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语言非工具性

2011-08-15 00:48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本雅明工具性原文

程 兰

(1.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师范大学 恒星学院,哈尔滨150025)

通过本雅明翻译目的研究语言非工具性

程 兰1,2

(1.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哈尔滨150080;2.哈尔滨师范大学 恒星学院,哈尔滨150025)

在文学、哲学、语言学、宗教的领域,本雅明是一位影响深远,远离潮流的人。他以纯语言为翻译目的的研究一直是很多学者的研究论题,对透明翻译的理解也是众说纷纭。本雅明的纯语言的翻译目的不仅论证了翻译的本质,同时隐藏着语言非工具性思想。语言的非工具性是对语言地位的提升,也是对语言本质的重新认识。

纯语言;语言非工具;救赎

引言

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是为自己翻译的波德莱尔的《巴黎景象》所作的序,随后翻译界掀起了本雅明热,对其的研究一直是文学、哲学、语言学等领域的热点。笔者以《译者的任务》为蓝本,在摸清本雅明翻译目的的基础上挖掘“语言非工具性”,这是对传统“语言工具论”的挑战,也是对语言意义作用的全新认识,有利于对语言本质的准确把握。

一、本雅明翻译目的——纯语言

本雅明认为翻译不应该以读者为价值取向,译者要表达译作的本质,要对其自身意义进行再现,首先取决于原作是否可译。虽然译作的语言犹如皇袍一样包裹着原作,不像原作中语言间的关系——宛如果实和果皮,而语言的亲缘性(亲属性)(language kinship)使得译作不断趋于成熟,在这个不断成熟的蜕变过程中,译者试图传达整体性的意图,试图让一些无法交流的东西得到释放,这就是纯语言,一种超越语言的存在。

“如果语言的亲缘性在译文中显现出来,这并不是通过译文与原文的模糊近似性完成的……语言间一切超历史的亲缘性都包括这一点:在作为整体的每一种语言中,所指的事物都是同一个。然而,这同一个事物却不是单独一种语言所能表达的,而只能借助语言间相互补充的总体意图(intention):纯语言。”[1]6

翻译为这种互补的更大尺度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同时也在不断地检验着互补程度,当隐蔽的意义越少,就越与纯语言靠近了。因此,翻译要表达的是原作和译作间超越历史的亲缘性。

本雅明说哲学中没有缪斯,译作中也没有,也即暗示追求透明的翻译的道路或找寻纯语言的艰难前途。但是,当直线(译文)与圆(原文)相切的那一历史的瞬间,视阈融合,在历史的当下,我们听到了原文的召唤,看到了原文的生命的延续,原文的永恒的生命之延续。这就是本雅明所追求的翻译的目标,“真正的翻译是透明的;它并不掩盖原文,并不阻挡原文的光,而是让仿佛经过自身媒体强化的纯语言更充足地照耀着原文。”[1]10即所有语言朝向的那个最终的、完成的和决定性的层面——对纯语言的追求。

对本雅明而言,翻译首先就是一个转变的过程,由低级至高级,由暗到明的逐层转变。变换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语言亲缘性把原文的总体意图阐释出来,进而投射在译文中,折射出原文的光辉。在本雅明看来,真正的“翻译者”不应当把目光仅停留在文字表象上,而应该“损毁”表象,穿透表象,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表象包裹着的本质。这也是本雅明批判哲学的实质——摧毁与重建并举。摧毁了原文,其后续的生命——译文被重建,这也就是追求纯语言的过程。

二、纯语言体现语言非工具性

这里探讨的语言非工具,是对本雅明翻译思想中语言本质的一个探索,而不是像其他学者一样把它置于人类语言学的角度。

(一)语言是精神内涵的表达

本雅明认为,“语言的存在不仅与所有领域的人类思想表达是共存的,与整个大千世界也是共存的。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自然界,没有任何事实或事物不以某种方式参与着语言,因为任何一种事物在本质上就是传达其思想内容。”[2]263他把这样的语言称作“总体的语言”。

这种“总体的语言”不通过任何中介表达自身的精神内涵,它本身不是作为中介而存在,它就是它的精神内涵,如果说它也有“意指方式”和“意指内容”的话,那么它们将是合一的、一体的、不可分割的。所以本雅明定义的语言就是语言本身,不是中介,因而是非工具性的。在对这种表达的论述中,本雅明提到“思想存在于语言之中而非通过语言传达自身,这意味着它不是与语言存在外在的同一。只要思想存在能够传达,它就与语言存在是同一的。”[2]264

(二)语言是对现实中神性语言堕落的救赎

上文提到“总体的语言”,实际指的是本雅明对语言三个层次的划分中最高层次的语言——上帝的语言,囊括世界的整体性。最低层次的语言是自然的语言,天地间无处不在的“语言”。介于二者之间是人的语言。人通过为事物命名来向上帝传达自己的精神内涵,同时表达着自己的精神存在,所谓世界的万事万物都以各种形式来体现它并传达精神实质,生生不息。

