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瑶 ,李 敏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浅析我国慈善捐赠研究的现状
刘 瑶 ,李 敏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捐赠问题越来越突出,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通过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我国慈善捐赠面临着政府对慈善捐赠实行大包大揽,政策指导和激励不足,社会捐赠管理机构运行效率低,社会公信力不高以及公众慈善消费偏好不足等问题。因此,建议转变慈善观念,培养并提高慈善意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展和完善慈善组织,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制定适宜的税收政策,以促进我国慈善捐赠的发展。
慈善;慈善事业;慈善捐赠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综合国力日益强盛。这些为慈善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我国的慈善事业却饱受挫折,而慈善捐赠中存在的问题则是慈善事业举步维艰的部分原因。
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慈善捐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支持比较匮乏,慈善组织本身也没有步入正轨,且存在财力支持不足、资源动员能力有限等问题。同时,社会转型这一特定背景下,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即过去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了个人和社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以及民间慈善组织的不发达,与之伴随的是政府在慈善捐赠中的过多介入以及慈善组织自身主体性地位的缺失。因此,在看到我国慈善事业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众多学者也在研究、分析和反思我国慈善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慈善捐赠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对慈善捐赠实行大包大揽。首先,我国很多慈善组织带有很重的行政色彩,例如,民政部下的中华慈善总会是用一种跟政府很相似的体制在运作,其办公人员都来自于政府;其次,政府直接进入募捐市场,硬性规定个人或企业捐款必须达到某种水平,忽视了慈善捐赠的自愿性原则,导致个人和企业非自愿地捐赠财物。研究者认为,慈善捐赠本身属于一种非政府行为,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社会的力量,政府对慈善捐赠干预过多,有悖于慈善捐赠组织非政府性的初衷,也可能会背离捐赠者的意愿,从而制约慈善组织的发展。兰花认为,政府为慈善事业让渡空间可以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政府侵占慈善事业的行动领域则可能造成慈善事业的萎缩甚至消亡[1]。
2.政府在慈善捐赠方面政策指导和激励不足。首先,政府对慈善捐赠减免税收制度方面,条件规定比较苛刻,宣传力度不够,很多人不知道或不了解免税政策。葛道顺在《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和政策选择》中曾指出,美国 1998年豁免减免税收的慈善公益机构就有 120万个,而我国目前的慈善公益组织只有 100多个,筹款能力最强的中华慈善总会和我国法律援助基金会的年筹款额还不到 8千万元,全部100多家筹款机构的年收入不到 GDP的 0.1%。慈善公益组织和社会的信息交流不足,接受捐赠的渠道不畅[2]。这些慈善捐赠激励制度的不完善,限制了慈善捐赠的数额,制约了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我国有些民间慈善组织因找不到主管部门挂靠,只能实行工商注册登记,从而导致这些民间慈善组织只能算作企业,必须像营利性企业一样按同样的税率缴税,这样的安排无疑影响了民间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严重制约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导致慈善捐赠总额难以满足需求。
3.慈善捐赠管理机构运行效率低,社会公信力不高。吴玉琴认为,就慈善组织的本质而言,无论什么形式的公益慈善机构,慈善公益性、利他性是其根本宗旨。作为公益慈善机构,是没有其组织利益的,项目运作的公开与透明以及对捐赠人的善举负责是一项基本的原则[3]。慈善组织在获赠款项的管理使用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不规范、不透明的问题,所以捐赠者并不确定自己的捐款能否真正用到最应帮助的人或自己想帮助的人身上。目前慈善机构的管理人员臃肿,相关捐赠程序烦琐,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加之媒体对挪用善款现象以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交换恶性事件的频繁曝光,使得社会捐赠管理机构的公信度大打折扣,所有这些都无形中削弱了捐赠者的捐助热情和信心。
4.慈善消费偏好不足。偏好是指人们对某物品或行为的一种特别的偏爱和喜好。现阶段,人们还比较注重物质的享受,对精神文化的享受存在忽视的现象。人们还没有把慈善行为看做是消费行为,看不到慈善消费也可以给自身带来其他物质所无法替代的效用,即便有人将慈善视为消费品,也仅将之定位为奢侈消费品,似乎只有富人才能享有。因此,我国大多数人根本不存在慈善偏好。这种偏好的缺失会导致多数人缺乏慈善的主体意识,慈善供给主体少;慈善缺乏经常性、主动性。其实,慈善是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每个人不论贫穷还是富有,都有责任也有能力做慈善。
