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2011-08-15 00:48:47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南迁南渡流民

孙 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以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置简论北方士族的消长

孙 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与历史学院,哈尔滨150025)

东晋侨置郡县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由于北方大片土地沦丧而使得北方士族和流民大批南下,为了安置他们,东晋政府按其籍贯设置侨郡侨县。东晋侨置反映出北方士族力量的发展趋势,在初始和发展阶段,侨置保障了南迁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从而为他们实力的恢复奠定了基础。但是在东晋政府和士家大族矛盾激化时,对侨置郡县的处置又成为巩固皇权、削弱士族的重要手段,北方士族的力量从而开始削弱。

侨置;士族;土断

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立,是由于西晋末年北方领土沦丧,特别是“永嘉之乱”后,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引起的。这些人当中,既有北方南迁的流民,也有当朝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需要而延揽的北方士族。王导在辅佐晋元帝营构建康小朝廷时,“收揽一批北方来的士族做骨干,联络南方士族做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1]456东晋政府为了安置流民,设置侨州郡县。侨置郡县的设立,不仅适应了东晋初年统治的实际情形,同时更保障了北方士族的切身利益。北方士族南来之初,“不但势力不如南方士族,命运与处境也比不上南方士族。”[2]侨置的设立令南来的北方士族获得了喘息。形势渐渐稳定之后,随着东晋士族势力的发展,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越来越复杂起来,侨置作为重要的制衡因素又被投放在政治舞台的前沿。

一、侨置郡县的设立及原因

侨置郡县正式形成于东晋初期,东晋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侨置最为复杂的政权。最初是东晋政府为安置流民,按原籍设立的地方机构,南来流民及士族借此得以粗安,在他们聚居的地区统一制定服役等各种制度,进而形成了东晋一种独特的地方行政统治制度。北方流民和南来士族最集中的江淮地区就是东晋侨置郡县的典型地区。东晋政府这项因地制宜的举措,“不仅仅对延长侨州郡人民——编户农民破产时期的到来有着决定作用,而且对于吸引中原地区人民像怒潮似的涌向江南,也起过一定的作用。”[3]324侨置的设立,不仅仅解决了当时南来的移民安置问题,也为南方带来了大批的劳动力和先进的劳动技术,江南经济在孙吴之后又一次迎来发展时期。

侨置郡县是东晋政府为保存其旧名而在移民聚集地设置的统一管理的行政机构,它的设置符合社会发展和封建统治的实际需要。首先是由于东晋政府初建,需要增殖户口满足其固定的赋税需求。定都建康后为充实都城,东晋政府也有大量迁移户口的必要。侨置郡县的实施恰恰有利于政府解决周边流民动荡不安的现实问题,恢复稳定的社会秩序。第二,江南地区亟待开发,永嘉之乱后形成的第一次南来人口大迁徙为南方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其经济得以恢复发展。“如此大量流民南迁,不仅增补了南方劳动力不足,也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同时也迎合了统治者的劝课农桑、实行屯田、稳定民心。”[4]第三,当时东晋人民南来时间不长,大多抱有收复失地的希望,而这些行政旧有地理名称则成为他们感情寄托和怀念桑梓之情的地方。第四,尽管东晋偏安一隅但仍然坚执正统,始终不承认自己的王朝变迁,而面对暂时难以收复的事实,也只好以侨置名称来安慰民心。第五,不管是南来的流民还是士族,对他们统一划分地域进行管理适应了他们原有的地域观念,北方士族往往举族南迁,至此仍是举族聚居,因此,侨置的办法更有利于统一管理。

二、东晋设置侨置郡县的概况

自东晋政权南渡以来,流民以及士族南迁者不计其数,在这期间侨置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一时侨州至十数,侨郡至百,侨县至数百。”[5]侨州、侨县的数目繁多复杂,分布的地区广泛,王仲荦先生在其《魏晋南北史》一书中指出:“南渡民户,以侨寓今江苏者为最多,约二十六万……”[3]322其次则是山东、安徽、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和湖南等。正是因为东晋偏安于江南一隅,使得南下士族更多地积聚在今江苏以及附近的广大地区。大致看来,江南侨置的设立也是基于南下人民定居较多的地区,按照整个地区划分,可以划分为淮南、江南、汉水流域和益州地区这四大侨州郡县分布区[6]。这样能使得他们获得更多的保护和利益,也进一步巩固了士族对于东晋政权的归属与认同感。