面对“历史的自由落体”(人类被逐出天堂,进入历史,标志着人类与自然的分裂),对于一个有着犹太教信仰,后来又接受马克思主义政治洗礼的本雅明来说,更需要救赎。

原本“名称”的纯粹性被破坏了,人类语言的共同基础遭到了破坏,各种各样的符号因为使用的随意性而含混不清。语言因此难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因此,词语在表达事物时只是一种拙劣的模仿,“就像是处于人与词语之间的语言快乐的亚当精神的衰败。”[3]这一切在本雅明看来,正是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语言基本状况。对本雅明来说,这种文明所代表的资产阶级的语言概念空洞、缺乏价值,其语言观所坚持的无非是符号而已,词语与事物的联系是偶然的,语言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被操控,只具有被动的意义[3]。语言与事物之间不是本质的传达。本雅明向往的是人的语言回归到第一层上帝的语言。所以本雅明认为翻译不是日常所指向的横向的翻译,而是纵向传递与表达。

也许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革命失败,碎片化的世界使本雅明回归早期的神学范畴——因为只有神学——上帝的思想——能够为总体性观念提供一种可靠的基础。以上论述使他神秘的主题渐渐“缓和”,有两个方面是明确的,即:一是拒绝工具论的语言观;二是它们都强调语言是一种有特权的媒介,通过它可以瞥见人与自然的和解的“熠熠闪光的意象”[4]249。

(三)语言是语言本身

人们可以把符号视为传达语义的工具,但是不能把语言降格为交流的工具。1916年本雅明婉拒马丁·布伯对他发出的为《犹太人》的邀请,是对出于工具目的运用语言的怀疑。语言可以为运用提供一种暗示性的准备,它游走在人的灵魂深处潜意识下。而工具功能随着人类的需求不断变化而增减,语言的功能自其诞生以来却一直没有变化[5]。人们可以把文字符号视为传达语义的工具,但是不能把语言降格为交流的工具。如果说符号构成是潜意识的载体,那么语言这种潜意识的活动如同本雅明说的光的比喻:它“就在火石电闪之间”并“飞掠而过”[4]248,体现在《译者的任务》中:“译文中,语言的和谐如此深邃以至于语言触及意义就好比风触及风琴一样。”[1]1.

本雅明的语言理论披上神秘的或神学的色彩,无非是想将语言和自然和解,穿越废墟的道路,在判定二者是对话还是解释关系时,汉斯·海因茨·霍尔茨说:“在我们用解释的方法而不是实证的方法与世界联系起来的时候,世界就变成了语言。”[4]250有生命的自然与无生命的自然被人这种理性动物毁坏了原始的联系,使得这两个领域后来出现了通感,而自然的语言在世界中——即下层意义语境之内根本就不是工具,而是融入自然的一部分。第二层次的语言——自然语言也只是融汇了一切本质的普遍的“语言本身”的一种特殊的、发声的形式。

从语言是精神内涵的表达、语言救赎和语言地位三个角度来分析语言的性质,旨在证明语言非工具。伽达默尔指出:“在我们理解之语言性问题上的根本误解是对语言的误解,仿佛语言是语词和语句的一种存在样式,是概念、观点和意见的一种存在样式似的。”[6]人们往往容易将语词或观点意见与语言等同,犯了最根本的错误。当我们解释客体时,语词或观点会作为认知的工具,被历史所沉淀,而语言为理解提供一种可能性,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会受历史的影响,但无论被何种载体传达,语言就是事情本身。

(四)局限性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追问:“……通往结论的道路就似乎更加模糊和难以渗透。事实上,使翻译中纯语言的种子成熟的问题似乎是不能解决的,不能有任何定论。”[1]9本雅明对纯语言的实现也没有给予定论,对于信仰辩证唯物主义的我们,对其思维方式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开始怀疑与上帝对话的可能性,通向纯语言的道路有多远。同时,他没有提出具体的翻译实践策略来实现纯语言,这是其翻译思想的局限性所在。

结束语

任何翻译都只是一个尽可能达到理想翻译的尝试,我们距离自己的理想译文有多远,距离本雅明的透明翻译有多远,这里只是提供一个解决的思路。就如本雅明在总结他对卡夫卡的感受中写道的:“要公正对待卡夫卡这个人物的纯洁和特殊之美,我们不能忘记这件事;这是一种缺陷的纯洁和特殊之美。”[4]258它的美在于体现了语言的非工具性,是对语言本质的一个全新认识,也是对语言地位的提升。

[1]陈永国.翻译与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陈永国,马海良,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翁再红.本雅明审美救赎思想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理查德·沃林.瓦尔特·本雅明救赎美学[M].吴勇立,张亮,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5]尹铁超,包丽坤.普通人类语言学视角下的语音简化性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5.

[6]韩潮.语言存在论与语言辩证法——伽达默尔语言哲学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H059

A

1001-7836(201.)10-0146-02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56

201.-04-2.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成果(20100393)

程兰(1984-),女,山东高密人,助教,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本雅明工具性原文
本雅明《德意志悲苦剧的起源》学术研讨会召开
众生喧哗中的记忆星光——本雅明记忆理论及其视域下的《红高粱》
本雅明神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生成逻辑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