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晓薇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6)
中国模式研究述评
蔡晓薇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086)
20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围绕着中国模式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与中国模式有关的研究中,中国模式的概念、中国模式存在与否、中国模式的内涵以及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当下研究与讨论的重点与热点。
中国模式;概念;问题
中国模式从出现开始就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中国模式是什么,又是否存在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国模式?不同的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本文就围绕中国模式的概念、中国模式的内涵以及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这三个主题入手,尝试对学者们的观点进行梳理与总结,以期为现有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提供微薄的参考。
北京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常常是与中国模式相伴出现的两个概念,在众多的讨论中,他们三者的关系看似有所区别却又难舍难分。因此,对于中国模式的梳理,就从这里开始。
2004年 5月 1.日,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乔舒亚·库珀·雷默在题为《北京共识》的报告中说,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情况,不只是中国的模式,而且已经开始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方面改变整个国际发展格局。他把这三个定理定义为“北京共识”。为此,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沈云锁认为,“北京共识”的提出者雷默是将其与“中国模式”作为不同层次的两个概念区别对待。在雷默那里,中国模式是北京共识的一部分,即属于经济的部分,而北京共识的范围则更广一些,含有涉及政治、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思想[1]。针对这一现象,齐冰等学者认为,如果将二者置于国际政治的背景之中,中国模式与背景共识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中国模式着眼于对本国经验的总结,北京共识则不同,它不仅是对中国经验的总结,还因其与“华盛顿共识”相对应而暗含有向其他国家推销中国经验的味道,这恰恰是中国应当避免的。因此,许多学者在区分了北京共识、中国模式两个概念后,提出:与北京共识相比,中国模式的概念更为恰当 [2~3]。
而对于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秦宣等学者认为,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中国共产党在这种发展道路上积累的成功经验[4~6]。而张彧、徐建龙则认为,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既联系又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二者均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积极回应参与全球化的一种社会发展模式,同时二者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但是二者的参考系不同,中国模式着眼于从全球化看中国发展,即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探索出一条成功发展的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在对照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的过程中提出的[7]。
总之,大部分学者们普遍认为,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存在交叉与重叠,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中国模式的提出既不是针对“华盛顿共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回答社会主义发展到现在面临的问题及可能的解答。
学者江金权在《“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一书中梳理了关于“中国模式”内涵的几种说法,他认为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单一要素说,二是综合要素说[8]。通过对近期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是比较合理的。
单一要素说强调的是“中国模式”某一内涵的独特重要性。学者们往往将各自认为中国模式中能够带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最重要原因作为论述重点和核心。
例如贺大兴、姚洋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最特别之处在于中国政府是一个中性政府,所以政府不会为某个利益群体所俘获,因此,相比于那些始终代表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利益的有偏向性的政府,它更易于采取加强经济增长的政策[9]。而吴敬琏等人认为,中国模式最重要的内涵在于政治因素,他们提出,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强有力的政府,能够驾驭市场、驾驭整个社会[10]。
而高柏则将中国的模式定位为经济增长模式,他指出,中国发展的模式是积极地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以廉价劳动力参加全球生产分工,并以加工贸易为主带动出口和刺激经济增长[1.]。
而综合要素说,强调“中国模式”是多要素构成的综合体,持这一论断的学者较多,如张维为从“文明型国家”视角总结出中国模式具有的八个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12];而以尹倩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按照更为传统的方式对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进行了总结:经济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稳步推动政治发展;文化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交上,走和平发展道路[13~15]。