而在侨置设置的类型上看,也出现了不同于东晋以前各个历史朝代的明显变化,这是东晋南朝政府出于对南来人民不同性质迁徙的考虑而调整的。由于南下的侨民是侨置存在的基础,所以当权者最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安置这些人民。南迁人数不断增多,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成为他们处理侨置郡县与中央政府之间关系的当务之急。这也是在人口聚居最多之地设立侨州、侨郡、侨县,也是在江淮侨置最多的原因。如泰兴三年设立的怀德县,江北设立的幽、冀、青、并四州等。总体看来,在江淮设立最多的侨置郡县,它们更多的是沿用北方地理名称。而这样设立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南下士族人民原有的生活习惯,这并不仅仅是把整州、整郡迁徙到南方,更是依据原有郡县名称以冠之,如把琅琊旧地命名为怀德。而更多的则是在长江淮河地区设立州,这类似于原先北方地区的州,他们把北方州的名称移至江南。这些虚幻的行政区域形式,“……只是因侨人而设置,起初并无实土,至多只有行政管理机构,而无明确的行政区划……它们只是寄托在南方固有行政区划之中的另外一套行政管理体系,而且仅仅是以侨民本位的侨民集合体。”[7]266

除了根据侨民而设置的郡县以外,还有一些是在原有郡县名称上冠之以方位名称而命名的侨州郡县。这些是由于大批南迁的北方人分散聚居而造成的现象,或是以东晋政府北伐收复失地以后又为表示与原有地区不同而人为形成的。如“大量南迁人士,相聚而居,保持原有籍贯和地名,于是在南方出现了大批北方的州郡名”,有时则是“南迁的北方人并非一州、一郡、一县之人举家南迁聚居一地,便有许多相同的侨置州、郡、县名出现。”[8]而这些郡县名目的出现,却使得东晋地方行政区域复杂化,使得行政制度更加紊乱,不仅使户口征赋混乱不堪,同时也大大影响了地方行政效能。

对以上两种侨置的设置类型,周振鹤先生将其归纳为处侨流而立和备职方而立。不管是从数量还是地理区位上来说,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东晋侨置的设立,成为东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东晋侨置郡县对于北方士族的管理

由于南渡的士族大多是携带宗亲或者部曲而来,是一支支组织有力的武装势力,因而也成为东晋政府接纳的力量。再加上北方士族内部有着较强烈的北伐收复失地、怀恋乡土的情感,这些力量自然成为当权者利用扶植的对象。东晋政权很容易得到刚刚南迁士族的支持,后者通常也为以后的北伐战争充当先锋。如《晋书》中的《祖逖传》记载,逖,“范阳遒人”,“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以所乘车马载同行老疾,躬自徒步,药物衣粮与众共之,又多权略,是以少长咸宗之,推逖为行主。达泗口,元帝逆用为徐州刺史,寻征军谘祭酒,居丹徒之京口。”“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正像祖逖这样本为北方士族南迁避乱者不计其数,而东晋政府也正是因为他们渴望收复的精神以及他们自身所具有的号召力,在政治上给予支持,这一时期,北方士族基本上是得到政府肯定的,而东晋的侨置也能更好地为他们服务和运用,成为士族们进行管理而运用的地方行政制度。此时南来的北方士族在侨置下,力量得到恢复和巩固,“他们在南方未经垦辟的园地上,着手做他们殖民侵略的工作……活是一幅古代封建贵族的摹本画。”[9]320东晋和南来的北方士族拥有共同的利益,同样具有收复失地的愿望,这使得士族们在政府给予的土地上恣意妄为,自行颁布税目,巧立名目。这些不仅是北方士族在侨置名义下力量壮大的表现,也是东晋政府对其宽容及暂时妥协的结果,“虽王室颇思裁抑,然力量不够,颓势难挽。”[9]320

