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景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不少学者就此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语言学家们就其二者的关系达成这样的共识: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受文化的制约。而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系统,是二语学习的一个重要过程,他的发展变化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如语言迁移、交际策略、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等等。中介语作为一种变化发展的语言系统,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从母语文化迁移的角度来看中介语的发展状况以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强调母语文化在二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最早于1972年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提出,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在此之前,也有语言学家曾提出与中介语比较相似的说法,比如Pit Corder 借用Chomsky能力(competence)这一概念,指出学习者尚未达到目标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并强调这种能力是潜于话语之下的不断发展的能力,属于应用语言学家研究的范畴(P.Corder,67)。1972年,Selinker题为Interlanguge论文的发表,确立了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并得到了应用语言学家们的广泛认可。
中介语指成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的语言系统,是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种语言系统,它即不同于母语,也不同于目的语,如果把母语和目的语看作两个端点,那么中介语处于这一连续体的某个点上,具有很强的可变性(常新萍,2001)。有研究表明,不同的二语学习者形成不同的中介语水平,甚至有些差异(varaiability)很大,导致这种差异存在的原因有多种,如个人差异、原有知识、学习策略等因素。此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和了解在中介语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波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篇各个层面。当然,对于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首先要立足于本族文化,了解母语文化传统特点,价值观念,其次才是对目的语文化规约习俗等文化内涵的认识。这一点在中介语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Selinker就中介语产生的原因归纳于以下5个方面:1.语言迁移;2.目的语规则的过渡概括;3.训练迁移,即通过教学习得某一规则;4.外语学习策略;5.外语交际策略(戴炜栋,束定芳,1994)。可以看出,语言迁移在诸多原因中居于首位。语言迁移不仅发生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系统本身,在文化层面上也时有发生。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抑制或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或称之为干扰(interference)。
1.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
所谓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也就是说两种语言的相似之处生成正确的外语表达形式,而非所谓的中介语形式。尽管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英语除了在构词手段、词类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以外,其基本句型结构也与汉语有相似之处。例如:
(1)主谓结构:I work.我工作。(2)主谓宾结构:They play basketball.他们打篮球。(3)主系表结构:My brother is a student.我弟弟是一个学生。(4)主语+谓语+宾语+宾语补足语I made him wash the coat.我让他洗外套。
由此可见,两种语言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正是这种语言间的相似性使发生正迁移的机率大大提高,从这点来看,母语文化迁移对外语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这种正迁移的发生,外语学习者很容易地生成地道的英语。但是,当外语学习者不断地把这种经验运用到外语学习中去,很容易机械地把这种模式套用在各种场合,各个语境,最终由于过度强化相似形,忽视中西语言和文化的不同之处导致交际错误的出现,从而生成大量中介语形式。
2.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
母语文化的负迁移指的是目的语规则与母语很不相同,甚至两者似同实异,假使跨文化交际者错把母语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运用到目的语中去,就会造成语用失误,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从而生成了介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形式。
(1)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同
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是指除其词汇字面意思之外的表示感情色彩,比喻意义,风格意义或文化意义等等。由于文化背景、社会观念的不同,有可能导致看似等同的汉英词汇(根据词典的解释)拥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加以比较而盲目地套用母语文化模式,往往会引起误解。例如,表示颜色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除了词义的范围有所不同,其表达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也可能不相同。“红色”在汉族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无此含义。中国新娘结婚时着红色礼服以示“吉祥”之意,而西方的新娘着白色婚纱以表纯洁(兰颖丽,1996)。
(2)句子结构不同
前面提到,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恰恰是这种相似之处使学习者养成了生搬硬套的坏习惯,从而生成了许多错误的中介语形式。如:“我和他谈话”是“I talked with him.”“我和他一起回去”是“I went with him.”可见,在母语文化背景下所理解的中介语的含义与其真正的英语意思大相径庭。
(3)英汉表达习惯不同
每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表达准则,这种不同于异域文化的表达准则有可能影响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比如:汉语习惯上把时间、地点及方式等状语置于句首,而英语中则通常置于句末,只有当强调这些状语的时候才置于句首。如:“昨天我去图书馆了。”很多中国学生会说成:“Yesterday I went to library.”而英语的习惯表达法为“I went to library yesterday。”虽然这种中介语的表达方法符合语法要求,同时也不影响交际的进行,但不是地道的英语。
(4)思维模式不同
思维模式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借助语言实现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等程序。不同的文化差异产生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人写作时较多利用实证分析,实例分析的方法,注重对过程和事实的描写,往往不得出结论,而是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让读者自己分析。而中国人写文章时往往是重理性分析,逻辑思维,并且看重结果,总要得出结论。中国英语教学2001年第一期有这样一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英汉思维的差异。“English writing is more direct.The topic is explicitly stated.Things are clearly explained.Details or facts are required to support the topic.”“English discourse emphasizes logical reasoning and clear organization of ideas,with the main idea clearly stated,facts provided to support the main idea and reference cited.”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母语文化迁移在成语、习语和语篇等社会文化背景层面也对中介语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总之,语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对母语文化的了解。母语文化迁移是中介语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掌握和利用这一迁移的规律,能够促使中介语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甚至避免中介语形式的产生。
母语文化迁移现象对外语教学的启示主要表现在外语教学中引入文化教学这一概念。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于语言教学之外,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必须加强文化教学。
首先,提倡文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是不可能教好一门语言的。教师只有具备了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将文化因素纳入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去。同时还要求教师摆脱传统的单纯地教授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积极地尝试多种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方法。
其次,作为外语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地跨文化意识与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只有了解了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语言的学习,从而使中介语朝向正确的形式发展,虽然达不到目的语水平,也使自己的英语表达不管从形式、内容还是文化内涵上都更接近目的语。
最后,在课程安排和教材的编排上也应有所改革。目前,英语专业都设有英美文学、英美文化等课程,可以尝试在此基础上用英语开设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等课程,以此传授母语文化知识,增强对母语文化的认识程度,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母语文化迁移对于中介语的发展变化和外语教学都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了解中介语特点及其变化规则的前提下,透析中西文化差异,才能尽量避免中介语形式的产生,使二语学习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虽然我们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但是作为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肩负起在国际交流中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尽管母语文化会对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产生负迁移,但是,只有深切认识了本族语文化,才能有意识地将其与外来文化进行比较,识别其共性和差异,从而促使母语文化正迁移的发生,避免负迁移对学习的干扰。当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全国的外语教育工作者和所有的外语学习者长期不懈地努力。
[1]S.P.Corder,Error Analysis and Interlanguage,Londo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2]常新萍.中介语语篇层面上的词汇特征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01,(6):18-21.
[3]戴炜栋,蔡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6,(1):35-40.
[4]戴炜栋,束定芳.对比分析、错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外语教学理论研究之二[J].外国语,1994,(5):1-7.
[5]严丽明.中介语现象中文化定型的认识和超越[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5):74-76.
[6]袁彩虹,郎红琴.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与英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8):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