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仁和
(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柳州 54500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提升了职业教育的生命力。近几年来,随着“工学结合”模式在各高职院校的大力推进,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就业率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同时也给高职院校党建工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和难题,即如何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做好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
大学生既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是我们党最新鲜的血液,发展、培养和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党员历来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如今普遍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大三或大三下学期均顶岗实习。实习生党员是指在学校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顶岗实训的学生党员。[1]由于实习生党员长时间不在学校且大多数处在预备考察期等原因,对他们加强教育与管理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实习生党员中的预备党员按期转正。
根据党组织发展党员的原则,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党员最早也要在大二上学期才能开始,所以大部分实习生党员在大三期间还处于预备考察期。党章规定,党组织对预备党员应当认真教育和考察,对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的,应当按期转为正式党员。所以,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特别是预备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使他们能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和群众的监督,提高个人政治理论素质和党性修养,真正成熟起来,具备正式党员的条件,按期转正。
2.有利于实习生党员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实习生党员由于党龄短、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少和缺乏社会经验,思想上比较单纯,实习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形势,容易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侵蚀,产生是非观念的模糊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歪曲。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能使他们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觉提高党性觉悟和综合素质,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自身的行为符合党员标准,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3.有利于提高实习生教育与管理工作的实效性。[2]实习生党员是实习生中的骨干力量,加强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可以使他们充分发挥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领其他实习生模范遵守实习生教育与管理的规章制度,促进实习优良风气的形成,实现实习教育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1.学校对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实习生的教育与管理上,往往注重的是学生的安全教育和专业技能掌握,而对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习生党员数量不多,不影响大局,或认为实习生党员分散各地,教育与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较少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进行调查与研究,较少与实习单位基层党组织沟通交流,做出有针对性教育与管理的措施。
2.学校党建工作队伍力量薄弱。现在高校普遍实行校院(系)二级管理机制,与日益增多的大学生和大学生党员人数相比,院(系)党建工作队伍力量明显薄弱,除院(系)党总支和党员辅导员外,其他专任教师党员基本上不参与党建工作。而这些主要党建工作者既要忙于校内外日常事务处理又要发展和培养新党员,所以对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
3.院(系)党组织与实习生党员信息沟通阻塞现象严重。很多实习生党员的责任意识较淡薄,组织纪律观念也不是很强,在实习单位的变动或个人通讯方式的变更后,没有主动联系院(系)党组织和培养介绍人,从而造成信息沟通阻塞现象严重,院(系)党组织有时要找某一名实习生党员,得花费很大的功夫。
4.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目前,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上往往只是要求实习生党员定期写思想汇报,交回院(系)党组织。在实习生预备党员转正评议时,往往也是形式,即个人思想汇报加实习单位意见、其他同学或教师评议,而这些评议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该生在校时的印象。显然这样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真实反映出实习生党员在校外实习期间的所作所为、思想上的动态变化等等。
1.强化思想意识,明确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素质”。[3]所以,学校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党委要高度重视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因为它不仅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工作,更重要的是关系到确保学生党员的质量,永葆党员的先进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首先,学校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党委和院(系)党总支一把手负责制,精心组织,建立建全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如《实习生党员综合考评制度》、《实习生党员监督制度》和《实习生党员转正答辩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并且要严格落实和执行,不流于形式。其次,各级党组织要积极适应新形势,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调研,找出当前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努力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新举措,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育与管理的水平。
2.加强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不仅是学校党建工作份内的事,还涉及到实习单位基层党组织或实习地点就近社区党组织。因为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而实习生党员因为时间、地点或工作的原因不可能都返回学校参加例行的党组织生活,所以在实习单位基层党组织或实习地点就近社区党组织参加党组织生活则成为现实。
所以,加强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学校特别是院(系)党组织要发动全体党员教师,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到对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关系到培养党和国家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大事情,关系到学校和院(系)荣誉的事情,不再是某几个主要党建工作者份内的事,大家应共同关注、关心和参与到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中来,使每一名实习生党员均有直接对口联系、帮教的党员教师,做到包干到人、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学校党组织要与实习单位基层党组织或社区党组织加强联系和沟通,签订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有关协议,将实习单位或社区中的党员指导师傅纳入实习生党员党建工作队伍,因为他们是实习生党员在校外工作、生活、学习等方面接触最密切的人,具有学校教师所不具备的丰富的实践知识和职业素养,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实习生党员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3.扎实做好实习生党员离校前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是否做得扎实、做得细致、做得有效果,很关键的一个因素是做好实习生党员离校前的准备和动员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在实习生党员离校前,建立好《实习生党员个人信息数据库》,详细列出实习生党员的姓名、性别、班级、入党时间、转正时间、入党介绍人、个人或家庭联系方式、实习地点和实习单位基层党组织或就近社区党组织联系方式等信息。二是要开展好实习生党员离校前的主题教育,组织实习生党员重新学习《党章》,重温入党誓词,明确党员的纪律和要求,了解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对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意义,要求实习生党员严格遵守党纪国法,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主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主动参与基层党组织生活和社会实践,在实习期间按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校内校外一个样,有无老师监督一个样,经常与院(系)党组织保持联系,主动接受党组织的考验和党外群众的监督。三是院(系)党组织要充分运用网络方便、快捷的特点,建立好网上党校、实习生党员联系QQ群、飞信群、邮箱、博客等平台,详细向实习生党员公布,要求实习生党员积极参与进去,这样方便实习生党员及时向学校党组织汇报思想动态,同时把学校党组织有关政治理论学习的通知、要求和内容及时传达给实习生党员,保持信息沟通的顺畅。
4.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活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就是“工”与“学”相结合,即在实践中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4]对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第一,鉴于实习生党员大部分不能返回学校参加党组织生活的事实,学校党组织要采取走出去的方式,利用周末、节假日,到实习生党员相对集中的实习地点,给实习生党员上党课,解读时政热点和焦点,指导实习生党员开展个人理论学习和党组织生活。第二,实行实习生党员志愿服务制度。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生活体验、奉献社会和锻炼自己的一种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学校党组织可以为实习生党员颁发志愿服务证,要求实习生党员利用工作时间之余,结合专业特点和个人自身情况,无偿参加不少于50个小时的社会志愿服务,每次志愿服务要详细记录时间、地点、事项。通过志愿服务,使实习生党员在实践中体会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同时志愿服务的表现也可作为预备党员的转正考核依据。第三,通过网上党校,开展征文、辩论、论坛等形式的主题教育。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是新形势下的新课题,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能否保证大学生党员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因此,必须积极加强和改进实习生党员的教育与管理,不断开创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1] 杜鹏娟.构建校企一体化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9):16.
[2] 周烁.实习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7):31.
[3] 陈军.创新大学生预备党员教育管理思路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163.
[4] 刘允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