在这一时期的北方士族的力量成为东晋的主要力量,随着南迁的士族人数的增加,侨置的设立也越来越多,北方大族势力经济、军事力量开始大规模扩张。他们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来源于户口人数的增加,随着侨民不断地流入,户籍制度的不断完备以及政府给予士族们更多的土地,使得他们在侨置的名目下有了更多的特权。这些特权使南迁的北方士族们又重新恢复了以往在北方地方望族的势力,“当时北来的世家大族,互相标榜门阀,地望在习惯上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商标。”[3]324传统的政治声望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他们立足于江南侨置的重要基础。

而东晋政府在支持士族同时又开始着手于军事实力的扩编,晋元帝时期,就实行检索和以流民奴客为兵的制度。由于南来流民的增加,依附于封建士族的人数增加。他们大多数人成为不向国家缴纳赋税却成为地方士族的部曲力量。而为了争夺这批力量,东晋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太兴四年东晋政府制定的新给客制度,就是东晋政府与南北权豪争夺北方流民的重要措施”[10]242。东晋政府一方面在侨置的基础上管理北方士族,让他们尽量获取像在北方一样的地望势力,同时又利用士族的威望在北方流民中征调兵役,以此扩充东晋军事力量,希图进一步增强晋军的战斗力。东晋“服依旧名,普取出客”就是征调大族的佃客成为东晋国家的武装力量[10]245。在这个指导思想下,东晋政府组织的北府兵成为国家强大的武装力量,希望能借此来捍卫其国家安全。北府兵不仅从士兵组成来源上大多是以北方流亡人民组成,最初统率他们的将领也多是出身北方的世家大族,这也成为东晋淝水之战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除政府组织的正规武装之外,地方上还有例如祖逖等人的私人武装,这些北方士族在国家默认许可的情况下扩充自己的实力,砥砺他们收复北方失地的雄心,这些也是士族力量兴起的一个重要表现。

四、北方士族力量的变化

士族的形成,有其历史源流,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而东晋士族产生的更多原因是因为历史地域而形成的社会阶层。东晋侨置的设立,使得这些南下的士族们有了更多的地域依托,虽然刚刚南下,其政治地位和经济势力并不稳固,但是他们得到东晋政府的支持,更加依赖于侨置郡县的地方行政之上,虽然这些“两晋之际南渡的士族,即江左的侨姓士族,南来以后,他们才得以乘时应世,逐渐尊显起来。”[11]33.他们凭借这种优势,在经济上逐步扩大势力,在政治上进而取得更多的特权,所以才形成了东晋伊始士族兴起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只是暂时符合于东晋政府的利益,而且是在并未与当权者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潜滋漫长的。

随着南来士族的人数不断增加,势力也越来越膨胀,这种形势渐渐引起了东晋司马氏的注意和担心。“司马睿固然需要南渡士族的支持,南渡士族也需要司马睿政权的保障,但这些只是暂时处于不平常和不正常的状态。”[11]337-338一旦皇权和士族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两者的矛盾势必激化。东晋政府面对士族们的叛乱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没收他们的政治领地,把他们所属的侨置郡县归属于中央,并予以他们经济限制,“所以自咸康以下,晋室屡唱土断之论。”[9]32.东晋政府的土断是在侨置的基础上为限制侨置士族,实际上把侨置的民户编入到中央的实际控制中。“土断是要侨寓的人,亦编入所在地的籍贯,一样受所在地方政府的政令。”[9]32.士族的力量不仅因政府在经济上的限制而大为削弱,而且东晋加强侨置管理的实质更是有效地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方士族借以维持传统政治实力的窠臼也要受到冲击。东晋实行的旨在打击侨置的土断,成为南下士族力量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土断实行的名目繁多,类型复杂,直接指向侨置之下的士族们,“可以想象,土断的政策必定要遭到侨民的抵制,尤其是豪门大族的不满。”[7]269不管是由皇帝直接进行的土断还是由士族进行的,土断制度的实行根本目的就是把户民直接编入到统一的东晋政府手中,进一步限制侨州郡县的经济实力,是当权者想剥夺士族权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东晋当权者与侨置郡县的冲突加剧,地方士族还想获得更多的经济权益和政治地位,而东晋政府则想打击士族力量来巩固本已腐朽的建康小朝廷。从南下的士族力量来看,这些措施的实施无疑是他们力量开始变化的转折。这些士族,自从土断之后,地位一落千丈,“同时北来的侨民不再享受优越待遇……在长久持续的战争中强迫北来侨民服兵役,使得他们生活贫困,并且缺乏劳动力,不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除了由债务人变为客奴之外,再没有别的出路了。”[3]328