总之,学者们或侧重中国模式最突出的内涵进行阐述,或从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进行总结。当然,笔者相信,从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来看,因为中国模式 (如果有)本身还在发展之中,现有关于中国模式内涵的观点都将会被实践所检验,同时也将会被发展、被改进。
许多学者提出,任何一个模式都不可能是完美的,甚至可能存在很多显著或者是潜在的问题,中国模式也不例外。如果说许多学者将中国模式的最重要内涵放入经济和政治因素中考虑,那么纵观学者们对中国模式存在的问题,也大多从这两方面来论述。
第一,在经济上,部分学者指出,中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科技创新能力低下,产业结构调整乏力[1.,16];同时,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由投资而非消费拉动,经济发展内外失衡,在本国经济增长方面主要依靠政府、企业的投资行为。基于这些现象,学者们认为:一方面,由于严重依赖国外市场,我们存在高度对外贸易风险;而另一方面,国内地方政府在政绩因素推动下,过分关注与经济利润有关的投资,导致公共投资不足,出现“国富民穷”的现象,对改善国内经济市场失衡毫无益处[1.,16]。
第二,在政治方面,潘维等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强国家—弱社会”体制下,社会对于国家制衡能力就相对弱化,官僚腐败与部分官员反法制的自利行为,难以通过社会制约来纠正[16]。同时,在我国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国民”分工下,国有企业整体经济运行低效率、无创新意识的隐患。同时,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国有企业不但没有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反而成为扩大收入差距的一个因素[16]。
第三,在我国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双重不完善的情况下,产生如贫富差距扩大、食品安全等问题治理的政治失灵和市场失灵。
由于我国缺乏对政府、市场的有效监管,中国虽然在过去 30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绩,但是,同样也在过去 30年里,许多学者的研究及我们的现实经验都可以告诉我们,中国的贫富差距,无论是城乡还是地区间的贫富差距也前所未有地扩大了。更为关键的是贫富差距扩大最重要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恰恰是由于政策的倾向、不公平的市场竞争与不适度的政府干预[16]。
并且,在强大的市场利益与政府寻租可行的双重保障下,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三聚氰胺奶粉”、“爆炸西瓜”……各种食品违法现象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国民对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信任。
从以上对中国模式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从制度层面讲,中国模式是一个不完全的体制,它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在短期内,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可以克服体制的不足,但从长期来看,政府权力过大与市场的不规范造成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更严重的是,这种格局一旦形成并产生路径依赖,将会大大地制约中国的改革与发展。
诚然,无论是梳理中国模式的概念,还是中国模式的内涵与问题,想要总结中国模式这件事情本身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中国太大,中国的情况太复杂。但是,虽然面临这么多困难,我们依然要去讨论,并且尝试梳理出什么,因为这并不是要满足我们说理论道的兴趣,而是为了澄清我们正在努力建构着的发展模式与我们这一代人的实践有什么关系,尤其是与我们的后代有什么关系、与我们在地球村的邻居们有什么关系。这些与我们命运息息相关的回答,取决于我们已经作出的努力,也更加取决于我们现在正在作的努力的程度和努力的方向。
[1]沈云锁.中国模式问题研究报告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2]齐冰.当前关于“中国模式”的研究述评 [J].理论导刊,2009,(3).
[3]陈志.探析“中国模式”的概念[J].贵州大学学报,2007,(5).
[4]秦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思考[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2).
[5]欧永宁.关于“中国模式”概念的系统性辨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
[6]庄俊举,俞可平,等.中国模式与“北京共识”——超越“华盛顿共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35.
[7]张彧,徐建龙.“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比较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8]江金权.“中国模式”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解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
[9]贺大兴,姚洋.社会平等、中性政府与中国经济增长 [J].经济研究,201.,(1).
[10]吴敬琏.中国模式祸福未定[J].社会观察,2010,(12).
[1.]高柏.新发展主义与古典发展主义——中国模式与日本模式的比较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6,(1).
[12]张维为.中国震撼 [M].北京: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3.
[13]尹倩.“中国模式”的基本内涵 [J].高校理论战线,201.,(1).
[14]全毅.论中国经验与中国模式[J].福建论坛,201.,(1).
[15]王心富.论中国模式[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3).
[16]潘维.中国模式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G]∥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百年清华·中国模式论文集.北京:春秋综合研究院,201.:23-34.
F120.3
A
1001-7836(201.)09-0003-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02
201.-07-2.
蔡晓薇 (1987-),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社会学、转型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