感,叶片完全枯死,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可见,玉米灰斑病已经成为我省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应该给予足够重视。因此,首先要对生产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生产推荐抗病性好的品种,并将抗灰斑病作为抗病育种的主攻对象之一,以避免灰斑病流行蔓延的风险。笔者通过对我省玉米灰斑病进行监测、调查和品种抗性鉴定等,对玉米生产、管理和培育部门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对灰斑病有较好抗性的品种,特别是兼抗几种叶斑病的优良品种是防治灰斑病发生的根本途径。我们对161份西南目前生产应用品种进行了多年的灰斑病抗性田间鉴定,共筛选出高抗灰斑病的品种13份,占8.07%;中抗和抗的品种10份,占6.21%;感和高感的品种138份,占85.71%。可见,玉米品种对灰斑病抗性差异显著,缺乏抗性好的品种,而生产上种植的玉米绝大多数为感病和高感的品种。这种现状使玉米生产存在很大的风险。因此,推荐经过我们多年鉴定的抗性较好的品种:川单29、鄂玉26、山川 907、豪玉 509、北玉 16号、鄂玉16、海禾1号、海禾2号、红单 3号、路单 8号、绵单 12、南玉 7号、雅玉 889等,建议在灰斑病重病区应选用选择农艺性状好的适合当地栽培的抗病品种,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规避生产风险。
二、农业防治 玉米收获后,烧毁或清除田间的秸秆,耕翻灭茬,减少菌源积累;科学施肥,适期追肥,氮、磷搭配使用使植株健壮,提高抗病能力。
三、化学防治 由于灰斑病是在玉米生长中后期加重和蔓延,而此时玉米植株高、群体密,进行防治困难。并且,病害一旦流行蔓延,再用药剂防治不仅成本增加,损失无法挽回,防效也差,山区喷药用水困难使得防治更加不易。因此,提前预防尤为重要。在灰斑病重病区,应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或发病初期及时采用药剂防治。可采用内吸杀菌剂拌沙后灌心或喷雾防治,效果较好药剂有25%苯醚甲环唑乳油(世高、思科)、或25%丙环唑乳油,25%嘧菌酯(阿米西达)悬浮剂,或40%福硅唑(福星)乳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