可以看出,令东晋的南渡门阀士族风光一时的侨置郡县是一种短暂的和过渡的历史现象,它的出现实际也是基于东晋初期政府实力有限而诞生的,并且也是以服务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为前提的,这种妥协一旦失衡,南渡士族借为平台的侨置体制也就不得不在中央专制政权的压力下一步步淡出历史舞台。这一过程自然也是南来士族力量消长的折射,无论体制的兴废还是自身力量的变化应该也不是他们自身主观意愿所能左右的,围绕着东晋及南朝国家专制统治机器的踯躅运转,士族本身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兴衰演变的过程,“东晋的门阀政治,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在特定条件下的变态……是皇权与士族势力的某种平衡……东晋门阀政治,终于为南朝皇权政治所代替。”[11]353-355而在这一过程中,侨置的兴废则堪称是衡量士族政治尤其南渡的北方士族发展变化的“晴雨表”。

五、结语

纵观东晋南朝历史发展过程,南迁的北方士族势力大致上经历了一个弱小—兴起—发展—衰落—消亡的变化发展趋势,而东晋侨置郡县的兴废无疑直接见证了这一变化。侨置的设立虽然在源头上应该还是服务于东晋政府统治的,而且这个南渡的建康小朝廷起初也绝对需要北方士族的支持和辅翼,但是南渡士族在侨置体制下的发展及扩张毕竟还是影响到了东晋统治政府的根本利益,双方妥协失衡之后的矛盾及斗争自然会以一方的光芒暗淡而收场。“东晋统治集团内部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室和几个列强大士族之间的矛盾。”[1]460因此,侨置的设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缓和东晋初期统治者与南迁流民士族之间的调和剂。为了保证两者之间避免更多的摩擦,以及尽可能减少局势动荡下的流民起义,稳定统治秩序,侨置是有其存在必要的,“永嘉以后,中原地区人民大量南徙,倘若东晋政府不能及时很好处理这一问题,不但会失去作为侨寓政权的剥削对象,而且西晋末年的流民起义又会重演。”[3]323而东晋政府建立旨在拉拢北方士族和稳定流民的侨置,在政权刚刚稳定的东晋初期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东晋统治稳定,需要强化地方行政时,侨置又成为旨在打击南渡士族的对象。至此,南来的北方士族们原有的经济利益丧失,政治地位也一落千丈。不但在东晋一朝,甚至在整个东晋南朝,也是士族的力量逐渐削弱,造成以后衰落的一个重要标志。可以看出,东晋侨置郡县的设立对于南来的北方士家大族力量的消长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成为决定士族实力消长的转折点。最后,北方士族也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后淡出了历史舞台。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2]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魏晋南北朝史研究[M].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301.

[3]王仲荦.魏晋南北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张伟夫.东晋政局与侨置州、郡县之关系[J].中国地名,1997,(4).

[5]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释例[J].许昌学院学报,2003,(3).

[6]陈乾康.论东晋南朝的侨州郡县[J].四川大学学报,1995,(2).

[7]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00.

[9]钱穆.国史大纲(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4.

[10]郑欣.魏晋南北朝史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11]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K237.2

A

1001-7836(201.)10-0009-03

10.3969/j.issn.1001 -7836.201..10.004

201.-03-19

孙超(1988-),男,山东滨州人,2008级本科生,从事历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南迁南渡流民
溧阳市南渡镇推进“联防联治联建”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东晋士族与流民研究文献综述
他睡在九月的昙花里
花火A(2019年8期)2019-11-05 09:44:20
略论十九世纪中叶鸭绿江北岸早期朝鲜流民社会——以《江北日记》为中心
宋朝南迁对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影响
商情(2016年44期)2017-03-05 00:12:50
西晋流民问题浅探
长江丛刊(2016年23期)2016-12-06 14:15:16
情寄十梓街——记河南大学南迁苏州的一件往事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5
李清照词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情感与心境
浅说李清照后期词的特点
文教资料(2014年13期)2014-08-26 05:07:52
抗战时期的史家南迁与留守