1.转变慈善观念,培养并提高慈善意识。郑远长认为,提高现代慈善意识的基础是全社会对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包括对慈善组织运行管理的了解,对慈善项目实施过程和标准的了解,对慈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也包括对国际社会开展慈善活动有关做法的了解,只有这样,社会公众才会自觉地采取符合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做法参与和支持慈善工作[4]。从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树立新的慈善理念,将现代慈善价值观更深、更广地渗入公众意识之中,是发展我国慈善事业的重要任务之一。要利用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通过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在社会中培育现代慈善价值观,使慈善成为潜在每一个人心中的一种社会责任。
2.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慈善组织。郑功成认为,慈善事业的捐献制与民营性特征,决定了对慈善组织及其运作必须实行规范化管理,为此,国家应当制定《慈善事业法》及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从法制上统一规范慈善事业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具体的运作程序,以及接受捐献、善款管理、实施救助中的纪律,同时明确政府监督部门与社会协调机构,并通过政府与社会协调机构的监督确保慈善组织的运作符合法制规范[5]。我国急需建立健全与慈善组织的建立及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放开慈善组织的准入制度,淡化慈善组织的官方色彩,放宽对慈善组织的具体业务过多管理,完善与慈善捐赠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得慈善组织的建立与管理有法可依,并能健康、良性发展。
3.提升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以促进慈善捐赠行为。何兰萍、陈通提到在一份关于公众参与捐赠意愿的行为取向分析的调查中,“贪污、截留和挪用”与“捐赠款物没有送到最需要的人手中”被列为在捐赠接收工作中人们最担心的问题。这表明,某些慈善机构被揭露出来的负面事件多少影响了慈善机构的公信度。而缺乏了诚信,慈善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能力必将受到影响[6]。为了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慈善事业的不断发展,慈善组织就必须加强自身道德制度建设,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和专业素养。提升服务质量,规范组织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赢得社会及捐助者更多的信任。
4.通过适宜的税收政策,促进慈善捐赠的发展。孙为新认为,税收优惠是政府支持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通用政策。政府要充分利用税收杠杆,适度增加对慈善公益捐赠减免税收的幅度,实现对慈善事业参与者的税收优惠和照顾,尤其应简化捐赠减免税的程序[7]。慈善捐赠的“税收价格”越低,越能促进慈善捐赠的不断增长。目前,我国税法对捐赠行为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降低了捐赠的价格,但是这些优惠政策并不统一,同时在政策力度上也稍显不足。要加快财政公共化改革,取消不利于捐赠发展的各项歧视性税收政策,简化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中的执行程序,将法律对捐赠的优惠规定落到实处,并适当地加大对慈善捐赠行为的税收优惠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捐赠事业的发展。
综合现有的主要文献来看,我国很多学者立足于我国的实际,结合具体国情,研究了慈善捐赠的现状和不足,并且提出了许多解决慈善捐赠问题的方案,也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我们慈善捐赠制度进行了研究,但是仍然缺乏与现实事例或制度实施紧密联系的探索。因此我们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是当前慈善捐赠研究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方面。
另外,从实践层面讲,我们应该认真归纳我国慈善捐赠制度实践中的不足,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基于我国国情,合理比较、评价现有的慈善捐赠模式,最终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找到更适合我国的慈善捐赠模式和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
[1]兰花.论我国政府与慈善组织的互动关系 [J].理论与现代化,2007,(6).
[2]葛道顺.我国企业捐赠的现状和政策选择 [J].学习与实践,2007,(3).
[3]吴玉琴.我国慈善机构监督机制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民政,2008,(7).
[4]郑远长.社会捐赠的着力点培育和提高现代慈善意识[J].社会福利,2008,(10).
[5]郑功成.论慈善事业[J].我国社会工作,1997,(3).
[6]何兰萍,陈通.关于当前发展慈善事业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2005,(8).
[7]孙为新.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政府控制模式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D632
A
1001-7836(201.)09-0007-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09.004
201.-03-10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资金资助项目(20100281)
刘瑶 (1984-),女 (回族),黑龙江嫩江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李敏 (1985-),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保障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